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作品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 要:亨利大卫梭罗是生态主义文学的先驱.在自然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西方文明中人与自然对立的宇宙观,提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自然生态思想;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文明的发展导致物欲膨胀而心灵荒芜,提倡节制物欲、理性生活,提出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思想;在精神生态方面,梭罗强调人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及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并指出回归自然是人类走出精神困境,重建诗意栖居地的必经之路.

关 键 词:梭罗;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 精神生态;生态哲学;生态文学

中图分类号:171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1)04-0054-04

梭罗不仅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自然阐释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关注社会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建构的哲学家.梭罗的生态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20世纪环境运动兴起之后,梭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生态意义,成了环境的象征和标志.尽管他没有直接提出一套系统的关于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生态学,但他作品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环境运动和人文精神重塑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精神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强调,对他所处时代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财富的占有而忽略了道德的完善和个人修养的提高的批判,以及人与人之间因生存的竞争而最终导致人精神层而异化的洞察.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伟大的生态思想家,他不仅认为其他物种也有与人同样的生存权利,而且还突出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他看来,这种文明不仅能够拯救自然,还能拯救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人的发展不是越来越多地占有财富,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是人格的提升,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相处的同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他作品中深邃的哲学思想分别涉及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皆在当今的环境生态思潮中得到了体现和推崇,无疑为现代生态理论的系统建构提供了独特的灵感和支持.

一、自然生态观

梭罗曾经舍弃了尘世的繁华,只身来到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过着长达26个月的独居生活.梭罗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等我本性并非隐士.”可见,梭罗并不是一个隐者,而是以一个思考人生更高境界的哲学家的姿态来避居山林的.他以饱满的热情去享受孤独、品位自然、思考人生,成就了传世之作《瓦尔登湖》(Walden),书中凝聚了他极为深邃的生态智慧和非常深远的人文关怀.梭罗生活在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正处在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经济跃进时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颇为流行,对自然的征服、利用、控制改变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梭罗有了感受和解读大自然的机会,他对自然的爱与眼光不仅与众不同,而且比同代人站得高看得远.在“真实”的基础上,梭罗似乎还能看到自然背后的真相,他深刻地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论散步》一文中,梭罗写道:“我要把人看作大自然的居民,甚至大自然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一滴水、一块水晶、一个瞬时,都同整体相联,都分有整体的完美.每一个颗粒都是一个小宇宙,都忠实地表现了世界的相似性.”梭罗认为自然之美本于生命,源于生命精神之灌注,正因为万物生命的存在,自然才是美的,而且“世上没有一物是无机的.等大地是活生生的诗歌,像一株树的树叶,它先于花朵,先于果实――不是一个化石的地球,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球;和它一比较,一切动植物的生命都不过是寄生在这个伟大的中心生命上”.所以梭罗笔下的自然万物有着自己的灵魂和人格,梭罗据此来创造他心目中的世界.鸟兽是他的邻居,蚂蚁的厮斗是两个帝国的交战,潜水鸟的“狂笑”透着足智多谋,枭的号叫是瓦尔登的方言,狐狸会唱小夜曲,就连瓦尔登湖上的冰裂,也是冰块的咳嗽声.无论是日出月落、风起云涌、雨雪雷电,还是树木花草,走兽虫鱼等,无一不充满活力,富有生机.

梭罗同时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有着本原意义上的生命关联,整个物质世界是彼此相通的有机整体,梭罗在日记中写到:“我心目中的地球不是一种麻木的惰性的物质,它是一个实体,它有精神,是有机的和在其精神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并且,在我身上无论如何都存在着那种精神的微粒.”在梭罗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完美的人就是适应大自然的人,要想宁静而成功地生活,就必须和宇宙合而为一.他写道:“自然与人类是多么完美的协调,因此他在它那里找到了家园.等如果有人为了正当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会受到感动,太阳黯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和青菜的泥土吗”而且,他还认为自然和人类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是相通的,人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可以得到身心的健康,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便是对愤世嫉俗的人和最忧郁的人也是一样.梭罗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姿态自由来去,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在自然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陶醉于“天人合一之境地.


人类作为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应该如何认识自身的位置,如何对待自身以外的其他自然万物的存在呢中国道家思想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之说,说明从万物之间各自的性质、形态、功能的有无的相对意义上来看,其差别是相对的.这些差异不能体现事物的贵贱或价值大小,也不能成为否定一物独特价值的理由.大至展翅万里的鲲鹏,小到蝼蛄、朝菌,形体虽各有大小,生命虽各有长短,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谓“有用”与“无用”,完全是人为的主观划分,自然界绝不存在无用之物.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只是大自然整体中普通的一员,二者之间既不存在位置的高低,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万物都是平等的.同样,梭罗质问人类“又有什么权利拔除狗尾草之类的植物,毁坏它们自古以来的百草园呢”.说明他也反对以人自己的主观之需来判定万物之有用与否,这同中国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显然,他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有的是对天地万物的关心和友爱.同时,他写到:“难道禽兽不是跟人类一样,也存在 ;一种文明吗”梭罗尊重各种生命形式,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情怀可见一斑.

海德格尔说过:“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是人在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他认为,“栖居”既是人类在大地上生存的方式,又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和归宿.随着人类各种的膨胀和对自然的入侵与掠夺.人类理性的力量已经征服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从天空到海洋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但人类曾经的“诗意栖居地”却惨遭了破坏.所以,如何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个问题已突显出来.对此,梭罗大力反对肆意地占有掠夺自然.他指出自然界里的一切存在都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反对人们仅把目光到自然的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在《缅因森林》中他写到:“很奇怪几乎没有过什么人来到森林里看松树是怎么生活、生长、发芽的,怎样将其常青的手臂升向光明,――看看它完美的成功.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满足于看到松树变成宽大的板,运到市场上,并认为那才是成功!松树和人一样都是成材.做成板,建成房子都不是其真正的最高的用途,而人的真正用途也不是要被砍死做成肥料.有一种更高的法则影响我们与松树的关系,也影响我们与人的关系.”梭罗对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的见解正如戴维佩珀所言:“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的第一棵大树时,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时,文明便宣告结束了.”19世纪的美国正处于热衷征服自然.面对人们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只顾自己利益的做法,梭罗作为一位具有生态责任感的先验作家,始终怀着一种对自然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在《森林树木的演替》和《种子的传播》这两篇文章中,他强烈呼吁人们采取一种自然化的森林管理模式,维护自然的生态体系,而不是仅仅考虑人的经济利益.梭罗正是看到了大自然的累累伤痕,他才忍不住大声呼喊来警醒人们,告诫不要“非到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才开始发现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处境,并且认识了我们的联系之无穷的界限”.

二、社会生态观

梭罗明确指出现代工业的发展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却不能改善人的精神生活,他对一味追逐物质财富,泛滥的生存状态感到厌烦和荒谬,不无讽刺地说道,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农夫都认为他应该拥有与他相邻的所有的土地,很多人本末倒置,一味崇尚物质生活,最终成为物质的奴隶.一旦人成为物质的奴隶,道德的完善和个人修养的提高就只能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梭罗一语中的指出了人该如何在物质与精神巾进行取舍的道理.其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犹如处于天平两端的砝码,当人们牺牲精神的享受去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必然导致人的心灵的荒芜.这也是为什么文明人在享受物质上的富有时反感到自己可怜的原因,这正如古茨塔夫所说:“人能忍受身体的饥饿感,却不能够忍受生命的无意义感.”因为与物质的匮乏相比,人类往往更难以忍受精神的荒芜.梭罗写到:“我看见年轻的人,我的邻居,不幸是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他们倒是容易,要摆脱他们的束缚却困难得多.”创造文明可谓容易,但摆脱文明何等地困难.无论是一生下来就“享受着60英亩田地供养”的贵族,还是“命里注定了只能在尘土中啄食”的更多的穷人,他们一生下来就变成了文明的奴隶,他们“在生命的重负之下,几乎要窒息了”,他们“在命运里爬动”,为着那些大谷仓、牛圈、上百英亩的土地和牧场,或者单纯为着自己那“儿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而卑微地挣扎着,“拼命干活”.一种似是而非的命运支配着人,人就“在这个错误中盲目的生存”,他们得过且过,他们躺在财富上津津乐道,他们自以为是世间的主宰而沾沾自喜.梭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于穷困的人、对于黑奴悲惨命运的控诉.“我很惊讶,是什么让我们如此轻率,竟然从外国贩卖黑奴,实行罪恶昭彰的奴役制度.有那么多奴隶主,无情地奴役着南方和北方的奴隶.等你们自己做起奴隶的监守人来狠辣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谈什么人的神圣梭罗拒绝向政府纳税正是出于对这种罪恶制度的强烈,在那充斥着丑恶行径的社会,在他正直善良的眼里,认为没有什么先进和文明.人只是为了物欲而生活,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罪恶里,何谈神圣!

在梭罗的时代,随着技术进步,美国的工业文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走出农场的小屋,迈向城市的高楼.但机械化和大规模的毁林开荒也使自然环境遭到巨大破坏,绿油油的土地上筑起了大片的工厂,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都因为工厂的扩张而变得丑陋不堪.梭罗对此类破坏自然的工业文明和扭曲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科学技术一贯持批评态度.他悲哀地看到“当我们考虑人牛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什么是生活的真正需要,什么是生活的手段时,看来人们似乎是故意选择了同一的生活方式”.梭罗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表面文明的社会中,若能过上一种原始的或者开荒的生活,还是有箍处的”,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生活所需的大概必需品是什么,及如何才能得到这些必需品等”,“对许多人来说,等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种那就是食物.”在讨论了所谓的必需品之后,梭罗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这对于当时崇拜金钱和享乐主义的人们来说,不能不说是离经叛道之言.但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种类型的人物,外部生活比谁都穷,内心生活却比谁都富有”.梭罗主张一种恬淡简朴的平常生活,心灵永远保持份自然宁静.因此,他写道:“大多数人,等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操劳过度,使他们的于指籼笨了,颤抖得又太厉害,不适用于采集了.”人们为了生计和更好的生活而奔波的同时已忘记了生命的意义.对于人类这种沉重而可悲的生存状态,他提出质疑:“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的如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甭还能改善改善呢”而改善的途径在他看来就是同归俭朴,回归到一种物质俭朴而精神却无比富足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而为了寻求真正的生活意义,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住进自己亲手建造的林巾小屋,去除物质累赘,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只有一点点,他辛勤劳作一个半月,就可以逍遥自在地过一年,回归剑最简单最纯朴最自由的生活方式,可谓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以他的实践证明了人可以过一种外在简朴而内心富有的生活.他一再强调“我确信,既 0986;于信仰也出于经验,倘若我们今后生活得俭朴,生活得明智,在这个地球上养活自己并不是什么累人的事情,而是一种消遣”.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共2年零2个月.当时一些人认为他怪僻,连他尊敬的师友爱默生也不例外,很少仃人认识到梭罗是为实践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而来.他在《瓦尔登湖》中不止一次地谈到,现代社会的人们过着一种“非人生活”.火车、电报这些现代工具,破坏了人们和谐的生活节奏,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他要以自己林中野居,席地幕天的生活方式,独辟蹊径,向人们说明应该如何生活,让人们重新估价各种社会生活的价值,使自己从紧张的生活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从自然中得到最大的享受.他说过,他爱野性,不亚于他爱善良.他在自然中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有思想,每时每刻都在给他以启示,并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三、精神生态观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使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受限,最终导致了人精神层面的异化.人们日益感到紧张与压抑,人的能动性丧失,人的个性无法发展甚至向畸形方向发展,个体与社会、自然发展的矛盾不断激化.梭罗意识到文明社会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内心的孤独,沉迷于物质追求中的人们却吝啬于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心灵的沟通.他写道:“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空闲来使得自己真正地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勇毅的关系.”梭罗强调人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为此人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追求真理.在《瓦尔登湖》中他曾引用孔子的话来表明自己非常重视独立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瓦尔登湖,梭罗常常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静谧中沉思,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延伸,他写到:“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不仅给他带来美丽的视觉享受,也使他沉浸于神秘的遐想之中,从奥秘的大自然中读懂了生活的本真.他的思考至今还带有野草的芬芳,从而使人们感悟到生命流动的美妙――生命不是对物质的无限的,生命和日月星辰同在,与大自然共同呼吸.难怪梭罗能极其愉快地说:“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以及,“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梭罗以他的实践证明他达到了精神与物质和谐的生活状态.

如果说简单生活可以理解为梭罗到达自由王国的物质准备的话,那么自然以及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融合则为“安然坐下,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之中”.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梭罗一直在读书,面对蜿蜒的林间小路,面对清澈的湖水,相信他每天都在解读大-自然,每天都在阅读山间的晨昏和四季的轮回,每天都在倾听山林和水波的声响,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自然给予了他精神的慰藉,更成了梭罗突破人生空虚无聊的帮手,赋予了他生命的意义,《瓦尔登湖》之作阐明了一个道理;自然界充满生机,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的精神之源.他写道:“如果我们要用真正印第安式的、植物的、磁性的,或天然的方式来恢复人类的天性,那首先就让我们自己像自然界那样朴素和健康,放松紧锁的双眉,让每一缕生命之光照耀全身.”梭罗把瓦尔登湖比作林中隐士,生活得克制而又简朴,获得令人惊叹的纯洁.他赞扬怀特湖和瓦尔登湖无比纯洁,与市场无关,与污秽无缘,“比起我们的生活不知要美丽多少,比起我们的性格来不知要透明多少.”由此我们看到梭罗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实质上这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相融的境界,也是现代人寻归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正如美国生态文学家约翰缪尔所说,“人走在大自然的荒野中就可以‘获得新生、重新开始’.”

梭罗的作品丰富的生态智慧,即自然万物平等观、对物质需求的轻视、对精神完满的重视、对回归自然的提倡等,为启蒙人类的生态意识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这些想法在当时看来是天方夜谭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思想已逐渐被世人所接受.正如徐恒醇所指出的:“从梭罗开始,人们进入了一种从精神上与自然交融和渗透的境界.”

类似论文

《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 要】蕾切尔卡逊是美国著名的生态文学家,她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被世界公认为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0889 点赞量:6127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生态哲学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
更新日期:2024-12-17 浏览量:154430 点赞量:32677

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

摘 要: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属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为重大,可以说从儒家思想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影响我国发展。
更新日期:2024-6-2 浏览量:14771 点赞量:5002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要

摘 要:儒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存在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8083 点赞量:4871

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 要】孔丘是公认的儒家鼻祖,被世人称为孔子 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哲学思想 孔子认为万物平。
更新日期:2024-1-7 浏览量:6452 点赞量:2488

中国古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建筑中的哲学思想(题目小二号黑体)xxxxxx(作者姓名小四号宋体)(崂山区城市规划建设局)(崂山区五环房地产开发公司)(单位5号宋体。
更新日期:2024-2-24 浏览量:32669 点赞量:8041

儒家道家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 要】中国企业基本全盘照搬了西方企业管理方法及理念,经过中国企业实践,往往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如何更。
更新日期:2024-10-1 浏览量:19831 点赞量: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