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与民族文化保护

摘 要:民族旅游的开发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主要分析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与商品化关系,探讨了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保护及传承问题.

关 键 词 :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文化,商品化,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68-02

1.引言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在国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先导产业.旅游业也是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本文主特指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应该说旅游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选择.选择资源型产业,往往很难持续发展,而且,资源性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如果发展加工业,基本上无法和东部发达地区竞争,发展高科技产业更是没有竞争力,所以传统的经济方式只能是农工业的方式.现在在农副业的基础上选择了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对整个民族地区资源的整合.所以,旅游业自然会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地区区域辽阔,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而民族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发展旅游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效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等步伐.但是,民族旅游的开发也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如民族文化的过度商业化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商业化,探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2.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旅游(ethnic touri)是一种文化旅游.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柯恩将“民族旅游”定义为:“针对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题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的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台湾学者谢世忠认为,民族旅游就是只到一个与自己文化种族语言或风俗习惯相异的社区或展示点参观他们,民族旅游除了看物看风景,更把看人当作最重要的目的.


马晓京认为:民族旅游是把古朴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观赏、娱乐、商品及服务.光映炯认为,民族旅游是旅游者通过对某一民族的独特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参与、观察和体验,来实现其审美需求的过程,而民族旅游的本质也相应体现为一种族际的交流或一种跨文化的观察与体验.由此可见,第一,民族旅游所指的民族是一国的非主体民族,即我国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居民作为被游览者,是民族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主人和被消费商品的双重身份,第二,民族旅游是一种跨文化旅游,第三,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它指的是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中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和语言、宗教、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标志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体.民族文化表现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次,包括民族文化遗迹、民居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工艺品等,二是行为形态层,包括民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三是精神文化层,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四是制度文化层,包括宗教制度、宗族制度、道德及约定俗成的规范等.

民族文化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并不是相关民族文化的总体,而仅仅是相关民族文化的一个有限部分.能够开发成旅游对象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所谓的“显性文化”,即显露在外、与特定物质关系紧密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层民族文化现象,如实物、住房、服饰、交通设施、生产工具、语言、文字、风俗等,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隐性文化”,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以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不容易被人们感知,如一个民族的观念、价值取向、向认知模式、审美情趣等,就不适合也难以开发成旅游对象.由于旅游者的观光、游览属于短期行为,重在娱乐中享受,所以求知也仅停留在民族文化的表面现象上,主要是对那些有形、有声、有色、有动感、有场面、有情趣的民族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往往停留在文化“表象价值的商品化”,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商品化.

3.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3.1 关于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国内亦有翻译成真实性.波斯汀(Boorstin,1961)是将“原真性”概念引入旅游界的第一人.美国人类学家McCannell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用来回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一种寻找生活真实性的体验.原真性可以理解为是旅游者对旅游情境的主观判断或者赋予它的一种价值.由此,民族旅游与原真性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尤其是在民族旅游过程中关于具象、静态的交流方式(工艺品、建筑等)与动态、抽象的表演交流(舞蹈、戏剧等)方式之间的差异研究.国外的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旅游开发中的商品化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扭曲、变形,丧失文化的原真性.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麦康纳认为,对“原真性”的追求是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动机,而民族旅游中的商品化进程却使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生的含义.如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开展,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搬上舞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活动的内容也往往被压缩.这些活动的形式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格林伍德甚至认为“文化商品只需要几分钟,而几百年的历史却毁于一旦.”我国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持这种观点.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对原真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者都重视真实性,非原真性的旅游体验也能得到很多游客的青睐.

王宁(1999)从主体感知的角度提出“存在的原真性”,认为旅游者不关心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只是借助于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在这个情境下,对客体的原真性判断已不再重要.Chris Ryan(2002)也曾指出,许多后现代的旅游者崇尚享乐主义,旅游是为了能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否符合原真性并不影响他们对旅游质量的评价.

3.2 原汁原味旅游产品是否受欢迎

现在,许多民族旅游地区都打出“原汁原味”的旅游口号,但“原汁原味”是游客所追求的“原汁原味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原汁原味是没有人去的.要开发旅游,本身就会受到影响.这里原汁原味只是一个说法,只是一种表现,但不是实际的做法,实际上还要对应市场.研究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由此可见,原汁原味的民族旅游产品未必会受到游客的青睐,有些风俗习惯是应该保留,但是形式需要更改一下.

如贵州和云南地区苗族的十二道拦门酒,是用来迎接客人的最高礼仪.举行仪式时,当地人端着牛角,让客人喝酒.十二道拦门酒,而且是烈白酒,一般客人喝下去都会受不了.如果拒绝,则是不尊重民族风俗.这样的民族风俗该改就必须得改.现在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这些东西不调整,就无法和市场对应.以民族文化为荣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应该把民族文化与现代衔接.因此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首先要追求民族特色的表现,但是很多东西只是一种表现,既然是一种商业化运营,就不能过于追求原来的形式.

4.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

学术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旅游会导致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商品化,并对商品化持否定态度.旅游一方面倡导原真性体验,另一方面需要使文化资源商品化,以消费产品进行营销.通过服装礼仪民间艺术表现提供旅游消费,常常被认为改变了本身的意义,而经过修改以满足旅游者品位,又失去了作为当地文化产品的原真性.把文化遗产和旅游联系起来,需要经过包装和营销等文化形式的标准化,供旅游者消费.但是,民族文化是否能成为旅游资源,取决于旅游市场的需求,其资源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因此,开发民族旅游的实质,就是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组合成旅游文化产品向外推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并不是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而是旅游开发的应有之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方式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必然的.但是,如何把民族文化保护起来,传承下去.旅游就是一种好的方式.比如说内蒙古,现在去已经很难见到现实生活中的蒙古包、马队、羊群.原来的蒙古族人民是随草而居的,过着游牧的生活.但现在国家政策要他们定居,牛羊也都要圈养,传统的东西不需要了.所以对于大部分游牧民族地区来说,骑马放牧已经没有必要了,穿蒙古袍也没有必要了.到了民族地区,感觉和汉族没什么区别,因此,只有在旅游景区才能真正感受到内蒙古的民族风情,可以骑马,有上马下马酒,鄂尔多斯婚礼表演,还可以住蒙古包.有些人说它不是原汁原味的,是赝品,但笔者认为这不能叫做赝品,而是一种传承方式,因为它毕竟是地方土生土长的,可是现在还要蒙古族的人民一天到晚还保留原来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并不可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让旅游者看到了蒙古族人民以前的生活方式,这难道不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吗

5.结语

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会保留下来,有些会被先进和优势文化所同化,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旅游开发并不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毁灭,在旅游出现之前有些民族文化中的技艺就衰退了,反而是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传统的复兴,甚至是创造.民族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而旅游开发当然也是民族文化改变的因素之一.但是,旅游和保护是可以携手共进的,双方可以通过密切而有效的合作实现共赢.因此,在旅游开发中也不能一味追求原汁原味,我们应该看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积极的一面,它或许可能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类似论文

新疆民族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定位

内容提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灵魂 论文认为新疆旅游资源在开发价值、开发潜质、开发前景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其特点。
更新日期:2024-7-14 浏览量:94357 点赞量:21026

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影响因素

摘 要:本文立足上海“都市型”旅游业定位和上海深厚的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底蕴,试图通过对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更新日期:2024-4-9 浏览量:13673 点赞量:4957

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其特征

摘 要:上海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都市文化旅游资源 本文立足上海“都市型̶。
更新日期:2024-8-14 浏览量:107012 点赞量:2370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摘 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6005 点赞量:4957

宝兴县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作者简介:锋琳(1984—),女,四川攀枝花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教师 陈文志,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主任;。
更新日期:2024-11-15 浏览量:142947 点赞量:30684

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摘 要:基于苏州旅游资源普查数据,从苏州大市范围内对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有效梳理和分析,得出资。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1569 点赞量:6020

开发长三角区域体育旅游资源途径

摘 要:体育旅游产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对其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地区如何利用。
更新日期:2024-7-13 浏览量:94142 点赞量:2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