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其心理干预探析

〔摘 要 〕校园暴力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园中常见的现象.本文对校园暴力的概念、成因,国内外校园暴力的现状及相关对策作了介绍,并提出以心理干预来预防校园暴力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成因;校园暴力现状;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8-0013-03

近年来,犯罪低龄化、青少年犯罪成为世界范围内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大、中学校园中,甚至小学校园中,都存在着打架斗殴、强势学生欺压弱势学生、勒索钱物、殴打辱骂教师、盗窃师生和校内财物等形式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也有教师凌辱体罚学生、校外人员闯入校园实施犯罪等现象,这些行为大体可归结为校园暴力.随着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校园不再那么单纯,并且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因此,校园暴力不仅是犯罪学、社会学、法学范畴的问题,也是心理学、教育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暴力不只是我国特有的问题,美国和日本校园暴力问题也十分严重.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对校园暴力进行明确的定义.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不仅包括学校,校园周边和一些相关的地点都可以算在内.另外,校园暴力现象牵扯的相关人员也不只是师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外校入侵人员与师生之间也应包括在内.在研究了一些文献和资料后,笔者认为以下定义基本能涵盖校园暴力的范围,并且能准确解释这一现象: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的成因有很多,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开始研究校园暴力.美国的研究者认为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的缺失、糟糕的学习成绩、毒品问题、对前途失去信心、贫穷以及很容易得到武器.笔者认为,校园暴力的成因可分为:个体差异、社会影响、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

1. 个体差异

青少年处在身心快速发育期,每个人都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在青春期,许多微小的事物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他们生理上渐渐发育成熟,但是心智上的成熟还远远不够,他们体力充沛、情绪易冲动、不冷静、做事不考虑后果,急于向大人们和社会展现自己的个性.有一部分人喜欢被人崇拜,爱出风头,渐渐在校园中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自己要做“老大”,成为强势的一方.另一部分学生并不爱出风头,喜欢独来独往,为人内向,渐渐就成了弱势的一方.长此以往,强势的一方为了向其他学生炫耀自己的威风,就会对弱势的学生施暴,而大部分学生不敢招惹强势的学生,因此很少有人对他们提出,这也促使了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

同样,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攻击性很强,喜欢欺负弱者,年龄小、身体又未发育完全的未成年学生就成为他们的施暴对象.学校的教师、闯入学校和校园周边的成年人对学生的犯罪也成为组成校园暴力的成分之一.

2. 社会影响

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尤其喜欢看动画、电视剧,喜欢打游戏,而许多动漫、游戏和影视作品中都含有暴力、凶杀、犯罪、等情节和画面.青少年很容易盲目模仿其中人物的行为,而无法准确判断这些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观看暴力视频之后会激发大部分人的攻击性,长时间观看暴力视频的人,攻击性更比常人高出数倍.因此不良的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只是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更能在他们无意识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攻击性.

同时,当今社会充满竞争,这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是一股无形的压力,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竞争的学生来讲,他们在竞争压力的日积月累下,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会导致精神崩溃,以至于把这股压力转移到他人及社会,对他人或社会进行攻击.当然,有些成年人也会因为社会的巨大压力导致一些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不断积累,最后导致他们对处在弱势的学生施暴,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愤恨情绪.近两年,我国多地发生了社会人员砍伤砍死无辜幼儿、小学生的事件.巨大的压力、对社会不满导致精神崩溃,从而实施犯罪,这一现象应该受到充分的关注.

3. 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家庭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首先,不完整的家庭使孩子无法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温暖,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会有一定缺失,变得冷漠、偏执,十分容易发展成校园暴力中的“强势”一方,或者是被侵害的“弱势”一方.其次,子女十分容易习得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习惯,如果父母有不良行为,子女也会受影响.再次,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要求不严,一味顺从,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个性,个人私欲膨胀,自我评价过高,与人相处缺乏谦让、容忍,为一点小事便可大打出手.而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更会激发处在青春期的子女的叛逆心理,有时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再对子女实施暴力,则更容易造成严重的伤害,子女会习得父母的暴力行为,无法反抗强势的父母,则会对比他们弱势的群体进行施暴.还有,由于家长缺乏与孩子和学校的交流和沟通,缺乏积极、健康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因家庭而诱发的校园暴力也时有发生.

4. 学校教育

校园暴力问题虽然严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除了校外人员引起的事件,多数校园暴力大都是发生在一些不好的学校.这里所谓的“不好的学校”是指校风不好,教育水平低,教师素质不高,学校管教、监管方式不当等传统意义上的“差学校”.教育水平低导致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觉得自己以后没有好的发展,也就更加颓废、不求上进,整日泡在游戏厅、网吧、酒吧等本不该学生出入的场所,接触一些社会不良人员,自然造成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一多,校风持续下降,也使得更多学生误入歧途.学校不当的管教、监管方式也会使学生更加放纵,因此学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他们遵守道德法规,明辨是非.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待遇也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积怨太久就容易发生犯罪.近些年部分学校频繁出现教师学生的事件,一些教师丧失师德,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三、国内外校园暴力的现状和对策

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相比,我国的校园暴力现象并不算十分严重.美国校园暴力频发并且多为恶性事件,如携带武器(和刀)上学、醉酒、打人等.美国校园暴力问题的产生,除了以上所列的校园暴力的成因之外,与美国社会也有很大关系.首先是美国允许公民携带,虽然美国对携带的年龄有限制,但由于监管不严,很多青少年也可以轻易拥有.其次是美国的暴力文化,与我国相比,美国的文化更突出暴力,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电视节目中也经常毫不忌讳地出现使用的镜头.还有少年儿童酗酒、吸毒等问题,民族和种族差异问题等.当然美国政府也在努力整治校园暴力,目前美国主要采用预防策略来干预校园暴力.初级预防是在校园暴力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暴力的发生比率;二级预防是在校园暴力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预防是在暴力事件发生后作出及时的反应.

在日本,校园暴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本的影视作品、游戏动漫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暴力,甚至直接描写校园暴力.在日本,校园暴力包含的内容很多,与笔者之前定义的校园暴力的概念相关的主要是暴力行为和欺负.暴力行为即字面上的意思,而欺负是指对比自己弱的一方心理上和生理上持续攻击,使其感到深深的痛苦.从数据上看,日本校园暴力行为自1997年起至2011年,由于调查对象的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但从2009年起略微下降.而欺负事件从1985年至2011年则总体呈下降趋势.

日本校园暴力中的“欺负”,虽然看起来不像美国的恶性事件那么严重,但实际上给被欺负的学生造成的伤害十分大.许多被欺负的学生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变得自闭、厌学、孤僻,严重者走上之路.暴力行为有的发生在师生之间,有的发生在学生之间;有的是损坏学校的财物,不仅传统意义上的坏孩子会产生暴力行为,班里很受欢迎的好学生,甚至普通学生也会在有意无意间欺负弱势的学生.造成日本校园暴力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日本社会压力太大,对学历要求很高,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人通过欺负别人和搞破坏来缓解压力;第二,日本人固有的等级观念严重,高年级学生威胁低年级学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低年级学生不敢反抗;第三,日本人十分注重团体观念,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这样的人往往成为某些团体学生共同的欺负对象;第四,社会对校园暴力的错误认识,认为只要自己变强就可以不被欺负,但实际上被欺负的经历很可能使其以后去欺负别人,校园暴力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第五,动漫和影视作品中大量充斥着校园暴力的情节,使学生们耳濡目染,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第六,家长忙于工作,家中又不止一个子女,很多孩子没有温馨的成长环境,靠暴力手段获取别人的关注,弥补内心的孤寂;第七,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青少年生活富足,同时也造成了其精神上的空虚.

面对接连发生的学生因受欺负而的问题,日出台了具体对策,如加强心理干预机制、编制相关手册等.政府和民间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校园欺负”问题,开设了很多免费咨询.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民间团体也纷纷采取措施,力求防患于未然.日本政府也在酝酿制定《防止欺凌对策基本法》来预防校园欺负行为.

我国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是学生打架斗殴、勒索抢劫、恐吓威胁等.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起,苏州、北京、沈阳、泰兴、潍坊等地连续发生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外人员砍伤、锤击、杀死幼儿园、小学学生、教师等重大校园暴力事件,并开始出现因教师师德丧失、师生关系冷漠导致的校园“冷暴力”事件.

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提早预防由于学生个体因素造成的暴力事件;第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多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在发现其有暴力倾向时要及时制止,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减少危险隐患;第四,改善校园及学校周边的环境,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五,家长多关心子女的现状,多与子女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第六,社会上严格监督未成年人能够接触到的媒体、娱乐、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的内容,防止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暴力、相关的情节出现,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压力,给予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第七,应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立法,使得校园暴力不再成为法网之下的“漏网之鱼”,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心理干预与校园暴力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心理危机干预从过程上来说包括预防性干预、引导性干预、维护性干预和发展性干预;从对象上来说包括当事人干预、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现场干预、来访性干预、跟踪性干预.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处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评估等三个方面.

从校园暴力的防治来看,可以分别对有暴力倾向的师生及他们的亲朋好友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建立心理档案,时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由辅导教师对有暴力倾向的师生进行治疗,缓解他们的压力,倾听他们的倾诉,渐渐消除他们的攻击性.若不慎发生了校园暴力行为,一方面,应当及时对被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把暴力侵害对其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其攻击性和暴力隐患,防止以后再对他人施暴.当然更需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估,从成功的案例中总结规律,防止类似的校园暴力再次发生.

总之,校园暴力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相关人员应结合多学科知识,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减少校园暴力,还校园一片纯净的天空.

主要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5).

[3]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职业学院学报,2005,(3).

[4]雷衡生.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与预防[J].当代教育论坛,2002,12.

[5]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11.

[6]叶映华.美国校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

[7]施艳荣.日本“校园欺负”频发分析[J].青年研究,2007,(2).

[8]辛苗,费瑛.对“校园暴力”概念及其现状的分析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1).

[9]周红五.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

[10]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42001)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黄才玲

类似论文

应急心理干预机制建设探析

摘 要:构建心理干预机制是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在重视“物质救灾”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心理救灾”的。
更新日期:2024-6-6 浏览量:13782 点赞量:4360

社会转型与校园暴力的法社会学

[摘 要 ]法社会学对犯罪的研究在于揭示犯罪的社会学本质和社会根源,这也意味着对校园内的暴力犯罪研究必。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9026 点赞量:3624

心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行为的影响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妇科门诊及住院围绝经期妇女103例,经症状。
更新日期:2024-12-9 浏览量:23661 点赞量:7003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对100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家属组)入院时评定症状。
更新日期:2024-2-15 浏览量:34571 点赞量:9320

烧伤科拒食患者的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25-01烧伤患者大多数是突然致伤所引起,由。
更新日期:2024-11-12 浏览量:142440 点赞量:30510

应急管理心理干预的政府角色探析

[摘 要]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心理干预这一全新领域 但在应急管理中进行心理干预时,仍。
更新日期:2024-3-19 浏览量:45966 点赞量: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