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博士制度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博士一词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传授经学的官员;二是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人,下面逐一叙述.

作为一种官名,博士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说:“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许慎在《五经异义》中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并六国之后,沿袭了这种制度,“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可见,博士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到了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比如,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在公孙弘的建议下设置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每种经典置一博士,专门负责经学传授.事实上,公孙弘本人也曾因“贤良”出众而被汉武帝征拜为博士.五经博士设置的最终结果,不仅使儒家学说的地位得到明显凸现,也使博士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到了唐代,博士主要设置在官学教育机构(地方州府也设有博士).据《新唐书》所载,唐代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中,“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为弘文馆和崇文馆.从所属关系来看,“六学”隶属国子监(广文馆也隶属国子监),弘文馆隶属门下省,而崇文馆则隶属,但大多都设有博士.另外,太医署等机构也设有博士,相关情况请参见下表:

大体来看,唐朝官学的人员设置有点像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教研室的学术梯队,规定了教授多少、副教授多少,讲师和助教又各多少.另外,唐朝的博士基本上被纳入官学教育系统了,主要从事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类的工作,而不再是秦汉时期的“顾问”了.

魏晋以后,博士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它不再专指传授经学的官员,也不是专指官学中任教的教员,而是指一些职业人员.比如,太常博士、太乐博士、术医博士、医药博士、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其中,太常博士,精于礼仪,掌宫廷礼仪;太乐博士,通晓音律,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术医博士、医药博士,精通医术;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专业人员培养的需要;二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以致“近妖”的通才和全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尽管魏晋时期的博士与现代学位制度的博士仍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分类上却有类似之处,它有点像今天的哲学博士、文学博士、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理学博士、工学博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及其以后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博士”,像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磨面工)、花博士(媒人)等.比如,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宋代孟元老在其所著《梦华录》中写道:“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元代无名氏的《来生债》第一折中有:“磨博士云:‘唤我做什么?误我打罗也.’”这里所谓的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既不是秦汉时期从事经学传授的官员,也不是唐代的官学教育机构中的教员,而是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人.换言之,就是指在茶坊、酒店等从事服务业且工作做得不错的人.

由上可见,无论是作为一种经学官员的博士,还是作为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博士,其演变情况都异常复杂.关于此,我们从《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等历史典籍也可以感觉和体会到.不过,若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出现及发展,唐朝以后的博士制度没有多大变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近代以后,随着学官被改称为教习、教员,“博士”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职位才逐渐消失.

那么,在古代中国,要成为博士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在此,我选择了三个人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是伏生、贾谊和董仲舒.

伏生,又名伏胜,字子贱,山东邹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孔门弟子宓不齐的后裔.[1]仅从这点来看,伏生也属于那种“有来头”的人.实际上,伏生不仅“有来头”,而且还颇受皇帝的赏识.比如,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设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博士顾问团,总计70人,其中就有伏生.不过,伏生为后人所称道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敢于冒死救下《尚书》的“英勇事迹”.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似乎发现了一个“真理”,即知识越多越反动,于是便来了个“焚书坑儒”.这不仅使很多上古典籍被付之一炬,而且还让很多不愿改变自己世界观的人(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为此付出了生命.据说,当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的夹层内.到了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携书律”终于被废除,此时伏生才敢开壁查看.尽管好多篇目都已毁坏,但还有29篇基本完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够见到的《尚书》大部分.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儒家学说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尚书》也因此受到重视.为了让《尚书》发扬光大,汉文帝想召伏生入宫,可惜此时的伏生已年过九旬,出行不便,于是文帝只好派晁错去面见伏生.关于此,班固在《汉书》中有详细记载.


贾谊不仅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擅长辞赋).史书记载,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典籍.18岁时,贾谊不仅能诵《诗》、《书》等儒家经典,而且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因此在他的老家洛阳颇有名气.20岁时,经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据说,在汉文帝的博士团队中,贾谊是最年轻的一位.

董仲舒不仅因为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34年)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大名,而且也是当时有名的博士.《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董仲舒凭什么做了博士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史书载,董仲舒18岁时即能诵《诗》、《书》等上古经典,20岁时又博通诸子百家之言.可见,董仲舒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

类似论文

我国古代的学士与博士

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 如《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更新日期:2024-5-24 浏览量:69168 点赞量:15341

我国古代的博士

博士,现在是国际上通行的较高一级的学位名称 在我国古代,博士是一种官职 《史记循吏列传》曰:"公仪休。
更新日期:2024-3-10 浏览量:41735 点赞量:9435

我国古代的博士制度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博士一词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传授经学的官员;二是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
更新日期:2024-6-4 浏览量:12417 点赞量:3751

我国古代医德医风性

摘 要 :医德医风在我国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变幻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追溯我国古代优良高尚的医德医风,为。
更新日期:2024-8-7 浏览量:15154 点赞量:4282

我国的工程担保制度

【摘 要 】在论述我国工程担保制度的涵义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工程担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程项目担保。
更新日期:2024-3-13 浏览量:42952 点赞量:9932

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摘 要 】目前转基因食品充斥人们生活,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不确定情况下,基于保护者知情权,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应运而生 但转基因食品标。
更新日期:2024-7-21 浏览量:94957 点赞量:21044

中国古代社会特权制度成因

[摘 要]封建社会法律共有的特性就是特权制度,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必然形成的产物 我国古代特权制度௚。
更新日期:2024-9-1 浏览量:16665 点赞量:4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