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与道家的人生哲学之比较

摘 要:海德格尔和庄子对“人”都有过深入的思考.前者论证了“此在”先行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此在”为基础,从“此在”身上追问存在的意义;后者则立足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论证了人生困境的种种表现,以及超越突破的途径和达到“逍遥”的方式.通过比较,本文揭示了两者对人的看法上的差异.

关 键 词 :海德格尔;庄子;人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2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渊源之一,是东亚思想中的道家思想.据莱茵哈德*梅依考证,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熟悉一个由马丁*布伯编造的《庄子》德译本.这使得海尔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或多或少的打上了道家思想的“烙印”.由于这层关系,使得两者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有可比之处.对“人”的思考亦是如此.

一、海德格尔对“人”的基本思考

海德格尔之所以要追问人之为人的依据,主要是为他追问存在本身问题服务的.海德格尔在晚年接受的电视访谈中强调:“存在问题和对这一问题的展开恰恰以此在为前提,就是说,以人的本质规定为前提.”!他把人的存在规定为此在,我们可以把这一提法看作是“解释学和现象学化了的人本身”.也就是说,此在问题的提出是由存在指引着的.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者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对存在本身的遗忘.“我们用‘是’,或‘存在着’意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吗?没有.所以现在要重新提出存在意义的问题.”由此可见,海德格尔是在追问存在的过程中,提出他关于“人”的问题.

海德格尔的人,具有两个重要性质,一是存在的优先性,二是向来我属性.作为一个存在者,此在早就以某种方式领会着自己的存在,他的一切活动包含着存在之领会,这就是此在的存在优先性.此在的向来我属性是指,此在早就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自身的存在有所作为,这是他最本己的可能性.这两个性质说明,世界和此在联在一起,此在的特质之一就是“在世界中存在”.此在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操心而展开,又通过畏而回归于自身.

此在在世界中生存着,与此在共同在世的还有其他人.“此在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为何会这样?这主要是因为本是从根本上说其结构中还包括“共是”的方式,其结果,虽然每个人有他本己的生存能力,但每个人不免依“他人”的方式去展开自己的生存,海德格尔把这种结构描述为“沉沦”.沉沦表示人之初就是在一个自己不能做选择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被抛状态”.

海德格尔更多地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沉沦来标明共同此在.日常此在是由“常人”统治着的.在那里,此在从来就不是其自身而是“常人”,“常人”从此在身上拿走了存在.每个人的决断也非自身的决断,而是“常人”代替他做出的决断.“常人”卸除了此在的责任,此在以“常人”的身份存在,离本失真而沉沦,这是生存的非本真状态.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又进一步把此在的有限性和我属性极端化,提出向死的存在.

此在是面向死亡的存在,死亡揭示了此在的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也正是存在意义的源泉.海德格尔为追索存在的意义,从此在入手,强调了个人的存在对于其他一切存在的优先地位,宣布只有从个人存在出发,才能理解其他一切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此在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二、庄子对“人”的基本看法

在中国人生哲学中,庄子最早开始了对人的境遇的思考.通过思索,庄子洞察到了阻碍人的生活展开的界限.《庄子》一书对该界限有着种种描述,概况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自然的、社会的和自我的.


所谓来自自然之困,是指来自生与死的困境.庄子认为,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人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所谓“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秋水);同时,“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大宗师).人也是要加入这个“万化”的行列,是不能跃出这个“始卒若环”的圈子之外的.因而,生与死,或者说死亡,是人生第一个无法跨越的界限.

所谓来自社会之限,是指来自天命的困境.庄子认为,人作为“气”的存在形式,毫无例外的摆脱不了“形化”的生死大限.然而,这种大限,具体到某个人,却是在某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以非自然的形式实现的.不仅如此,庄子进一步认为,这些因素不仅是唯一的、规定性的起着作用,而且是必然性的起作用.他将这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必然性称之为“命”.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在庄子看来,这种未被认识的必然性就构成了人生途中阻碍人的精神自由的另一种困境:“楮小着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行有所适,夫不可损益”(主乐).即在庄子看来,命运的安排,如同衣小不能怀大,绠短不可汲深,都是无法改变的.

所谓来自自我之限,是指来自情与欲的困境.庄子认为,哀乐之情是人与生具有而不能除去的,他说,“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知北游).同样,“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盗趾),即认为利害之欲也是人之所不能免,为人的本性所固有.庄子对于这种的发生机制,就像他对命的构成一样,感到十分模糊,觉得无法把握.

上述人生之困,虽使庄子感到迷惑,但是,他明确的认为,这种困境,是人的精神得以自由飞翔的沉重累赘,因此,应该将其摆脱掉.而这种摆脱人生困境的努力,就形成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先秦各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皆称之为“圣人”.庄子的圣人,是那种能够超脱生死、天命、之限的“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等 等爱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庄子》中这段对于理想人格“真人”的描述,实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神异和超越.“真人”能够“登高不,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似乎具有某种奇特的超人的性能;而最重要的是,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等表现,则显示了其对人生困境的超越.

当然,《庄子》中提到的理想人格,还有“至人”、“神人”、“圣人”等,但其所表述的精神境界的内容,也主要是神异和超越,因此可以用“真人”概述之.

庄子理性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天地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这种对“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庄子称之为“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矛盾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是对万物根源的“道”的直观体悟.由于“道”无形,故“逍遥”亦无任何约束.

事实上,为了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的精神修养方法,也确实是“无欲、去智、体‘道’”.在庄子看来,只有通过“无待”、“三无”、“坐忘”等阶段的修行,才能够做到“忘形去知”、“物我为一”.当达到返归于自然的境界时,也就到达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三、海德格尔的“人”与庄子的“人”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发现,海德格尔和庄子,在人的问题上,至少有以下几点差异.

第一, 两者讨论“人”的哲学的起因不同.

海德格尔的人,是在追问“是”的过程中引出的.海德格尔对“人”的定义不是从实体论的角度,不是作为一种实体主义,不是who,不是“是什么”,而是从此在论角度,指出“人”是一种怎样的在者,是hao,是为了通过对“此在”的研究而通达存在的一种定义.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此在,不过此在又不同于人,人不过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此在是表示人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它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遇.

庄子对“人”的思考则发端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庄子不仅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的描述了人的生活境况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且深邃的觉察到囿域人的生活展开的障碍.他的人生哲学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就是为了实现对人生障碍的超越,其出发点则立足于人的生存中的困境.

第二, 两者对人生境遇的看法不同.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最基本的状态就是烦恼、忧虑(care).他说,“亲在的在,根本就是作为烦而其规定作用”.又说,“麻烦表明是亲在的一种存在状态等 等”.这表明,“烦”是人的存在(亲在)在世界本然(在)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实际的存在状态.即具体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沦”.这种“沉沦”的状态,本质上是偶然性的总和.因为“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事情都有可能等 等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这样,“烦”,也不是作为构成人类困境的否定因素被克服被超越,而是做为人类生活本身被实践被发展.

这一点与庄子是不同的.庄子认为,人生困境并不是起源于“偶然性的总和”,而是来源于某种客观的外在必然性.如上文所述,人生困境中的生与死,天命,都是自然而然的外在的存在.

第三,两者对人生自由追求的理解不同.

对自由的追求,是包括存在主义和道家在内的众多哲学派别的共同追求之一.不同的是,存在主义的“自由”,这个在别的哲学思想体系中需要经过艰苦的理论过程和实践奋斗之后才能成长和获得的果实,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就成长和被摘下了.存在主义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理论前提出发,一下子就推出了“人是自由的”的结论,一下子长出了“自由”的果实.这种自由,就是存在和人本身,就是无决定论的世界中的人的行动、任意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这是一种意志的绝对自由.

由于存在主义把自由看作是存在本身,故在存在主义那里,一般不存在人为了获得自由而付出特殊的精神上和实践上的努力,人的自由就是他的全部行动,全部事业,全部生活.

存在主义的自由和庄子的逍遥是明显不同的.庄子的逍遥或者说自由,是对人生困境的超越,是通过恬淡无欲、“去知与故”、“体道”的精神修养而获得的一种情态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获得,需要人放弃主观上的成见,“齐物”、“齐是非”、“齐物我”,“无己、无功、无名”、“无所待”,物我两忘,从而才能达到自我陶醉的自由境界.

四、结论

本文主要是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对人的看法和庄子对人的思考,来比较存在主义和道家在“人”的问题上的差异.在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海德格尔的人和庄子的人做全盘系统的梳理,而是仅就两者可以做比较的方面加以论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海德格尔吸收借鉴了道家的思想,但两者在为什么要思考人、怎样去思考人,以及对人实现怎样的思考方面,还是有质的区别的.这种区别,共同构成了东西哲学对人生问题探索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①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 王庆节译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年

② 莱茵哈德*梅依 《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 张志强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③ 陈鼓应 《庄子今译今注》[M]商务印书馆 2007年

④ 崔大华 《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1992年

⑤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⑥ 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王炳文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类似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

摘 要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1109 点赞量:5946

探究成长问题,导引人生哲学

背景 人生发展需要哲学智慧的指导,人生内容充满着哲学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新程课《哲学与人生》新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更新日期:2024-1-10 浏览量:19166 点赞量:5451

尼采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
更新日期:2024-1-25 浏览量:20885 点赞量:5763

“龙套”里的人生哲学

他是《茶馆》里的松二爷、电影《活着》里的富贵他爹等在他4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自始至终扮演的都是配角,甚至是&。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19291 点赞量:5221

舍与得的人生哲学

卡梅隆的放弃那一年,他创作了一部名叫《魔鬼终结者》的电影剧本 当时,他在电影圈里尚是无名小卒,为了。
更新日期:2024-2-13 浏览量:30243 点赞量:7229

李嘉诚的人生哲学

我成长的年代,香港社会是残酷而悲凉的 求学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贫穷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 今天社会前。
更新日期:2024-9-20 浏览量:117227 点赞量:2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