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摘 要】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便开启了人类不断探索自我的道路.通过认识自我,建立起了适合人本性的各种学说、体系,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国家体制等.现代人也通过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关键词】认识;自我;本性;实现;价值

一、“认识你自己”在现实中的开启

宁静的深夜,当白天的幕曲早已卸下,在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光下面,中学生还埋头于那些所谓的传统的书本中,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压力,一个忽闪的念头从脑海中掠过,“我是谁?”或许正是这一次无意识的自我反思,便开启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寻找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以及生命意义的旅程.

经历过升学、工作以及迎面而来的各种琐屑的繁杂的困扰与困惑,便会不断的去反复考量外在传统的所赋予我们的所谓的价值观,开始去探寻自己属于人本我的适合于自我的价值体系.经历过某些突如其来的困难时,当自我表现与自己所期许的状态不同时,开始希望去解开那些属于自我本体的秘密.

于是发现,每一个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在自我的体现,外在于我面前的呈现也会大部分是自我建立的一个世界体系.发现自己心性,并根据自己的心性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去生存并在其中通过内在价值的实现去达到外在价值和附加价值的实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维持世界的整体和谐.

二、从哲学的发展浅谈“认识你自己”

在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最初提出了“认识你自己”.据说是神的启示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却认为自己无知,为了确定神的启示是错误的,他通过与他认为在当时古希腊最聪明的人对话证明神是错误的,却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最聪明的人却很愚蠢,但是更甚的是他们却认为自己很聪明,而神认为苏格拉底最聪明是因为他自知其无知.于是苏格拉底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便在公众场合不断地和别人辩论,让别人认识到自己,认识到自我的无知,从而学习新的知识.据说也仅仅是据说,但是当时的古希腊经过智者学派正处于一个解构的阶段,知识开始倾向于不确定性与相对性,失去了一定的判断标准,于是苏格拉底通过重建哲学的价值标准,去引导人们去探寻正确的知识、价值;同时当时时代也正处于雅典的政体开始衰落,哲学家们想去建立一个理想的政体与社会制度的时段.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首先是让人们认识自我,充分认识自我后再建立适合人本质与本性的价值体系等各方面.之后的哲学家也开始在这个前提之下去建立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通过认识自我,达到自我思维与外界存在的统一,哲学的命题也是在自我的思维是否能认识存在以及是否能够正确的认识存在展开,而其基点就是认识人本身.

苏格拉底认为,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也就是人的德性就是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只有通过“让灵魂尽可能的善”才是达到幸福生活的正确途径.人只有通过认识真正自我本质,根据自我本质建立起自我的价值体系和社会体系,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于是苏格拉底成为第一个真正把和知识结合起来的人,是学的初始奠基者.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学说,建立起了自己的“理念论”体系.亚里士多德则是古希腊思想史上的一个集大成者,建立起了逻辑学、物理学、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各种学说的基本雏形.他认为人的功能就是灵魂的正当运作,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各自正常实现其功能,最后实现人最终追求幸福的目的.

希腊化时期,哲学家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从对大的社会、宇宙的思考转向对人个体的思考,思考人个体在这个社会中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过上个人的生活.各学派都是追求幸福的生活,只是道路和途径不同.伊壁鸠鲁学派通过追求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来达到个人幸福的生活;斯多葛学派则是通过理性在道德上对自我的控制与节制,达到合理的秩序从而实现幸福的生活;怀疑主义派则认为世界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每一种标准和判断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所以他们认为通过悬置判断来获得幸福;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派建立起了最适合宗教神学的体系,认为人要通过建立起以善为主导的有秩序的灵魂来达到作为太一的神的合一.

早期古希腊的哲学是各种哲学小门类的一个基本雏形,也是一个囊括了各种学说与见解的庞大体系.其中都是以人为基点出发进行研究,只是其间的各种途径和道路不同而已.但是无论哪条道路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最终的归宿.在人的基础上去探讨最适合人的生活得社会体系、道德体系等各种学说,最终达到全人类的幸福.

中世纪是一个政治上黑暗,宗教繁荣的时代.正是因为时代的黑暗,让人们去在另辟道路寻找家园,这样就导致了宗教的兴起、繁荣,以致最后由于过度而庞大的体系瓦解.这个时代用哲学的理性的角度为宗教寻找理论存在的依据.无论人们一直试图论证的那个神或是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宗教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无论是理论上的解释—一切皆形式,所以一切皆空——还是基督教等宗教让人们通过完全的无知识基础的信仰,都是试图让人们摆脱尘世的纷扰,达到灵魂的宁静无纷扰.而宗教也恰恰解决了人生命运中那些无法解释的不合逻辑不合理性的存在,为所有的不合逻辑的存在找到一个合理存在的归宿.人们也通过它寄予自我的困扰的解决途径和归宿,通过它人们认识到自我的神秘性以及世界的神秘性.它的存在解释了所有不能合理解释的所有问题.

如果说中世纪时人类自我意识的外化与客观化,那么近代人们的自我意识便开始觉醒,开始将自我意识从外转向内,这场“哥白尼式”的转化便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再次崛起与绽放.如果说哲学开始于惊异与窥探,哲学的建立便以自我意识的反思为基点.近代早期人们期望重建属于人类的并且实用的知识,于是开始了建立知识体系的工程.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用重建的知识用于实践,改变外界从而使人类更好地生存.重建知识体系便是重新认识人类自我,重新探索自我如何从外界获得影像即经验,然后通过自我的先验天赋观念推理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近代中期、晚期则在早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们期望按照人本性去建立起一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从而建立符合人本性的社会制度、国家体系.这种知识论也从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更深入的去探讨.从而发展起哲学家们更加注重理性,崇尚理性的倾向,最终把人类的理性推向一个巅峰.在建立知识论的同时就更加扩宽了重新建立起来的哲学的视域,从人通过感性与理性获得知识,到人为何面对美的事物主观感到愉悦,从而发展起了美学,拓展到了艺术领域,这也就奠定了人类理性巅峰之后的感性转折.

到了康德,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挖掘进一步深化了,如果说康德之前的哲学是对人的诸多本性进行一一解剖,比如人的道德本性、求知本性、宗教本性等,那么康德则是对“认识你自己”中的“认识”本身进行再认识,对“认识”本身进行解剖和裁定,既对理性本身求证,人对自身的认识的界限在哪里,也就是人本身的各种理性能力的范围,为人对知识的认识和人的道德自省以及宗教属性划定了界限,这样一来,“认识你自己”则更加条理化和清晰化了,“认识”也不再是万能的,认识的领域也被圈定了.到黑格尔的时候,理性又变成万能的,一切都在绝对理性的统摄之中,人是万物的绝对主宰,凭借人之无所不能的“理性”,人对自身的认识当然不在话下,因为在历史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一切真理都会显现,当然,人的本性也不例外,一切都是那样的壮观,似乎整个世界前途一片光明,更遑论人对自身的认识.

到了18世纪中叶,克尔凯格尔和叔本华的出现打破了理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人对自身的认识转向了对人的本能的挖掘,理性不再是人得以自豪的传家宝,在本能面前,理性必须让步,世界只不过是意欲的表象,意欲的盲目冲动和无法满足决定了人的痛苦,人的认识必须让步与本能,理性只不过是本能的工具,从而滑向了悲观主义的深渊,人对自身的认识到头了不过是一场悲剧.

近代晚期和19世纪是哲学复兴的伟大时代,哲学家跋涉上理性的高峰,在山巅上展露其华美的姿态,然后来到感性的园地,在其间建立起自己期望的世界.人们都是通过不断地认识自我,通过认识自我建立起自我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期望建立起整个人类的美好家园.

三、“认识你自己”的综述

从苏格拉底开启“认识你自己”的道路,到后人不断地探寻自我,然后根据认识到的自我建立起各种适合人本身发展和延续的各种体系、制度.虽然苏格拉底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重建知识,让人们增加知识,但是他却开启了一条人类不断探索自我的道路.无论是古代的人类,还是现在的人类,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摸索着,随着变化的环境、社会去更好地找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延续的道路.现代的人们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自我心性的道路.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类似论文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之比较

摘 要: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
更新日期:2024-5-17 浏览量:69942 点赞量:15980

苏格拉底――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先驱

摘 要:作为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先驱,苏格拉底对人的本质进行孜孜不倦地探求,对社会道德实践进行发人。
更新日期:2024-5-13 浏览量:70183 点赞量:16247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高校师德建设的

摘 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 市场经济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快。
更新日期:2024-4-13 浏览量:58376 点赞量:13991

苏格拉底看婚恋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
更新日期:2024-4-5 浏览量:9194 点赞量:2835

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史概述

【摘 要】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中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建立者之一,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最为杰出。
更新日期:2024-11-11 浏览量:142294 点赞量:30474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

作者简介:王志俊(198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在读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先秦子学 摘 要:苏格。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5703 点赞量:4594

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下的高校德育

摘 要:虽然我国一直重视德育,但是德育的实效性却不明显,特别是高校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更新日期:2024-3-19 浏览量:45897 点赞量: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