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型城市建设的区域体系竞争优势

摘 要: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竞争机制的重要创新,是我国未来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主导战略,是推动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实现根本性的突破的有效途径.深圳的成功实践证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 键 词:区域创新体系;竞争优势;创新型城市;深圳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创新的重要尝试.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次充分调动了地方城市政府在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形成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的地方政府与政府的合力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竞争机制的重要创新,是我国未来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主导战略,是推动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实现根本性的突破的有效途径.深圳从1979年到2002年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8%,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产值和税收居全国首位,深圳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令世人瞩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表明,深圳的价值取向指数、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氛围指数和制度竞争力均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一.深圳的成功实践证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1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功能

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政策实践使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成为国家(区域)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了国家层次和区域层次的区别,自主创新能力的产生具有了内在必然性.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全面体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提升过程和内在机制: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微观基础和主导路径;知识传播系统――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活力;知识应用系统――自主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的主要路径.

波特所强调的“区位”和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竞争的重要性.Dr.Porter提出,虽然理论上说,开放的全球市场、便捷的交通和高速的通讯,使企业资源配置的开放性水平进步提高,区位因素在区域竞争中竞争中地位不显得重要.但客观上,由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指向性,由于地区创新体系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因此,区位在地区竞争中地位不可低估.Dr.Porter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产业群如何影响区域竞争力:一是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生产率;二是引导区域创新的方向,加快区域创新步伐;三是刺激区域集群区域内新企业的形成.由于地理、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近所形成的区域个性使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远比外面距离远的企业联系要强得多.这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产业集群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越以知识为基础,区域竞争就越有活力,地区指向因素如知识、联系和动力等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越来越强.

区域创新体系也衍生出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这表明,在地区层次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也具有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微观基础再造和系统进化的特点.区域创新资源供给不足是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这不仅因为创新资源配置的国家集中性,而且因为创新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具有巨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能力,对于提高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的系统绩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客观上,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和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明确提高了区域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能力,才能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才能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吸引集聚能力的跨越提升;另一方面,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能力必须以区域创新资源规模门槛为基础条件.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难度在不断递增,科技创新的投资规模也在迅速递增,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也在递增.因此,达不到一定下限的创新资源配置规模,就难以产生有效的自主创新创新绩效.所以,区域创新体系及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首先要解决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规模的门槛条件.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的门槛条件,必须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这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2深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优势及其功能

2.1 建立虚拟大学园,改变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瓶颈状况

深圳在虚拟大学园建设中的创举开辟了不具备高校和研究机构集聚优势的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路子.1999年深圳高新区内成立了虚拟大学园,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40多所著名大学的集聚,人才培养平台、孵化企业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交易平台功能得到开发,成为新技术和新知识商业化应用的有效载体.深圳虚拟大学园孵化器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认定.深圳虚拟大学园2005年为企业申报创新基金28项,在孵企业获得批准专利54项,帮助企业融资5600万元.深圳虚拟大学园建立了不同类型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孵化场地18万平方米,孵化企业252家,毕业企业47家.深圳虚拟大学园建立了不同类型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孵化场地18万平方米,孵化企业252家,毕业企业47家,实现成果转化217项,设立各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70多个.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于1996年12月共同组建,探索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市校合作”模式.多年来,该院通过建设一系列的重点实验室,提升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能力.它先后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两个华南地区实力最强的研发基地―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研究所和信息与光机电研究所,下属10个重点实验室.目前该院平均每年申报专利已达100项.另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还推动成立的清华珠海科技园、深圳信息港.8年来该机构共孵化各类高科技企业310家,已顺利“毕业”100家,目前在孵企业210家,仅2004年就创造了110多亿元的产值.该机构孵化的高科技企业还成为了跨国公司争相收购的对象.目前在清华研究院这一科技孵化平台进行“重点孵化”的企业还包括了全国生物制药重点企业的深圳“微芯生物”、在传感器领域领先的深圳“力合传感”,以及在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产业化领域居于龙头地位的深圳“力合数字电视”等深圳著名本土高科技企业.2004年中科大在深控股公司深圳市科大科技有限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万元,并呈现高速成长的态势.

2.2 建立促进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度安排,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多元微观主体之间的互动水平

深圳市先后出台的多个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及自主创新的纲领性文件为官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了
有效的制度安排.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2001年7月,深圳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又作出了“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为新的起点,努力把深圳建成高科技城市”的战略决策.2003年底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第一内涵、第一目标和第一动力.深圳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来重点解决科技要素集聚问题,形成高科技要素在深圳的积聚效应,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998年2月深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则提出了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在研究开发、投资担保、人才引进、技术人股、人员出国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2004年深圳市“1号文件”――《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则把官产学研合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明确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即“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形成辐射周边、拓展 海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由此来推动深圳区域官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文件要求继续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鼓励产学研各方发挥综合优势,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合作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2006深圳1号文件即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在分析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条件和差距时指出,官产学研合作是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成果:深圳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造就了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队伍,拥有大量技术专利和一批自主品牌,初步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优势.近十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50多个有关鼓励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范性文件.

2.3推动深圳与香港的科技合作,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开放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开放化机制对深圳科技人才集聚的积极影响.深圳目前外商投资研发机构共有87家,涉及投资总额17.7亿美元.这成为新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对深圳决策者而言,集聚研发机构,比拥有多个制造业生产基地更为关键.

香港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香港创新科技署署长王锡基表示,香港政府斥资30亿港元,成立五大研发中心,即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香港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研发中心、香港资讯及通讯技术研发中心、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同时香港在集聚世界一流大学和企业高层次人才也具有比较弱优势.这都为深圳与香港的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香港知名大学与深圳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香港理工大学已经投资7000多万元,城市大学已经投资2000多万元在深圳设研发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纳米技术锂电池项目、香港城市大学天线项目、香港科技园IC集成测试线都在深圳找到了合作与服务对象.

“深港创新圈”提出正是深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开放机制的新形态.香港的科技园区、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公共技术平台大多集中在北部地区,而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深港西部通道建成通车后或形成一个“半小时深港创新圈”.为了加快深圳与香港信息通、人流通、业务通,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香港数码港已共同规划建设专线连接两个园区的信息网络平台.而借助更加顺畅快捷的交通系统、日益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1小时生活圈”,深圳与香港的“人流通、业务通”机制也将形成,这将成为我国自主创新资源集聚密集最高的地区之一.深圳和香港政府的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深圳政府出资3000万元支持和香港合作的科技企业在深圳的创业、技术开发.香港城市大学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了“香港院校产学研基地”,计划投资8000万港元兴建一个1.25万平方米的大型科研基地,作为在内地发展应用研究、孕育产业项目和推动教学培训的平台.

2.4强化地方政府对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有为推动,刺激城市自主创新需求

深圳自主创新导向的制度创新实践,提升了深圳创新型城市竞争的竞争优势精神.始终坚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深圳地方政府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1994-1995年间,深圳市决策层果断提出,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取消了对传统制造业的许多优惠政策.这虽然直接导致了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向东莞、惠州、中山等地转移,但却为高成长性的自主创新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99年华为、中兴、金蝶、科兴等本土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机制基本建立起来.1994年,《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在深圳诞生,开辟了我国“无形资产先河;1995年《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在深圳出台,对科技创业人员跳槽及后来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政策保障199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则明确提出推行科教兴市战略,扶持建立高科技企业,形成高科技要素的积聚效应,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和高科技术公司在这个时期大量流向深圳.1998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在研究开发、投资担保、人才引进、技术入股、人员出国等方面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给足了优惠政策,这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标志.2004年深圳市“1号文件”,即《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高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深圳第一次以自主创新战略形式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


深圳各级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一是对官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税收优惠扶持.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扶持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可全额计入成本,如该费用比上年增长10%(含10%)的,且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允许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二是官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进行财政资助.其一,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地方财政资助,提高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区域集聚能力提升.对经
国家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政府予以资助,并对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每位每年资助5万元.深圳市共设立了3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累计招收博士后321名,涉及电子信息、精密仪器、高分子材料、生物制药、环保、物流、金融证券等研究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博士后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83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2项,专利授权数99项,并已有100多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其二,设立科学技术奖,重奖科技人员.这些奖项包括了深圳市市长奖、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深圳市技术发明奖,每年安排800万元重奖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其三,建立市科技发展资金,这其中的85%以上用于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和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分别予以500万元和300万元资助.鼓励企业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在市科技发展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资助企业、行业组织等研制结合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四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与海内外的科技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海内外科技交流.其五是市财政主管部门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重点软件企业、重点新产品研发费用补助及创业投资补贴等.市财政2004年安排专项经费1.5亿元,2005年、2006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软件产业发展.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府职能建设.考虑了企业自主创新所担心的、花了大钱发明的专利得不到保护的现象,深圳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改革知识产权的分散管理状况,单独设置了全国第一家统管专利、版权、技术秘密事务的知识产权局,并建立了由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另外,深圳还设立专利申请资助专项经费,对有市场前景、进入产业化阶段的发明专利的实施给予支持.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用于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宣传培训、建立预警机制、资助企业境外维权等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四是建立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平台,打造了“高交会”,优化了深圳自主创新的环境,大大降低了深圳本土企业科技创新的交易成本,提高深圳企业自主创新的竞争层次.五是建立“创新科技沙龙”和“创新总裁俱乐部”,加快新型创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深圳市南山区科技服务中心建立“创新科技沙龙”,吸引了博士、企业家、专家、海归派人士等集聚.深圳市高新办成立了常务副市长担任俱乐部会长的“创新总裁俱乐部”.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强调要“营造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六是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管理股和技术股.七是建立扶持本土高新技术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择优购买本国、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优先购买本国、本地产品,特别是政府的 信息化工程要优先采用本国、本地企业的软件系统.六是实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自主创新扶持政策.深圳的“中华”作为我国电信四大巨头,通过超过有国家政策、资金扶持之优势的巨龙、大唐,就是因为民营科技企业制度的胜利,充分体现出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竞争优势,即对“中华”这种类型的民营科技企业“一视同仁”扶持的制度优势.深圳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采用简单的行政干预,而是探索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整,并在技术人股、技术分红、创业投资等方面提供扶持条件.虽然华为和中兴等民营企业在政策、资金等优惠条件上得到最少,但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却最快.这在深圳比亚迪和迈瑞等也有类似表现.这要求政府扶持科技企业的制度安排必须进行系统创新.

2.5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牢固建立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第一主体地位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深圳区域创新体系最重要的微观主体.2004年底,深圳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万家左右,约占全市民营企业总量的3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86亿元,工业总产值1677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70多家,过百亿元的有3家;民营科技企业年上缴各种税金276亿元,出口创汇84亿美元.这表明,深圳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群体已基本形成.

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深圳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圳现有727家技术开发机构,其中679家在企业;47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21个博士后工作站都设在企业;90%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67%,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研发经费96%来源于企业;科技成果77%来源于企业;职务发明专利申请98%来源于企业.全市38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全部建在企业,21个博士后流动站也都全设在企业.据统计,2004年深圳市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骨干企业有1700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7.8万人,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352种,资金投入总额为924.76亿元,其中92.38%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在资金投入总额中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达125.02亿元.这导致深圳科技产出的企业集中现象,企业占该市科技成果的77%;企业申请的为8210件,占全市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98.3%.

深圳逐步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企业群体,有的还是专利产出大户.如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腾讯,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生物工程领域的海王、赛百诺,新材料领域的比亚迪、长园,医疗器械领域的迈瑞、金科威等都成为本土高新技术企业高速成长的典范.华为公司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跻身全球移动通讯企业第一阵营、比亚迪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位.深圳市已形成计算机及外设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制药等六大产业链条.每个产业链条都有上百家甚至数百家产业配套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深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还表明在企业自主知识产品出口能力的增强上.富士康、中兴等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市场规模,出口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深圳大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这与深圳自2004年以来重视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密集相关.在2006年深圳市获得的的7项国家级科技大奖,大部分是以企业为主体完成的以华为、中兴为领头羊的高科技企业自主创
新企业群体正在迅速形成.

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大企业的迅速成长优势,是以企业为第一主体深圳自主创新体系的最大优势.如华为、中兴和、大族激光等.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全球信息技术百强榜(InformationTech-nology100),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惟一的通信制造企业成功入选.《商业周刊》分析认为,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和中国最具技术含量的公司之一,中兴通讯在巩固了中国本土市场的领导地位之后,近年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开始把拓展重点瞄准发达国家.2004年中兴通讯来自国际市场的销售收入48.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5.29%.

企业还成为深圳集聚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的重要主体.中兴通讯吸引1500多名外籍人才.中兴通讯聘用了美国、韩国、瑞典、印度籍等1500多名技术和营销方面的“外脑”人才.为保持在3G通讯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该公司引进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名国际权威,帮助公司攻克两个项目的技术难关,并获得2005年度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引智基金资助80万元.经过多年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中兴通讯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中包括11个研究所,1个博士后流动站;且发展成为综合的电信设备、手机终端服务提供商,并逐步进入国际电信运营体系.中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11个研究所,美国、韩国、瑞典等建有4个研究机构,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总额的10%左右.公司目前累计申请2500项专利,先后加入了30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2004年还牵头参与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约532项,参与率达到95%,牵头率达到30%.2004年11月,由公司牵头的数字集群标准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的批准,这是全球首个基于CDMA的数字标准.

3研究结论

3.1建立与完善具有自主创新倾向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特色,也是深圳创

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优势

深圳虽然没有多少大学和科研院所,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力量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自主创新的企业微观主体地位特别显著优势弥补了深圳高校技术创新的劣势,弥补了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劣势,这并发展成为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优势.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深圳期间,曾向随同的各部委人士表示:“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走在全国的前面,如何把深圳的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国家科技部“自主创新经验与政策”调研组的结论:“深圳企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深圳是一块自主创新的热土、沃土,深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颁布的1号文件《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强调,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笔者认为,正是具有自主创新倾向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才构造了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3.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的终极目标,这对地方政府行为创新提出了挑战

以上研究表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深圳区域创新体系最重要的微观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优势之一.在此基础上,深圳形成了自主创新企业群体,华为、中兴等自主创新能力强势企业的迅速崛起,既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表明深圳已初步具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区域优化环境.这是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绩效优势的直接证明,也成功探索出中国地方政府引导与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成功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虽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干预和引导,但政府的行为只能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张极目标,政府显然不能替代和干 扰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和能力提升.这也要求,在成熟的市场机制条件下,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推动、干预和引导必须得到界定和限制,甚至在开发性自主创新领域里完全退出.因此,如何优化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行为是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慎重解决的问题.从发展趋势判定,地方政府科技行为主要限定在研究和公布长期的科技自主创新战略、提供基础科学和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投入;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对重大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提供财政、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督促和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并强化政府知识产权保护职能等.显然,我国各级政府在这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研究深圳区域创新体系优势模式具有溢出功能.

类似论文

关于地方高校参与区域体系建设问题的

【摘 要】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等角色,。
更新日期:2024-3-26 浏览量:47491 点赞量:11728

教学型大学创建中科技体系建设问题相关

摘 要 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在科研水平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 针对现阶段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技体系建设存在。
更新日期:2024-8-16 浏览量:108254 点赞量:24222

广州建设国家型城市的现状调查与

【摘 要】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必。
更新日期:2024-12-26 浏览量:157573 点赞量:33916

打造绿色城市建设美丽深圳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缩影 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深圳更是成为。
更新日期:2024-9-13 浏览量:117825 点赞量:25469

型城市建设中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

【摘 要 】通过分析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背景和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功能,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案例,论述了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更新日期:2024-10-15 浏览量:131620 点赞量:28641

构建五大体系,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摘 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文章深入分析新时期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60610 点赞量:1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