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与心理学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逐渐关注佛教与当今心理学的种种联系,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用更科学的方式解读佛教思想.在国外,对佛教禅定体验的科学研究更是方兴未艾、成果丰富.更多的人则关注佛教对人心灵的医治和提升,希望把佛教从宗教大背景中释放出来,作为当代人类心理保健的新途径.正如台湾游乾桂先生在《心灵医师》中说:“这些年来,东方的心理治疗开始出现一股‘寻根’的热潮.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宗治疗得到西方心理学者,如弗罗姆、容格等大师的称许,终于有了一点起色,1980年之后,东方的心理学终于进入了西方心理学课本之中.”

禅学,是佛教禅定之学的通称,包括禅宗之学在内.禅定在佛教修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小乘“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是以禅定为中心,禅定贯彻三学中最重要的定、慧二学,大乘六度中禅那、般若二度,禅宗“见性成佛”与密乘“即身成佛”之道也无不是统摄于禅.佛教认为,通过“禅”的修习,可以“探究身心世界之奥秘,认识自己,开发本性潜能,激发出般若智慧,解脱以生死为中心的一切系缚,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常乐我净的彼岸,从而净化人心,庄严国土”.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义而言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探讨佛教禅学和心理健康之关系,首先要区分两个问题:第一,佛教禅学对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其发生机制又是如何;第二,能否把佛教禅学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作为预防、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禅定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佛教一向重视“心”的作用,《华严经》中“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被视为佛法心要的高度概括.在佛教看来,我们内在身心乃至外在山河大地,无非都是因为心所造的业力所成.大乘经总结为“万法唯心”,宣称世间三界五道、出世间的声闻、独觉皆是由心而生.然而,包括人类在内的三界,一切众生的心都被无明所覆,产生贪、痴诸种烦恼,而有生老病死等无尽的苦果.在这种认识背景下,佛教提出了“自知其心”、“自宰其心”、“自净其心”的心理发展路线,而达到解脱的终极目标.禅定正是佛教知心、宰心、净心的具体实践.如大乘《解深密经》卷三说:“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观)所得之果.”通过禅定的修习,人可以如实了知心的体性、本质、各种功能,进而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灵,将之净化,最终达到常乐我净的解脱境界.

为什么禅定能有如此大的力量来改变心灵呢?按佛教的解释,这种力量是我们的心本来具有的,禅定只是用来激发这种力量的工具.这种力量,佛教解释为“般若”,即出世间的智慧,分为闻、思、修三种.其中最重要的修慧,就是通过禅定的修习而证到的如实智、自然智.只有激发出出世间的般若智慧,才能真正证得“心”的本性,进而自净其心.小乘三学、大乘六度,乃至禅宗定慧一体之禅,无不是围绕这点展开的.

禅法在心理健康中的运用

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对自己心理探索的渴求,此时人们突然发现,早在人类古老的过去,东方就流传着心灵锻炼和探究的特殊方法.东方的瑜伽、气功、禅等散发出神秘诱人的气息,吸引着空虚繁忙的现代人.于是,一些学者试图把佛教禅法应用于心理保健中,从东方古老的智慧中寻求现代人心灵保健的良药.

佛教的禅法有其严整次第的体系,在修习禅定之前还应具备种种条件,并不是人人均可修习.《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修习止观(禅定)的人,要先具备五种条件:即持戒清净、衣食俱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可以理解为具备身心的健康、一定的物质基础、安静的修习环境、充足的修习时间、真正懂得禅法的老师指导这五个条件.在当今时代,其中很多条件都不易满足.现代社会的紧张繁忙,使人们难得拥有安静的心理环境和充足的时间.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状态也不容乐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不良的生活嗜好,造成种种身心疾病的泛滥.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禅定的修习,如何能指导别人修习呢?从这些条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佛教禅定的修习以最终觉悟人生为目标,因此它的起点就很高、很严格.而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心理的健康、提高现代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二者的目标虽然都是提升心理层次,都是向内的探究,但毕竟仍是有质的差异.从现代心理保健角度看,心理的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佛教看来,这些正是修习禅法的基本条件,而且仅仅是高楼大厦的基础而已.


佛教禅法的修习注重道德的基础和目标追求.佛教禅法以“戒”为根基,所谓“禅定心诚,以戒为基”,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心理和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可能产生良性“定”的境界,这是修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而大乘认为修习禅法,更要以四宏愿为目标,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量誓愿学”.从现代意义理解,禅定的修习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保证,才能使禅定的修习不至于走上错误的道路,减少修习过程中的障碍.佛教禅法,是以般若智慧的正见为中心,禅定和般若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果要把佛教禅定的方法运用在心理保健中,就必须把禅定的般若智慧一并运用,才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总之,要将禅法运用到心理健康中,必须注重佛教义理中蕴藏的般若智慧,用佛教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来提升大众心灵层次,消解人们心理的种种问题,促进人们对自己心灵的认识,最终改善人的行为生活方式,获得真正健康的幸福生活.而禅定的方法,只有在有经验的修习者指导下才能尝试进行,并且针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修习方式.

类似论文

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

摘 要:禅定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 近年来,禅定越来越成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热点课题,尤其。
更新日期:2024-10-4 浏览量:17986 点赞量:5077

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

摘 要: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人性观导致ߎ。
更新日期:2024-11-26 浏览量:144185 点赞量:30871

心理学中社会排斥的相关

摘 要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有很多,许多都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会排斥的并不多 本文章将以往的研究。
更新日期:2024-10-13 浏览量:129747 点赞量:27780

探析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美感经验

摘 要: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作为拓荒之作 分析朱光潜写作背景,并就书中重点内容集中进行梳理和说。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2253 点赞量:6592

中国管理心理学简述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缘上发展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本文简。
更新日期:2024-2-8 浏览量:7997 点赞量:2854

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的有效结合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一。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9211 点赞量:3611

设计心理学

摘 要: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
更新日期:2024-8-8 浏览量:13865 点赞量: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