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其表现形式

[摘 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本文阐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以进一步深刻理解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关 键 词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用;表现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本文阐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以进一步深刻理解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彻底区别开来.从而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和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同以往唯物主义在基本方向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坚持物质本体论和世界可知论.但是它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这两方面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可知论.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里划清了两条界限:一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本体论,夸大主体的能动性,主观意识(感觉等等)创造一切,决定一切,这当然是荒谬的.二是新、旧唯物主义的界限.旧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坚持了物质本体论,但是,它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把事物看成是完全不受主体活动影响的纯粹抽象自在的存在,即只是主体消极直观的对象,而不是首先看作主体实践的对象,“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直观性,成为能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不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它首先把存在看成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自在的自然不断地转化为人化的自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同样地,认识意识的发生,并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即直观的结果,而是首先由于主体作用于客体,是主体实践的结果.“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哪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同时得到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辨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从而在认识论上彻底克服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他们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客观事物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和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认识是观念性活动,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制约,构成认识过程中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表现在认识发展的各个环节上: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客观事物只有成为实践的对象时,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反映到主体的头脑中来,产生人的认识.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新要求,推动人们去研究、去解决;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实践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所必需的物质手段,使认识得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实践还推动着人的认识能力的完善和发展.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在认识范围内依靠认识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确定.一般来说,以某个认识来指导行动,达到预期目的,变成现实时,就证明了这个认识是符合外界的规律性的,是正确的;反之,则是不符合外界的规律性的,是错误的.同志说:“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最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出发点,而且是认识的归宿.“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切认识包括高层次的理论认识,都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任何实践都是在既有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着实践的成败及其成效的大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在越来越丰富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升华而形成了理论.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论同样依赖于实践,同时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科学理论,通过群众的实践,使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阐述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对于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列宁做了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 这就是说,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就某一个具体对象或某一个具体认识而言,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飞跃与循环,形成了基本正确的认识,这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算是相对完成了.但是问题在于,客观事物的表现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其本质也有初级的本质、二级的本质乃至更深层的本质;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多种条件的限制,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因此,对于人的认识来说,仅有实践与认识的一次循环是远远不够的,认识的发展,要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才是认识的全过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概括和揭示:“通过实践而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论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概括的这一公式,我们通常称之为认识的总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全面探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对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即一方面,它依赖于自然界的发展,并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愿望为转移;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自然界,有人和人的意识的参与,是人们有意识参与的过程和自觉活动的结果.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是一切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建立起来的.物质生产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和关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交换其活动.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不仅人们之间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而且人们之间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也源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这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彻底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哲学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历史进行考察时,和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不是从意识、“绝对观念”等精神因素出发,而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从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出发,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也就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因.他们高度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这个社会生产活动基本事实,并充分揭示了这一事实对于历史生活的全部意义.这样,他们就找到了人们的社会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得出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结论.同时,以此为基础,科学地说明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说明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是物质力量,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标志.它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专期的独占统治,“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他们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去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揭示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之内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解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而使无产阶级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开创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新纪元.

类似论文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作用

摘 要 :恩格斯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他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
更新日期:2024-12-12 浏览量:156175 点赞量:337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与动画的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来探索动画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区。
更新日期:2024-8-11 浏览量:106165 点赞量:23360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实践存在美学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从实践哲学中探求美,寻找美的本质 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基础上。
更新日期:2024-12-26 浏览量:158183 点赞量:3422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来源的综述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问题的探讨不断。
更新日期:2024-8-14 浏览量:106935 点赞量:2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