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内容摘 要 :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分层日益明显、主体结构多元化等特点.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在借鉴先前哲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的基础上,并以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立足于改善民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境遇,坚持“梯级分层”推进的原则―以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最大化.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人为本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转型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现代性问题的困扰与社会控制力的弱化必然会导致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动摇人民对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信仰与决心.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从“温饱问题”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人们思考的重心由物质层面的需要逐步转向精神层面的诉求.因此,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摆脱他们“信仰缺位”与“价值空场”的重要举措.

第三,在这些民族地区,一方面,由于他们经济落后,社会的整体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交通不够通畅,信息闭塞,地理“边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显现,社会主体结构更为复杂.因此,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已经在这些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就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言,这些努力还远远不能够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即我们亟待在民族地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层面”的转变,从“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的转变.

第四,“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大特色与合理内核.“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以便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的洪流之中.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政治文化层面上的民族平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

我国综合国力和总体经济实力较大幅度的提升;民族地区经济较快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灿烂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文明相互交融,展现出“五彩斑斓”的态势.这种灿烂的文化版图是大力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依托与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依赖于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化的东西为媒介和依托,才能更好地增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以“敢当小学生”的精神境界向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学习、请教,把握他们的特色文化资源与生活方式―这是有针对性地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人才资源一直以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大众传媒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民族地区的宣传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与覆盖面.

(二)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民族地区面对着当代社会经济与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在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中相互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民族地区的那些“意志薄弱”者的共产主义信念―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这样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们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我们需要在关键的地区和关键的民众之间有重点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些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把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核心,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中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民族地区有的群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与经济效益,甚至认为这些活动都是“务虚”的行为,并对此嗤之以鼻.这些客观现实必然会给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不便.改变此“惯性”的不利影响,从现实意义上说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去解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问题.诚然,物质生活需要总是位居于人们生活的最前线的.如果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都没有得到基本保证就试图向他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果必然会让我们的努力大打折扣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收效甚微.

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一)在应对民族地区的机遇与挑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改革开放的大视野下,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借助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好势头,并依托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为背景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网络发达,交通日趋便利,而且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也不断地向西部民族地区进驻.这都是我们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充分利用的优势与资源.辩证地分析,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而使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面临许多的挑战:各种信息“蜂拥而入”而错综复杂,再加上民族地区民众因思维“惯性”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的错误思想与认识等,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迫切又任重而道远.

(二)借鉴我国先前哲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他的《大众哲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典”.艾思奇在他的《大众哲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路径.在当时革命战争年代,艾思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唤醒群众的革命意志和觉悟.群众渴求哲学,而哲学也同样需要群众.因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艾思奇看来,一个哲学工作者必须视群众为“生命”,否则,哲学将会失去其生存的空间与土壤.因此,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十分关注语言形式的通俗化.他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大众身边的生活中真实案例把那些深奥的哲学道理趣味化、简单化、生活化.让哲学真正地从书斋里解放出来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如艾思奇用“两军对战”形象地描述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论与斗争.使人们初步认识到,在漫长的哲学史上,哲学的发展史实质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一部斗争史.正是这两对“军队”之间的斗争才把哲学的发展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艾思奇为了深入浅出地描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用“谈虎色变”这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做比喻.在“谈虎色变”这个成语中,这里的“虎”就是内容,而“色”就是人的表情、形式.另外,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在研究内容上,他以“民族的存亡”和“大众的疾苦”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归宿点.尽管迫于当时的环境压力,但艾思奇还是把有关大众疾苦的事例反映了出来.为了增强他的理论时代感与亲切感,有时他丝毫不加剪裁、故意重复着群众感受最深的事例.例如,艾思奇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失业和生活难的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大众哲学》的始末.他以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核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赖,让马克思主义这股“暖流”流进人民的心田.

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今时代,则必须把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环境、客观现状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联系起来.因此,“通俗化”方法是这些欠发达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与技术路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该地区民众在经济文化上的“受惠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让群众不断地得到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利益、实惠.这样,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发自内心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逐步把这种教育活动转化为群众自由自觉的活动,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如果只是一味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忽视了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境遇的改善,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收益与效果甚微.

(三)以民族地区的实际问题为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上分析,我们只能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部分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因此,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解决民族地区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应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它“是当前中国人民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思想武器”.“这个理论也是最贴近中国人民大众的需要、最为人民大众密切关注的”(陶德麟,2010).例如:当前,民族地区的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尤其是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体系使得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其他地区的悬殊更为明显.如果不向民族地区的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就会对党的方针政策有误会甚至会曲解.他们会感觉到民族地区被社会“边缘化”了,他们没有和其他地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调研,密切关注民族地区民众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并将之作为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针”.


(四)坚持“梯级分层”推进的原则

所谓“大众化”就是要在广大的社会群体范围内的推广、普及.既然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就是许多不同、结构复杂的社会阶层.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多元化的情形则更为明显.因此,根据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具体状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确定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才能与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相吻合.“对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成员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等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陶德麟,2010).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还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不断地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使之自觉地承担起在群众阶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神圣使命的媒介.相比较之下,就民族地区的民众而言,“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陶德麟,2010),但要尽最大的努力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把这些广大的民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队伍中来,以便“把社会的凝聚力发挥到最大限度”(陶德麟,2010).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标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具体运用.由于民族地区的群众层次差异性较大,采用这一模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类似论文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本来源

[摘 要] 理论的大众化需要诠释和解读理论的文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理论工作者研读马克思主义后撰写的理论著。
更新日期:2024-1-25 浏览量:22745 点赞量:6692

手机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摘 要 手机媒体具有自媒体化、个性化、交互性、移动性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以上特点,改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手。
更新日期:2024-2-28 浏览量:35861 点赞量:9489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理论知识传播到社会大众中,用理论思想以武装他们的头脑,并指导他们的实际。
更新日期:2024-4-12 浏览量:56225 点赞量:12955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 要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中的重大课题 艾思奇是这方面做。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19502 点赞量:547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探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更新日期:2024-3-12 浏览量:43948 点赞量:1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