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

基金项目: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XYJ023)“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与西部旅游开发互动研究”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6ZK3039)“大湘西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摘 要 ] 本文分析了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途径、功能和意义,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 民族文化资源 市场化运作 转化 经济资源

一、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文化学问题、人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民族文化在门类划分、地域分布、层面结构、项目内容等方面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以外,其表现形式具有民俗性,对社会规范起制约作用;在社会传承中还具有稳定性、变异性和可迁移性.在维系各民族的心理素质上还具有凝聚性等特点.

2.民族文化资源

所谓“资源”即“资产的来源”.它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是经济学、资源学概念系列的核心内容.而民族文化资源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节日以及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民族文化的复合整体.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的劳动创造物,是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晶;二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否则民族文化只是“中性材料”,而不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三是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会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有形民族文化资源和无形民族文化资源.有形民族文化资源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具体形态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民间工艺品、民居、寺庙、村落、古镇等.而无形民族文化资源,是指那些被各民族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活动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及其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作为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其特殊性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性;二是经济性;三是数量的稀缺性和质量的差异性.四是可复制性.

二、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条件

民族文化并非一产生就是民族文化资源,只是当商品经济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且民族文化本身的品位及其分布区域可进入性等基础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才可能转化为民族文化资源.

1.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外部条件

(1)商品化社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各民族群体长期劳动成果之一的民族文化,逐渐地认识到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使用价值在商品化的现代社会里的资源价值得以逐渐凸现,其特质得以进一步被证明;是人们对自我劳动产品的尊重,这也为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

(2)市场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舞台.市场化的发展,商品的个性化、特色化成为站稳市场的重要特征.“文化性”三字成为各种经济活动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而才处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地域的发展中国家,将自己的资源和商品贴上“民族文化”的标签来推向市场,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谋求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这可以说是民族文化资源化的自主行动;而世界一级二级市场对于这种民族文化资源的青睐也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充分展示提供了良机.

(3)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民族文化资源被广泛利用的今天,民族文化遗产产权也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各个国家都根据本地区的特殊性分别制定了相关的利用和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6年成立以来,陆陆续续颁布过一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宪章.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并设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基金;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民族文化资源的盲目性开发,掠夺式开发,减缓了民族文化资源衰退、遗失、消亡的速度,也为民族文化资源在利用过程中被窃取、假冒等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

2.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内部条件

(1)民族文化的品位.民族文化品位的高低是民族文化资源化,是民族文化资源化的核心所在,它的三个特质即:历史文化价值(突出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古、稀和文化寓意,另外,民族文化的现有规模和保存状况及其历史地位也相当重要)、艺术观赏价值(突出表现在民族文化的景象特征、地位和意义,地方特色的浓郁程度,历史感的深浅,艺术性的高低)和科学考察价值是其能否进入市场运作的关键性因素.也即是民族文化的各种研究功能能否作为科教工作者、科学探索者和市场运作者的现场研究和操作的切入点.

(2)民族文化分布地区的可进入性.民族文化分布地区的可进入性确定了民族文化资源化的时序.因为民族文化品位再高,如区域可进入性差,短时期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化并融入市场运作是相当困难的.当然,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如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随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得到不断改善,进入性问题是可以迎刃.

(3)民族文化传承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动因.从民族文化的资源化转化而言,民族文化主人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经济素质和法律素质都得以提高.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界乎于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客观存在,在开发和利用时,它的主人的思想观念一定要得到解放,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轩化为资源的经济功能,要具有充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途径

民族文化资源化的市场化运作,除了内外动因之外,还要运作载体.纵观中国市场运作体系,笔者认为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运作的主要途径无外乎有三条: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纵向转化运作途径、以民族文化传承人为主体的横向转化运作模式、以投资商或开发商为主体交互转化运作途径.

1.政府主体纵向转化运作途径

政府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化转化的主体,其优势就是具有宏观决策权.决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序、开发利用的方式、开发利用模式和保护机制的建立以及转化后的利益分配原则的制定.这种由政府来组织民族文化资源纵向转化运作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所需的资本、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转化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形式和实质上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维护资源开发利用的严谨性性和消费市场的规范性.如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丰度第一大省的云南省,其各种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运作的实际过程中以政府为主体的纵向运作途径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民族文化传承人为主体的横向转化运作途径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有着天赋的理解和诠释能力.所以由民族文化主人来决定资源市场运作的方向、目标,并享受资源化所带来的成果,不仅能满足文化主人对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更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对民族文化积极性,促成资源的多方共享局面形成以及传承人的自觉进行资源保护.这种横向转化运作途径必须依赖资源技术及理论政策指导,这是资源传承人本身的局限决定,如贵州凯里朗德苗文化的资源化利用和转化就是如此,他们全寨参与,共同获利.多年来,一直维持在初级开发的水平上,整体层面得不到提高和加强.


3.投资商或开发商和政府为共同主体的交互转化运作途径

投资商或开发商为主体的转化模式,既完全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投资商或开发商拥有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完全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转化模式.但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全市场行为很难兼顾到社会和环境效益效的.他们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往往不惜采用高资源成本进行盲目或掠夺式开发,使广大弱势群体民族文化资源主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会企业也就不得不被动应付,为不影响到民族文化资源化转化的可持续性,使民族文化资源主人的利益诉求得到保证,需要政府为主体的监护体系的形成.如湖南凤凰县的民族文化资源化过程中,尽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但也时常遇到当地民众与企业之间发生冲突,阻碍民族文化资源化转化的正常秩序,政府为第二主体的监护体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此可鉴,民族文化的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开展和完成,是不能靠某一单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只有形成多位一体的局面,才能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引导之下,引入企业参与机构,充分调动民族文化资源主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政企分离,事企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管理权分离,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监督保护体系,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的监督,行政部门的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规划系统监督,经济手段监督和保障,社会公众监督,等等,才能将使民族文化的资源化过程引入一个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和意义

1.是民族文化资源资产化的前提条件

资源资产是同资源价值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资源价值在财产关系上的一种表现,是人类资产和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受人类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它既表现为实物量,也表现为价值量及所有者的“财产权” .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上的表征为链条性,是一种非经营性的实质,只有当他通过某种途径转化为资源时,其使用价值才完全能得到体显现,即表现为一各多态、多途、多属性的资产,成为在现有的知识和现实的科技条件下,通过开发利用而带来一定经济价值的资源.此时,民族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产生效益和明确的所有者三个条件才同时具备.

2.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是有没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从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要素推动型,二是需求拉动型,三是产业支撑型,四是企业支撑型.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在全球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恰好构成了一个地区的优势资源,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之一,属于典型的推动型因素.因此,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同时,在这些因素就会在市场的运作下形成的民族旅游业,它无疑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遵循了“人无我有”的产业发展原则,它会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3.有效抑制民族文化资源的衰退

民族文化既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为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通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人生礼仪、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科技工艺、信仰、巫术、节日庆典等方式表现出来.当这些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加以有效利用的时候,他们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此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政府、开发商或投资商、民族文化资源主人,三者均能较好地得到利益享受,形成资源、主体、市场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这种和谐性就会使三方更多地考虑如何延长资源的生命周期以及资源本身特质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尽力规避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运作中的风险,从而最程度上的抑制了资源的衰退和进行性消亡,达到了有效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目的.

4.是合理建立民族文化资源产权制度的基础

产权制度是一项经济制度,是一组行为性权利,不单纯是指人对物的关系,而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的根本条件,也是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支配,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前提.民族文化可以被交流、被融合,无所谓所有权等产权问题.民族文化转化而成的民族文化资源,才具有明确的所有权问题,民族文化资源一旦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源,在使用、配置过程中,所发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确定其明确的产权关系,才能确定其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让渡权、收益分配权等,要完成主体关系的界定,表现为精神属性的物化过程中,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按正确的途径进入市场进行运作.

类似论文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摘 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6237 点赞量:5044

民族文化心理浸染中的文学风景

摘 要 :本文以仫佬族文化心理为理论视点,辨析了鬼子小说的叙事空间与仫佬族生存意识、人物个性与民族文化的现代认同、苦难特征与。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179 点赞量:6296

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驻马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分类、起源、特征、开发原。
更新日期:2024-5-18 浏览量:71076 点赞量:16514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用文化带动旅游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旅游地之间的文化竞争 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都加深了对文化旅。
更新日期:2024-3-25 浏览量:46707 点赞量:1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