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实践

“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克服当前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依托校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发挥多主体参与积极性,实现书本向生活延伸,学校向社会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谋求自我、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健全发展的人.

一、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有效实践


1.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极大提升了课程的质量

通过系统挖掘、设计、开发,目前学校依托沙上文化开发出的以课题形式的“活动课程”主要有:“苜蓿的特征与深加工技术”、“螃蜞豆腐的制作”、“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走进童年的森林――有趣的沙上童谣”、“知微见著话智慧――沙上谚语探源”、“粽香端午话芦苇”、“沙上传统小吃与文化溯源”、“沙上民间手工工艺”、“沙上曲艺与传承”等三十余个.

这种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凸显学生活动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2.以实践体验为特点的“活动课程”彰显了课程的特色和魅力

参加调查活动,虽然很辛苦很累,但让我见识了许多沙上特有的桥梁、水闸,了解了这些桥梁、水闸背后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学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那些有保留价值的古老的水利设施,政府应该尽快登记造册并保护起来啊.”这是学校“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的王含玉同学日记中写的一段话.显然,在课堂里学习的学生是产生不出这样的想法,也写不出这样有责任感的话语的.“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活动的开展,也让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对勤劳智慧的沙上居民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和不屈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悟.

“苜蓿俗称草头,是典型的沙上蔬菜,了解和传承苜蓿的深加工工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沙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带队老师吴顺其感慨道.学生们亲手从田里割一篮草头、焯水、晾晒、剁碎、和面、搅拌、捏团、搓圆、压成饼状、下油锅炸,学生们分工协作,第一次亲手制作了美味的草头饼,品尝到了甜蜜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不易.

“真没想到平时看妈妈揉面那么简单,自己做的时候却沾了一手的面粉,小小的面团竟这么难揉!”“两大盘草头饼,刚出锅就被我们全部消灭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吃起来真的特别香呢!等小小的草头饼让我明白了爸爸妈妈平时的辛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爸爸妈妈多分担一些等”在初一(1)班杜舒怡的日记本上,记录了活动后最真挚的感悟.

诸如此类看似“无用”的“活动课程”,可能与教材无关,与考试无关,与成绩无关,是一些“没用”的教育――但却都是学生喜欢的、乐此不疲的、好玩的课程;而可能就是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学生的人生志向和梦想,激发出潜能和智慧,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

二、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显性效果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的以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为向度的沙上文化“活动课程” 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

1.“活动课程”管理主体由以教师为主向多元转化,增强了教育的合力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学校教师单方面力量来进行的局面,较好地解决了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尤其在外来人员子女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多主体模式的优越性和实际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合力,也改变了一些双职工家庭,节假日、双休日对孩子没法管理只能放任自流的烦恼.

2.“活动课程”的内容由学科知识真正向社会生活转化,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活动课程”的内容超越了课本的范畴,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沙上的港桥水韵、集镇风姿、民风民俗、教育文艺、革命风云、企业名流以及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碑文书法、绘画篆刻等等,为我们开展“活动课程”,提供了生动、富有说服力的鲜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活动课程”教育内容.使学校在“听、说、读、写、行、动”立体式活动的开展中,更具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实效性.

3.“活动课程”的方法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化,完善了教育的机制

由于“活动课程”实现了书本向生活延伸、学校向社会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强化学生全员参与,落实主体体验,所以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涨,效果明显.蔬菜基地的劳动、法庭的旁听、营业员生活体验等等都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无法平静,不仅增强了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更提升了学习的内驱力.

4.“活动课程”的途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

“活动课程”实现了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为主转变为多样、动态、立体的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了单一的灌输型为渗透型,“活动课程”更趣个性化、化、多样化、综合化.真正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5.“活动课程”的评价由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变,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

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从知到行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的形成过程重于结果.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涵盖知、情、意、行多个层面,突出评价的情境化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在方法上,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带队老师评、活动单位评的方式,体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这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境化、指标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增强了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更有利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

类似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等多种特质,而其核心特质和灵魂,就是。
更新日期:2024-6-24 浏览量:82301 点赞量:18255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形的课。
更新日期:2024-2-19 浏览量:32440 点赞量:8108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形的课。
更新日期:2024-12-19 浏览量:155624 点赞量:33196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与实践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以文体类活动为主,如歌咏比赛、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职业学。
更新日期:2024-4-18 浏览量:58475 点赞量:1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