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品提升新闻传播力

《做有硬度的新闻》《在为时代抒写中不辱使命》《在奔跑中调整呼吸》《传递思想的声音》《重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等

在新闻最高荣誉的殿堂上,聆听获奖者的生动讲述,与他们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他们一道品味写作的艰辛,从中汲取丰富的新闻经验,更好地把握新闻规律,无疑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认真审视自我,用心打造新闻精品,更有效地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2012年12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媒体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和中国新闻奖代表齐聚一堂,畅言获奖体会和心得.与会人员对新媒体环境下怎样打造新闻精品,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会上会下,“走转改”“策划”“讲故事”“转变创新”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词汇.

通过这次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从获奖者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创作新闻精品,既是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不断提升新闻传播力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亘古不变的追求.

众所周知,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萎缩”.面对这种状况,传统媒体要意识到自身所面临的严重挑战,更要深度挖掘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就是新闻界常说的一句话——“内容为王,赢者通吃”.传播形式可能在新闻的时效性上大大提升,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方式蜂拥而至时,什么才是读者最愿意看的?碎片化的、没有内容的信息恐怕都是垃圾,最终都逃脱不了被“删除”的命运.而只有那些新闻中饱含内容的精品才能留住读者,这是一个不变的铁律.

好的作品源自对新闻价值的精准判断

什么是新闻精品?毫无疑问,中国新闻奖就是一个标杆,就是一面旗帜.它代表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目标和追求,在它的引领之下,新闻工作有了有效的载体和抓手,也成为推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开、公正和透明度越来越高,要想获得中国新闻奖,没有过人之处,太难了.参与评奖的一位专家讲起评奖过程,感慨万分:“每篇入围的作品参评的时候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因为一个小的瑕疵,哪怕是一个错别字被筛选下来,提到自己作品的名字,会场里顿时鸦雀无声,那场景经历一次终生难忘.”通过这次高端研讨会,在获奖者的感言里,大部分人发出不易和艰辛的感叹.既然评奖的现实如此残酷,好的新闻作品又如何才能从成千上万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呢?首先就在于新闻价值的判断.

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在闭幕大会上问大家:“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如何判定新闻价值呢?”他的这个问题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新闻奖评选的评选标准问题.

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认为,地方媒体要想出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就要把握好“上天入地”.“上天”,就是准确把握和上级领导部门的精神.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河南日报的“何平九论”.“入地”,是指把握群众民生.这方面《南方日报》做得比较好,《从生活一线探经济热点难点》,聚焦物价、物流、招工、房价和信贷等社会热点焦点,先利用新媒体征集议题,然后深入采访,真实展现经济生活中的场景,非常微观,既反映了实际,又深入浅出,与民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高善罡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总结时认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题重大、立意深远,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是这些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基于此,不难看出,中国新闻奖对新闻价值的评判有非常客观的标准和独到的见解.新闻价值的判断主要在于能否准确站位国家发展大局,能否与时代同呼吸,能否与人民共命运.

高度决定影响力,深度决定传播力.好的新闻作品并不是因为一些传统媒体的地位,恰恰是因为这些媒体能够准确把握新闻价值,能够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像《人民日报》的获奖评论作品之一《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也是一篇上佳之作.它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社会生活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发展改革的难点,融入一篇文章,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深深地打动了很多读者.因此,精品不在于媒体地位的高低,只在于文章质量的好坏,只要是能打动读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一篇新闻作品能不能成为精品,关键是看它有没有准确判断新闻价值,有没有思考深刻的内容,这是精品产生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好的作品迸发于锐意进取转变创新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很多优秀的新闻人为此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从这个角度说,新闻精品是新闻人用心、细心、专心的“心爱之物”,是辛勤汗水和执着追求的结晶.只要一心扑在新闻战线上,专注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这次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用他们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新闻战线对新闻规律的探索,诠释出新闻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坚韧品格、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挑战性激发锐意进取的意志.“你幸福吗?”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直播放的对群众的这个提问,似乎不被观众所认可.对此,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在谈到这个被观众戏谑为“脑残”的策划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和后悔.作为电视台“走转改”活动的策划者,她抱着“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新闻人的真情实感是让报道触动人心的基础”这些理念,让央视的“走转改”活动充满了鲜活的内容,让读者能天天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尽管节目有瑕疵之处,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锐意进取的品质着实让人感佩.她以《在奔跑中调整呼吸》为主题的发言,描述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那种状态,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赏,这也折射出我们新闻人那种在紧张奔波中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意志和品质. 同质化倒逼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闻作品,很多题材是同质的,在许多好的题材面前,不同的媒体会用不同的手法来表达.当“同题作文”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要做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效果,就需要不断开拓进取,或用鲜活的手法,或用深邃的思想,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传播效果.近两年,严禁酒驾是一个在全社会引发热议的话题,如何把它做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深入人心呢?上海广播电台的获奖作品《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从“普遍共性”的现象着手,通过采访执法者、专家、学者、地方官员等,揭示了问题的现实性,同时将欣喜、忧虑和现状呈献给听众,并且提出了应对的思路和观点.这是源于生活、源于思考的一篇优秀作品,更加凸显出新闻的思想性,反映出记者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思考力.假如说没有记者长期的细心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她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议题设置,当然也很难撰写出这么有深度的文章.所以说,新闻精品一定是创新的结果,但创新的根本在于用心.

多元性要求诚恳转变的态度.时代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的富足,也带来了思想的解放.特别是在一个新媒体发达的环境,时代所显示出的包容性,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自由表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认为,主流媒体要完成引导任务,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要正视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好的新闻作品不在于漂亮的文字,也不是鲜活的表达,最重要的是诚恳的态度.这其实是表明,作为新闻人,你要知晓当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你该怎样用自己的笔端去满足社会的多元要求.这其实也反映出,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站在时代的潮头”研判社会发展的结果,而“身在当下”是新闻人必须要与读者拉近距离的基本要素.

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设置议题、主动策划,好的新闻作品都离不开新闻人的专心致志、辛勤耕耘、开拓创新.

好的作品蕴含于视野开阔的知识积累

在我们这个时代,新闻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表述“客观事实”,或者说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因为公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作为一种“公共知识”,新闻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成为一种文化,满足于受众更高的要求.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好的题材、好的时机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新闻工作者知识的积累.讲故事、重细节、求策划,这些操作方式上的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它从根本上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何平九论”为例,九个关 键 词 ,一个关 键 词 不仅要写出4000字的文章,还要观点不重复,而且要追求“哲学思考、投入、文学表达”,要精到、精当、精彩,要出新意,要有高度、有内涵、有历史纵深感和理论思辨,更关键的是篇篇都要紧扣领导方式转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来谈,这些要求时时刻刻都考验着每一位写作者的知识储备.可以说,写作“何平九论”的过程,就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就是参与人员从头到尾全方位补课的过程.例如学习《选集》《务实求理》,历届全会精神及省委最新文件,经济学权威刊物,等等.另外,召开座谈会,深入采访搜集素材,都成为汲取写作的源头活水.

《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是本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有读者评价“大笔写信仰,巨椽颂成就;毫端常含感情,纸上留存思索”.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谈到这篇作品时,感慨很深.她认为,重大的政论文章只有充分运用各种知识才能避免疾风暴雨式的说教和不容置辩的高调论述,才会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面向读者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才能更有效地说服读者.

当然,知识的积累并不全是来自书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记者,深入各行各业进行深入采访也是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范长江曾说过:“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这次研讨会上,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走转改”的结果,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深入采访对一名记者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在作品追求中安放生命”.从众多新闻同行的精品佳作里,每位获奖者的话语中,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深厚的知识积淀,我们敬仰他们站在领奖台上的荣光,更敬佩他们厚积薄发的作品.

同为新闻人,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获得长江韬奋奖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梦想.但是,这种荣耀并非每个新闻人都能获得.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南方日报编委段功伟这样形容:“获奖好比踢球,破门的那一刻最激动人心,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进球,更不可能每分钟都进球.踢球的常态,是不停地奔跑,甚至是无效的奔跑.跑,不一定能破门;但不跑,肯定进不了球.于是,奔跑成为踢球的宿命.记者的宿命,也大抵如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新闻实践中,也许没有那么多荣誉和荣耀,但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人民需要,不断创新突破,用精品来讴歌我们的时代,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评论部)

编校:董方晓

类似论文

提升新闻传播水平的途径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新闻的获取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 近年来,新媒。
更新日期:2024-8-27 浏览量:106930 点赞量:23160

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力

摘 要 :尽管我国媒体在传播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不大,但。
更新日期:2024-4-7 浏览量:10303 点赞量:3315

广播新闻传播效果提升

【摘 要】广播与电视媒体和报纸等纸质媒体相比,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广播的发展迎来。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20329 点赞量:5446

地方新闻网站传播力突破之路

东方网等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试点,是新闻网站的一次集体突围 伴随其中的,是新闻网站传播力的整体提升 201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东方网。
更新日期:2024-2-10 浏览量:31887 点赞量:8157

关于数字时代提升文化传播力的

摘 要:在数字时代,美国一直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它以市场带动创新,打造影视产业链;以技术带动创新,培育强势新媒体;。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8903 点赞量:3566

媒介融合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摘 要]近年来,“媒介融合”这一媒介发展的新趋势受到高校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广泛关注 20。
更新日期:2024-9-1 浏览量:18006 点赞量:5560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范型

【摘 要】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模式既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当今中国已形成的多。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4431 点赞量:3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