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图式

不知何时开始,我和《上海文学》结下了缘.这份创刊于1953年,曾由巴金主编的文学刊物,至今走过了六十个年头.然而我对这份久已存在的著名文学杂志,却仿佛遥望一位难以谋面的远客,中间隔着一片不可逾越的广袤的世俗海洋.为什么?是因为本人不尚文或不以笔耕为生?这似乎难以成为一个理由.日常我只阅读文学单行本,以及散见于报章杂志的的小说、散文和诗.我对作家们的最新成果还是怀有一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热切和缘份,此处仅记一例:1995年一个凛洌的冬天早晨,在纽约拥挤的地铁车厢内,我越过前排两个肥硕黑人的颈项,不经意窥见了更前排的一位华人同胞正在阅读一份《世界日报》,其副刊上登载着王蒙的散文《坚硬的稀粥》,我居然凭着好眼力,在左避右让的动荡之中读完了全文.日后得知这曾经是一篇重要的而在国内引发争议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在车厢的晃动中,竟然自动地于第一时间送进我的视野等

还记得学生时代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哥萨克》中的一段,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作者偕同哥萨克人在旅途中,抬头看到了远处积雪的山峰,继而移开了视线低头驾驭马车,但天边那座辉煌的雪山,不管你是否向它注目,却永不泯灭地映衬在了内心的视象当中.我想,《上海文学》在我与之结缘以前的几十年间,它就如同天边的那座雪山一样保持着神圣的地位等但我随着哥萨克的马车继续前行,逐渐接近了那座峰峦等

我和《上海文学》真正的亲近是在2010年夏日的某一天,赵丽宏先生邀我为《上海文学》画插图,每期中、短篇小说各作一幅插图.在此之前,我注意到《上海文学》上的插图,每期都有画家为小说画插图,这是她的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我答应了《上海文学》,想不到一画就是三年,为《上海文学》画插图,成为我绘画生涯中的一段奇缘.美术编辑韩白骅先生负责和我联络接洽,他把准备发稿的小说清样快递给我,一周以后,我完成的插图仍由快递原路送到编辑部.在多年间的几十次往返之中,编辑和我只通,鲜有见面的机会,这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心照不宣的“天作之合”.为了节省我的时间,韩白骅和小说编辑把冗长的文稿约缩成仅一张纸的简短叙述,由插图作者对小说内容作揣摩和想像.于是我大胆地利用了这出于信任而给我的专利.也许是长期生活在甜酸苦辣之中的经验所致,虽对陌生的小说仅知一二,我任意的图解总能不离十地吻合.有时我也阅读篇幅很长的整部作品,因其纷繁的情节弄得我六神无主竟至无从入手,我的作业往往陷于瘫痪,幸而总能在交稿前一刻得到拯救,并按时交卷.我的诀窍是:永不拘泥于细小狭溢的情节或去描绘某一特定场景,而从富于象征性的意象着手,表现一种能涵盖全体的精神氛围,以多义去包含狭义,从而把插图作者本人的体验、感受和苦衷注入其内,使作家的行文与画家的插图产生某种神秘的人性化共鸣.


有人说绘画必须远离文学,以焠炼出纯粹的图像.我却从文学中得到了意外的全新的图式.

类似论文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快讯

2月19日,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副会长王智新、华纯乘回沪访问之机,与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及梁燕丽副教授、同。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8546 点赞量:5099

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

摘 要:西方经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程是先“破”后“立”,在中国语境中,女性主义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3869 点赞量:32610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2603 点赞量:28730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846 点赞量:22627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114 点赞量:30058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321 点赞量:8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