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法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摘 要:通识教育理念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识教育意识的渗透和通识教育方式的运用对于人才的培养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法学专业的法律实务应用课程,以《刑事诉讼法学》为例,不断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 键 词:通识教育视野;刑事诉讼法;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

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素就是高质量的法律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学理念的创新[1].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大陆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并在部分高校开始实践.它是对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的反正,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当前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和落实[2].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更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识素养.通识教育理念具体运用到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我国现实社会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法学的各门学科尤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使用同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某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对某一门具体的学科或许是适用的,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并不一定能够适合其它的科目的教学.同样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法学专业的法律实务应用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工具电子化、教学信息爆炸化的时代,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创新《刑事诉讼法》教学模式,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刑事诉讼法学》为例,探索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不断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1注重情感激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培养健康的社会人.社会人的基本特征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便于形成工作团队的良性互动和工作对象的良好沟通.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认识前提的能力,情感领域前提的特征和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三大变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只有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交融时,才能变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也是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4].情感激励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为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搭建了一个可利用的平台[5],也会为社会人的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案例教学,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社会人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热点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的学习必须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已经在诸多学科中被使用,尤其是以解决社会实际案例的法学专业教学中,案例分析教学法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刑事诉讼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然离不开案例教学方式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程序正义的价值理念[6],培养学生成为务实的社会人.专业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程序性材料尽量丰富、详细,借助于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这样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完整把握案件的来龙去脉同时,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材的新颖性并兼顾公序良俗,为培养健康的社会人提前铺垫.

3鼓励亲身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通识教育理念的价值在于,将封闭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习完全部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以后,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效果.模拟法庭主要是对刑事诉讼的核心环节――开庭审理阶段进行模拟实践.由学生分别扮演刑事案件的各方参与人,尤其是庭审法官、辩护人和诉讼人,通过对抗式庭审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如果条件具备,可以邀请专业的律师、检察官或者法官进行点评,使模拟法庭更加接近现实审判[7].通过使用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可以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使得法学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双重作用得到高度统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刑事诉讼法的学习热情.

4精心组织旁听,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理念将社会人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通识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刑事诉讼法学》总则部分的学习尚且可以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但是到了分论部分的程序阶段,则必须紧密结合刑事司法实践,尤其是审判实践.侦查、审查起诉阶段一般无法进行观摩,但是法庭庭审的过程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一审普通程序期间安排庭审观摩将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使得枯燥的课本程序描述成为直接的感官体验,更加深学生对于庭审基本流程的理解和记忆.在书本理论和现实案例的融会贯通中,知识的掌握更能得心应手.

5改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接受能力

现阶段,法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具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和全面素质人才的理念逐渐被接受,运用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已经成为通识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要不要使用,而是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好的利用,使其效用发挥到最大.对于多媒体教学,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优点,而看不到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课后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制作课件,势必影响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6结语

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教育学著作中都是这样表述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其最本质௚ 0;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8]在法学理论中,刑事诉讼法被称为是“应用宪法”、“宪法的施行法”,以实现国家刑罚权为使命,担当着守护公民基本人权的重任.对刑事诉讼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综合应用上述方法手段,让学生在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融会贯通中真正的掌握专业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类似论文

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摘 要:本课题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议以“学生”为本位,使学生具有统整的知。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2313 点赞量:6544

通识教育视野下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趋向问题

作者简介:周德军(1978 05-),男,江苏阜宁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
更新日期:2024-4-1 浏览量:13200 点赞量: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