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回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24-1.5

改革开放二十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历程,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1.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为培养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育人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气”和“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软硬兼施,才能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变硬,才能真正做到软任务硬化,软意识强化,软指标量化,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在思想建设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

4.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宏观含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考察,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里研究.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自我封闭,不能自我循环.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中心:以自我成材为中心,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材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两个矛盾: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伤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娱乐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周边文化是社会低俗文化(影视厅、歌舞厅),不能满足学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个压力: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经济压力,由于招生收费并轨,学校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占5%.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家庭经济能力脆弱,难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断送.

四个转变:由关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转变到关心中国的国情,从80年代的“西方热”转向90年代的东方文化热;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之地.

五个更多: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多.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成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演变的评价,应着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四有”新人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种取向并存;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就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以下特点: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主体性.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

青年学生对成材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

1.以学业为目标;2.以从事社会活动为目标;3.以出国、经商、赚钱为目标;4.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正确目标.时代性.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不稳定性.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就教育对象讲,首要的是深入学习理论,用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精神支柱.用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高校必须把此项工作作为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工程、重点工作和希望工程,作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不是一般任务,而是根本任务,不是武装一批大学生,而武装一代大学生.理论教育的真谛,是给予学生一种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理论的生命力在指导实践.理论学习能否深入,关键在于是否与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注重敬业精神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我们要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坐标、人生境界、人生道路这五个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 点.最近,刚刚结束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指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学生做人的最重要基础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责任心对工作、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中华民族有着“仁义济世”、“敬业乐群”、“忠于职守”、“庄诚恭敬”的优良传统.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敬业精神正在失落.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21世纪人才素质研讨会,会议认为,21世纪人才要通过证书,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证书,提出没有事业心证书,学术性证书、职业性证书的潜能就难以发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指出,西方国家包括西方发达的国市场经济也不是无限制扩大个人自由,相反,加大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美国把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作为21世纪道德教育的首位目标.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核心,七十年代是学会生存,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初,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价值观教育思想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


【作者简介】王秋莲:佳木斯大学20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类似论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就业

【摘 要】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总体评价,我认为,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
更新日期:2024-6-16 浏览量:81271 点赞量:1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