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探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启迪.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过去是,现在还是,将来依然是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伟大实践的法宝.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其思想武器的强大作用,即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加强自身传播,在人民大众当中寻找立足点和生长点的过程.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为研究对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内容,要求和途径展开研究,最大限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给理论工作者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内容是指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基础,是客观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从内容层面来说,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基本要求等内容的宣传和普及,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播及推广.只有契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对人民大众解决切身问题确有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人民大众”中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

首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首要内容.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对过去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遇到了并且将继续面对许多特殊而又复杂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仅仅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或者简单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和做法,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只有用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表述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实有效的传递给普通的人民大众,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其次,大众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它的实践基础是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实践,三者组成一个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前提;如果把这些理论割裂开来,看不到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之间不可割裂、一脉相承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采取形而上学的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其结果是看不到这个理论与马列主义和思想的联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把这两个理论的关系搞清楚.

最后,大众化的党的方针路线及文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又一重要内容.我们的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政党,我们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以及文政策,指引着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使人民群众对党的方针路线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先后制定或形成了许多方针路线以及文件精神,比如:社会主义本质论、阶段论;再比如:社会主义发展论、动力论、一国两制论,等等,这些重要的科学论断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求

任何一种思想和行为都有自身内在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也不例外.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得到有效传播,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以及规律性的东西展开深入的研究,才能最终认知、接受、理解并把握其基本要求,从而最大程度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

1.通俗性是确保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效性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项内容的综合理论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阶级以及理论等条件下,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推断形成的,极强的理论性成为其最大的特色.要使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等纷繁不一的人民大众认识、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得不遗余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使马克思主义从“政坛”“圣坛”“论坛”中走下来,走到并融进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当代中国的领导人,都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性.为了使共产主义理想切实能为广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相对较低的无产阶级所理解和接受,并最大限度的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碎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三易其稿,三改其名,最终才有了被称为“飘荡在欧洲上空的幽灵”的《宣言》的诞生,使抽象的共产主义理论以通俗化的方式展现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面前,成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一致,奋力抗争的精神纽带.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的历史时期,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体系成果的取得,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通俗化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2.形象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传播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形象化是理论传播进程中,活跃传播氛围、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成果.但由于东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再加上中国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不一,如果将集中反映西方人思维方式的、高度抽象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直接施教于人民群众,那么势必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变的异常艰难.相反,如果采取生动、形象的例子说明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就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比较显著.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进程,并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可以说,我们讲的越生动形象,“越深入浅出,就越容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就越能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最终必须能被用来指导人们新的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以实践性为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属.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象,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对一种理论体系的需要与否以及需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途径

从某种程度上,传播方法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程度的先决条件,有效的传播方式能使群众轻松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说教的方式强制性的“灌输”给广大群众,这种单一、枯燥的传播方式一方面阻碍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甚至导致了广大群众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反感和厌恶,造成其传播效果的降低甚至完全缺失.因此,探索新的传播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要在传播的语言艺术方面下功夫.理论能否被群众认知、理解、接受和把握,关键取决于这种理论是否与人民群众的语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符合.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进程中,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语言艺术方面下功夫.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语言艺术方面,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浅出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成果的传播.所谓“深入浅出的‘深’,就是理性方面的思考,理性层面的感受,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浅’就是心理层面的思考,心理方面的感受,往往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一时的,但它是生动的、有力的、很有价值的.”深入浅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条基本通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保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理论传播越深入浅出,就越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也就越能达到理论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第二,要在理论传播的方式方面下功夫.理论传播方式的选择,对思想理论的传播效果至关重要.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是决定理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型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如果仅采取传统文本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它的积极作用和强大动力就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以及基本方法创造性地编写成一些通俗读物、简易读本以及漫画册子,等等,提升传统文本传播方式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积极构筑网站,开辟电视专题,开发包括网络、电视甚至手机在内的多种传播渠道,发挥这些新型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作用.

第三,要在身教与言传结合方面下功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体,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他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传播者,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理论传播者的个人形象如何,他们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践行者,将会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身作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如果理论传播者自身的行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肯定会招致人民群众的信任危机,对他们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嗤之以鼻.因此,传播者的良好形象极大的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反,假如传播者的形象受到人民群众的质疑,那么不论传播者拥有多么高超的理论水平和多么高明的传播技巧,不论他们采用多么新颖的传播方法和多么快捷的传播途径,也很难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开来,更无法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物质力量.

类似论文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

摘 要:延安时期,我们党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并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更新日期:2024-3-10 浏览量:45515 点赞量:11325

手机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摘 要 手机媒体具有自媒体化、个性化、交互性、移动性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以上特点,改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手。
更新日期:2024-2-28 浏览量:35853 点赞量:9486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探析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本 在改革。
更新日期:2024-10-22 浏览量:131224 点赞量:28191

关于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内容摘 要 :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分层日益明显、主体结构多元化等特点 在民族地区大力。
更新日期:2024-2-2 浏览量:10068 点赞量:4114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理论知识传播到社会大众中,用理论思想以武装他们的头脑,并指导他们的实际。
更新日期:2024-4-12 浏览量:56217 点赞量:12952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 要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中的重大课题 艾思奇是这方面做。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19494 点赞量: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