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进行心理疏导

摘 要 :在深入了解艺术类高职高专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态、学习畏难情绪以及前途忧虑等心理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理论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探索,帮助学生缓解精神压力、释放不良情绪、解除心理困惑、澄清认识上的误区,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得以体现.

关 键 词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疏导;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47-02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思想教育必修课,如何更好地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方针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疏导,从一般意义来说,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指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来改变对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促进思想问题解决,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具体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则需要我们思政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牢牢掌握“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认清授课对象,细心洞察、深入分析和掌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探索他们的思想活动规律,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高职高专区别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定位和实施,必须与自身的教育发展规律相协调.脱离这一基本的前提,思政课的教学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艺术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并从中深深的体会到,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必须从“说教”、“机械”的教学转向人文的、疏导式的教学,应把重心放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材施教,从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入手,解答他们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传输他们最需要的知识信息,并且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只有心结打开了、想通了、认清了、心理问题解决了,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程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助益,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才能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1.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信教育

由于高考失利等诸多原因,学生们对进入高职高专总有几分勉强、几分遗憾和无奈.高考升学受到的挫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彷徨和苦闷,甚至出现反常情绪,采用消极的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表现出行为上的倒退,例如:

相当部分的同学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感到茫然困惑和无所适从,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发展目标,得过且过,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有些同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荣誉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个别学生甚至自暴自弃,对前途丧失信心.

针对学生中现实存在的这些情况,我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了有的放矢地教育.除了讲清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与表现,阐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的道理外,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着重突出了以下几点:

(1)创新人才观.人之为才,由其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而定,人才在具体的素质能力上应百花齐放,具有不同类型和层次.

(2)高职教育适应了我国生产力状况和现代化建设的多层次需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3)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这些讲述向学生提供了当今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不同层次劳动者的真实信息;帮助他们懂得,我国在较低的生产力起点上搞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钱学森、袁隆平那样的专家教授,也需要千百万普普通通的动手型、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是专家知识分子,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职业没有贵贱、人才不分高低”,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绝不低人一等,不需自卑,更不能自暴自弃.时代需要我们掌握过硬本领,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以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例为引导,促进同学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这些举措帮助学生们较好地树立起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人生信念,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气与活力.

2.针对学习畏难心理,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意志品质,增强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老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现象,大家眼里看重的都只是分数.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佳,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将对其持一种否定的评价.这使求学阶段的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挫折应对机制不够健全,以及不会很好的调节和把握自己等缘故,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出现自我否定.


在艺术类高职高专中,大部分学生经历了中学阶段的“学习挫折”.相当一部分学生报考艺术类高职高专,并非因为热爱艺术,而是由于中学阶段学习困难,而艺术院校收分较低的缘故.同学们在学习上或多或少存在畏难退却心理,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甚至对学习感到厌烦.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不愿意上课,即便进了教室也不想听课,课堂情绪烦躁压抑、兴趣索然、注意力涣散.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理想目标”以及“如何正确看待顺境和逆境”的问题,与他们一起分析讨论:

(1)如何正确评价自己.

(2)如何确定合适的目标,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3)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挫折,这样的经历并非全然是坏事,它对耐挫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4)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挫折面前有退却心理时,应当怎么办.

同时还列举一些实例启发学生,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中学第一学期由于基础薄弱,各科平均成绩只有45分,校方令其退学.这时他不厌惧、不气馁,反而以此为动力,请求跟班试读.从此他起早摸黑的自修,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平均上升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后来他留学比利时,研究的青蛙卵膜剥除手术震动了欧洲.

这些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们澄清了认识上的偏差,做到冷静看待学习挫折,有利于克服畏难退却的心理,增强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3 针对“前途忧虑心理”,进行择业创业观和前途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人才市场供求失衡,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以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等诸多原因,大学生面临较为严重的就业危机.在参与求职竞争的大学生群体中,高职高专学生处在学历最低的不利层次上,但他们在择业选择时,仍然具有不切实际的攀高心理,孜孜以求对口就业,不愿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社会地位较低、报酬较少的职业.


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高职高专学生较普通高校学生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怕两担心”:一怕毕业就待业,担心找不到工作;二怕好职业轮不到自己头上,担心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这表明,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心理压力,实则是一种职业忧虑心理.

针对这种职业忧虑心理,我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认真学习相关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从如何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理想与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结合实际,着重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需要是个人职业选择首要前提,理想必须立足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观.

(2)你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吗?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了解吗?高职高专学生有自己的优势,你知道吗?(如:应用性较强、自己所学知识转变成在岗的实际能力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等).

(3)我国现代化建设为高职高专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并向学生介绍我院各专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4)新职业的出现也昭示同学们自主创业的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5)解决就业问题有效途径: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自觉锻炼自己,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同学们达成共识,本着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思想,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学知识,在德智体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创造有利条件.有的同学还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路在脚下,全靠我们自己走,只要祖国需要任何岗位都一样有出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眼光看远点,困难想多点,个人利益看轻点,无论什么工作都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克服对前途和出路的担忧心理.

应当注意的是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心理疏导的同时,还必须做好课外个别学生的具体教育、引导工作,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关怀、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在关注整体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有效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

这些年来,笔者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注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感到授课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需求非常贴近,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增强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有效预防、克服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经常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口服心服,导之以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只有这样,《基础》课教学方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类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