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走向: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新思维

摘 要 公共选修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沿袭高校“让学生选择课程”的做法,中等职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困难重重、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课程”的新思维,赋予学生课程权力和学习责任、优化学生学习质态,构建起适合每一位中职生的选修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公共选修课程;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5-0032-05

公共选修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公共必修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必要补充,在帮助学生突破专业限制、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受课程选修意识、课程资源、课程评价标准及教师开发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困难重重、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为此,应转变观念,树立中等职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新思维,实现从“让学生选择课程”向“为学生课程”的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下文简称“《原则意见》”)是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基础性文件,该文件规定,“中等职教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1].这赋予了选修课程在整个中职课程体系中的合法地位.

中职学校基本上沿袭高校做法实施公共选修课程,即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选修课程考核结束后授予相应学分.而此举措在中等职校难以奏效,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一,能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少,不能满足学生选修意愿.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上分专业大类在相应年级统一开设物理、化学、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选修课程数量有限甚至唯一,导致学生选择空间很少甚至没有丝毫选择余地,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往往由学校说了算.选修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为学生职业化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提供可能,但“缺少了选择性的课程将异变为教育专制”[2],选修课程的价值追求就难以达成.其二,沿袭班级授课制,选修模式僵化,学生自主选修权没有得到应有尊重.班级授课制下的课程选修,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课程由班级集体说了算,在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几乎只能选修同一门课程,学生课程权利被所谓的班级课程权利所淹没,学生处于“被选修”状态.其三,以菜单方式向学生提供选修课程是一种封闭的课程模块,即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标准在学生选择之前就被固化下来,基于课程严谨性、学术性及系统性要求,学生没有课程开发的决策权、参与权,很多学生在看到课程菜单时,在选课之前,他们并不很清楚课程的意义、目的与价值,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很多时候是仅仅凭着对课程名称的臆断猜想.其四,从选修课程开发程序来看,课程建立先于学生选择,让学生选择课程,当然首先要解决“有让学生选择的课程”问题,这就导致课程开发者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已有经验及兴趣爱好,存在着为了选修课程开发而开发的现象.事实上,这样的课程开发也很难满足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个体的选课需求.选修课程应该是生成性、多样性的,正如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所言,“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应成为个人转变的通道”[3] .

综上所述,目前中职学校盛行的“让学生选择课程”的课程选修制度,看似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诉求也没有得到应有满足.学生只有选择之名,而无选择之实,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学习、实现学科跨域探索、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提升人文科学素养的课程选修目标很难达成.

二、从“选择”走向“”的基本意蕴

“人的存在价值作为价值体系中的一种元价值,其是其他一切价值形式的基础与依据.课程价值作为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也必然受人的存在价值的制约.”[4]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虽非直接指向于学生的职业性发展,但其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学生的非职业性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性发展的层次”[5],因此,公共选修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要实现公共选修课程的价值,需要把握学情,凸显学生主体的“趣向”诉求,为每一位学生量身适合的课程,实现由“让学生选择课程”向“为学生课程”转型.其所蕴含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赋予学生课程权利

大家都会认同“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但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上,通常只是局限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而无视于“学习内容选择的主动性”.长期以后,“学生对学什么”是没有自主权的.选修课程必须赋予学生课程权利,即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但是,教师越俎代庖的选修课程开发,使得学生的这种课程权利依然旁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选修课程开发流程进行改造,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策划、设计中来,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对话、相互协商的过程.对话协商,实质上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用现代哲学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话说,这就是一种“视界融合”,“对话双方并不只是陈述自己的意见,双方都必然受到对方观点的影响,从而扩大、丰富了对话双方的视界.这个视界不是对原有视界的复制,而是相互渗透、形成新的经验、新的理解”[6].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把这种“新的经验、新的理解”带到选修课程决策之中,实现课程权利共享、达成课程框架共识,实现选修课程建设“符合国家选修课程要求、体现学生课程选修诉求和包含教师课程开发建议”的有机统一.

(二)让学生承担学习责任

目前,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从属于教师的教,是教师教的附庸,因此,学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活动进程、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这就导致学生基本上不用去思考“学什么”和“为什么学”这一类关涉学习核心层面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沦为一种根据教师指令、按部就班的程序化行为.这造成了学生的学只是为了教师的教,并由此形成教学活动本末倒置的弊端.选修课程开设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打破了这种“学”与“教”的本末倒置关系,将构建起适合于学生学习的课程作为教育追求,并使教服务于学成为一种可能.因此,选修课程开发的动因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原则是师生的共同协商、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意愿达成,学生主动介入到选修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与全过程之中,这样,学生“为自己学习”的学习责任也会自然而然地确立起来.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质态


当下的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管理者不重视、管理不到位、措施不给力,从而导致中职学校基础课程步入“课堂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堪忧”的教学困境.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加强选修课程建设不仅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课改的发展趋势,也是中职基础课程教学困局的一把利剑.以此为突破口,从学生实际出发选修课程,推动适合学生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中职学生是学习生态,实现理想的职校学生学习新常态:一是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提振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三是提高课程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的适切程度,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四是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在学习过程的最优化中实现学习结果的最优化,以切实解决多数中职学生“不愿学”、“不乐学”、“不善学”现象.

三、从“选择”走向“”的实施体系

为学生课程,不仅是一种课程思想,更应该是一种课程实践,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操作体系.

(一)编制选课名录

中职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公共选修课计划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之中.教育部《原则意见》规定,在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7].如果以周总课时30节计算,则每周要安排公共选修课程3~4个课时.在文件中还规定,“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即一学期学生选修课程学分应该是3~4个学分.为便于教学管理,可以初步构想修完1门选修课程获得1个学分,1门选修课程教学总学时为16~18节,在4~6周时间内完成学业测定,并重新选修其他课程.

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对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形成合理、开放的选修课程目录体系,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在设置课程目录时,一要注重选修课程门类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在罗列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家居生活类等大类型课程的基础上,还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增设相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选修课程名录.二要做到“开放”,即除了学校推荐的课程名录以外,学生还可以自主增加选修课程名称,以满足中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针对大部分中职学生难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客观分析,不能很好行使课程选择权的现状,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学习潜能和兴趣特长、明确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学生借助于学校颁布的公共选修课程名录,或直接选课,或填报名录中没有的、又是自己想学的课程名称.

(二)组织学习小组

班级授课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课程选修制的有效落实.为学生课程,必须打破班级界限,实施一定范围内(如:校内、专业部内、年级组内)的走班制,并以学习小组为选修课程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

在所有学生选择课程或填写自己拟学课程名称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分类统计,将选择相同、相近课程学生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建选修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组建人数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组建是为学生课程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小组建设,在小组内通过自荐、竞选等方式,选举学习小组组长,同时对每一位成员明确责任分工.还可以根据选修课程之间的关联,加强组际间的交流、协作与竞争,根据需要由若干学习小组组成选修学习大组.

(三)协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让学生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是赋予学生课程权利、增强学习责任意识的关键所在.为此,以选修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参与选修课程标准研制.要聆听学生的选修意向、学习愿望、兴趣特长、预期目标、知识基础与实施构想等.也要向学生阐述选修课程的总体目标、计划要求、课时编排、教学资源等情况,在协商中达成共识,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初步方案,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选修目标、课时安排、评价标准、章节内容、学习要求等.学校组织专家组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论证以下项目:一是课程定位的方向性,即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国家选修课程总体要求相一致;二是目标确定的合理性,即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水平是否吻合、课程资源要求与学校课程能力是否匹配;三是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四是评价标准的客观性.通过论证,确定课程定位,包括难度、深度、广度、效度等要科学可行.确立选修课程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与学习小组共同完成选修课程学习计划书.由于课程标准研制是以选修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各小组情况不同,就导致相同选修课程模块,其学习计划书不一定完全相同,从中也体现了选修课程多样性、独特性的特点.

(四)配置课程资源

依据教学计划书进行选修课程的实施,其难点是课程资源的配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往是有什么样的师资开设什么样的选修课程,现在改为学生有什么样的选课需要开设什么样的选修课程,这对师资力量提出挑战;其二,以往选修课程绝大多数都有现成的教材可供选择,现在为学生课程几乎不再有现成的教材,对教材编制提出挑战;其三,以往选修课程采用班级授课制,课程实施占用教室等教学场所几乎不成问题,现在以小组学习方式学习,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场所面临挑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教师角色需要转变,教师与选课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授者,而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其次,通过整合、改编等方式解决没有现成教材或学习材料问题,充分利用、整合网络课程资源、远程教育资源、校际课程共享资源、学校原有课程资源等,并进行模块化课程的改造,形成课程资源包,课程资源包包含:学生学习指导手册、学习任务单、教学视频与学习材料、拓展阅读、作业检测等,以供学生小组学习使用.再次,学校要将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和必修课放到同等地位,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针对某些选课学习小组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学习辅导员,加强学校自修室建设,注重公共课程资源(图书馆、阅览室、报告厅等)的开放与利用.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是课程模块化.预设一门选修课程具有模块课程特点.在课程实施中,要突出课程“模块化”和“项目化”的思想.所谓模块化,就是将“模块”作为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同一“模块”内的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并拥有共同的主题,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学生在学完某个模块后,应对模块的共同目标有清晰而全面的整体把握[8]. 课程项目化强调以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思”、“做”合一,围绕项目达成组织课程实施.二是学习小组化.传统课程实施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在选修课程实施中,学习小组化指学习小组是教学组织的主要方式,班级作为一种学习组织的概念基本不存在;小组学习还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教师集中授课方式基本不存在,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包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以指导者角色影响小组活动,小组内学习任务的分工与合作、交流与讨论、展示与评价成为选修课程学习活动的常态.三是活动整合化.有一些选修课程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时,要注重选修课程与校园活动的双向融合,以放大选修课程效应,让选修课程与学生团社活动、艺体展演、兴趣小组、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活动课程化与课程活动化的有机融合.四是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学生选课意愿是课程开设的前提,课程评价标准建立于学生的选课意愿及选课目标的自我设定,学生个体的期望值影响着评价结果,学生自我评价是选修课程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选修课程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强调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学习目标、任务、材料、角色、奖赏等诸方面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应聚焦于对小组的评价,从而使得同伴间的评价成为选修课程评价的又一重要方式.评价方式多元:书面笔试可能不再是选修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活动展示、才艺表演、学术答辨、作品呈现、成果发布等,评价方式更趋向于多样化.

总之,“为学生课程”是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新思维,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善学生学习质态,有效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类似论文

大学数学公共选修课程的

摘 要 :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和数学应用能力,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
更新日期:2024-2-3 浏览量:8046 点赞量:3063

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的

摘 要:课程建设是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公共选修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
更新日期:2024-4-26 浏览量:57993 点赞量:13327

如何改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社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而我们中职毕业的学生综合素质尤其实际操作。
更新日期:2024-10-2 浏览量:19607 点赞量:5961

高等院校选修课程建设

摘 要:本文主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作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对高等院校选修课程提出了自己。
更新日期:2024-9-3 浏览量:16255 点赞量:4613

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 要:为适应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进行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改革与建设 在教学中,。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6860 点赞量:5172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加粗,小3号)学时学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级标题黑体/小4,下同) (正文宋体&。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1793 点赞量:2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