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与

[摘 要]近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建设力度,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建设成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已圆满收官.如何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把旅游管理专业建成湖北旅游职业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宜昌文化旅游业,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健康快速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 键 词]旅游;专业建设;服务;鄂西圈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2.071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2-0111-02

自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省级示范建设立项以来,项目组紧紧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目标,以高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内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突出地方特色,传承三峡文化,取得了旅游管理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训基地、2门省级精品课程等一系列重要建设成果,在全省高职旅游类专业产生强烈反响,对鄂西圈高职联盟旅游类专业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本文就项目建设有关情况作些分享和思考,与业界同仁探讨交流.

1区域背景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第二大经济体,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为适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地处宜昌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需加大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型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下功夫,谋求工学结合、校企双赢,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2建设成效

2.1探索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旺工淡学,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旺季工作,淡季学习.工学交替,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生―员工―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较为全面而直接地熟悉行业企业岗位的运转情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时间分配上突破了传统的做法,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顶岗实习1年,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根据旅游企业特有的季节性特征,让学生旺季在岗工作,淡季脱岗学习.即实行1.5(在校)+0.5(在岗)+0.5(在校)+0.5(在岗)的模式.第二学期,每年5月,安排2周的酒店实训,这个时间恰好是酒店黄金周和婚庆周的高峰期,工作任务重,用人需求大,学生此时批量实习一方面可解决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正好对应了本学期《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第三学期,每年10月,也是一个旅游旺季高峰,安排1个月导游实习.第四学期,3月到9月,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个时间段大多是旅游业全年的旺季.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就是“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范,已开班7届,累计培养学生400余人,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2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3+3+3课程体系”

即与就业接轨的“三大就业模块课程”(旅行社、景区、酒店),与技能契合的“三大技能课程”(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和立足地方的“三峡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模拟导游).

2.3建成了“文技互融、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

“文技互融”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即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是对团队建设的要求,即教师队伍由优秀的专职教师和大量的企业操作能手组成.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双师素质明显、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突出,教学成果丰硕,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课题13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市级2项,校级6项;主编教材12本,其中10本为湖北省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论文共计100余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2项,市级16项,校级数十项;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参与旅游规划与策划、行业培训、社会公益服务等项目达60余项.


2.4建成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了2本地方特色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自主开发的2门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分别于2009年、2010年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并出版了富有鄂西特色的教材《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

2.5建成了“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

采用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深入合作,建成了集教学、实训、经营于一体的“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中心”;与宜昌市唯一全国百强旅行社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合作,设立了“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三峡职院营业部”,面向社会开展旅行社经营业务,为学生提供“真刀”的实战机会.2.6获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两家战略合作企业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和“金德瑞班”均按计划进行.

2.7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项目

利用宜昌“鄂西圈”核心城市的资源优势,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其中,主持“旅游论坛”4次,校级交流10余次,进一步扩大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影响,发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鄂西圈”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的引领作用.

2.8组建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成立宜昌三峡人文研究所,引进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

组建了湖北高职院校唯一的专业表演艺术团――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挂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成立了宜昌三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与市社科联、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民政局沟通,引进了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以此为平台和纽带,深入基层、深入旅游服务一线甚至农村,加大了对行业研究的力度,参与地方旅游规划和策划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承担大型活动演出及礼仪接待等,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显著.

2.9就业率、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供不应求

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17人,一次性就业112人,就业率为95.7%;对口就业的86人,占75%;省内就业占78%,省外就业22%.2013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39人,截至2013年8月,一次性就业129人,初次就业率为92.81%;专业(行业)对口就业率为83.72%(108/129);宜昌地区就业率为65.89%(85/129).

3创新之举

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在一系列建设成效之中,值得欣慰、颇具自身特色的应属以下两点创新举措.

3.1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等战 略合作企业深入合作,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底,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总裁濮建新在“合作企业‘说高职’”环节代表全省校企合作企业作了典型发言.濮建新对与我校深度合作,探索“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同时指出,高职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实用型、合作型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应向与行业协会(商会)、大企业集团合作办教育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应从以往的以学校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学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劳动力供求状况改变,给高职教育带来广阔前景,专业化劳动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吸铁石,合格的专业化劳动力缺少使企业有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濮建新还分析了高职教育显现的瓶颈问题,比如高职学生的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3.2服务圈域经济,传承三峡文化

三峡职院,应立足宜昌,服务三峡.我校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历史机遇,主动争取在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享建设中做牵头工作,主持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为联盟内12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搭建互动平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课题组教师承担了宜昌旅游企业多个项目规划、评审、咨询、培训等工作,深受企业赞誉.

开发了本土特色鲜明的《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模拟导游》3门校本课程,并将前2门课程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了《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教材.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专业演出资质的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近3年来,推出或参与了《茶之恋》《三峡,我的家乡》《屈原故里招魂》等大型民俗特色演出20余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受到业界及社会好评.

类似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

摘 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专业的人才来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旅游人才,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高。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59449 点赞量:1398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考试模式的改革

摘 要: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考试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与培养实用型高职英语人才的目标相脱节,很难满足。
更新日期:2024-5-1 浏览量:13811 点赞量:492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摘 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
更新日期:2024-11-10 浏览量:144469 点赞量:31599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广泛 本文以青岛滨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项目教学法。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61032 点赞量:1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