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之我见

通过连续两年思品学科的培训学习,我认真聆听了教育专家们的讲座,这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小学思品学科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不断反思教学工作,进而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让我在困惑、迷茫的思品学科教学中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现就如何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力求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儿童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才能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本课程所涉及的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他们各方面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如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时:课前,我先让班上学生回家访问妈妈,妈妈怀你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访问家人,你出生的那天,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不同时期的生活照片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一是让学生汇报访问情况,二是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一小孩出生时的情境剧,再是出示学生收集的照片,并请当事学生讲相关的故事,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一个人成长的不容易,体会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凝结了家人极大的关爱与付出.从而真正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在课堂上以学生家庭生活为基础,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学应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自身生活需要与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活动设计只有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活需要与生理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设计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品德教学活动必须是开放的,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如在《从看电视说起》一课中,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与父母或祖父母之间因看电视发生的一些冲突,说出自己对他们的一些不满.然后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学生在家看电视遭父母或祖父母训斥甚至打骂的情境剧,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活跃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组表演结束,就让学生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表演效果,一是评价剧中人物做法是否合理.通过活动,学生基本上明确了自己什么时候该看电视、该看什么样的电视剧,该看多长时间,家长在什么情况下应予以支持和理解.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怎样平息在家看电视引起的家庭风波?”让学生分组去挖掘,一些小组从认为把自己的想法给大人们说一说就行了,一些小组认为最好是根据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及学校建议的合理作息时间,和家长商量一下,订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再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先说想法,后签协议,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和沟通的一些方法.

三、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

对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习过程是儿童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达到自主创新.

如我在教学《我们家乡的环境》一课时,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牛房河污染特别严重:场镇的居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场镇楼房下水道也直接排放到河水中,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等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于是,我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牛房河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牛房河污染的各种原因;探究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而后组织学生撰写了牛房河污染的调查报告.并指导学生将报告以学校大队委的名誉交到镇政府环保办去,没想到,一个月后,学生们真看见有施工队在牛房河边安排污管道,修垃圾站了,而且也是学生在报告中的一些建议,自己的建议得以实施,同学甭提有多高兴了,学生因此初步形成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只要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类似论文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全面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更新日期:2024-12-15 浏览量:155711 点赞量:33391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摘 要:《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
更新日期:2024-1-20 浏览量:20694 点赞量:5849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 他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从我们最熟悉的家庭、学校、。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5952 点赞量:5010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思想性的德育课程,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Ų。
更新日期:2024-4-10 浏览量:57097 点赞量:13466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
更新日期:2024-9-5 浏览量:18066 点赞量:544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学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旨在从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的情。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3335 点赞量:29099

《品德与社会》课堂多视角回眸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
更新日期:2024-3-6 浏览量:10671 点赞量: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