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兴趣的方法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认识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这一课程重视度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疏于管理,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一课程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总结分析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对于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意义重大.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习兴趣 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高校“基础课”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好于灌输、脱离实际,流于空洞说教,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育人”效果欠佳.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总结了一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现总结如下.

一、引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仍延续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造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导致学生参与度下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往往使学生对思政课失去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其课程本身的特点,照本宣科,重点放在强调课程理论的传输,忽略了实践教育,对当前受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没有给予透彻的分析和解答,使得课程缺乏针对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略显单一,成为学生兴趣下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学生对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在很多方面都是受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课程讲得精彩,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这门课,反之,枯燥乏味的课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在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很多的要求和期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气氛沉闷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取创新性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校兴趣,如创造性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一)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创造性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地继承、吸收各自优点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是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上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的情感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一些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内容,如教材中成才与素质、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文明、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深化.引入团队理念,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派代表发言.通过课上互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次上课教师可以把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允许学生进行限时发言,对本次课程要讲授的课程进行讲解或介绍主要观点.该观点可以是本人的观点,也可以是代表某一团队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引导,力求取得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之后,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解课程内容,其间,安排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或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案例,组织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理论.

(四)授课内容处理

授课内容应当详略得当.基础课教学当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就是内容的繁多与课时的相对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讲清理论,又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的,并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重难点多花些时间讲解,其余的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比如在讲解部门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宪法、民法和刑法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部门法来讲解,从身临其境的情景到思想境界的意境,既是教育教学产生效果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升华的过程.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创造仿真的情景,有助于领会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了解违反道德规范对他人和社会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给学生思想深处以震撼,达到懂得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教学中的两难问题的讨论,对道德复杂情节的点评,都是力图制造一种情景氛围,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又引导学生从情景到达意境,从意境外化为行为.

类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