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 键 词 ] 特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1-0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特困大学生群体正在形成.如何掌握特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有针对性地做好调适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特殊群体――特困大学生

据有关估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在校特困大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10%~15%.这些特困大学生成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中有的身处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总体生活水平低,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抚养能力差;有的过早失去了父亲或母亲,更有甚者失去双亲;有的父母中有一人下岗或两人下岗;有的家人生病,需负担医疗费用而负债累累;有的是家遇天灾人祸或意外事故等等,每个特困大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辛酸与艰难.一个人未成年前,家庭环境对其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困”的环境使特困大学生更懂得自尊自爱,比同龄人更早地感悟了自立自强的深层内涵,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性、适应能力方面都略显优势;特困家庭学生逆境成才的强烈愿望,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增强了忧患意识,在拼搏中,跨入了高等学校的大门.

2特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及综合表现

高校特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比较贫穷的农村,由于从小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加上交通不便、文化滞后、思想保守、人际关系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形成讷于言语、羞于交往、缺乏尝试勇气的“恐惧”心理.当他们考入大学,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看到城乡的巨大反差,看到经济、知识、文化等方面与大都市的差距后,便陷入了无奈、苦闷、羡慕、嫉妒的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祟,加剧了部分特困家庭学生的“恐惧”心理,他们往往为了掩盖矛盾,逃避现实,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特困大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不与别的同学接触,自己闷头读书,不敢与他人交往,大家也没有机会了解他,结果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受经济局限,生活上难以“洒脱”,寒酸的外表也往往使其觉得“矮人三分”,同学间的礼尚往来尽量躲避,班级活动也不敢多参与,为了掩饰自己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贫困,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更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回避交往,来维护一时的自尊.这对特困大学生的日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的需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匮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问题行为较多.虽然高等院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特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然而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也仍然不能解决特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特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调查中发现,除人际交往问题之外,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学习失败、出走、旷课、偷窃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存在经济困难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特困”的环境使他们产生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的冲突,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特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如何做好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如何掌握特困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有针对性地做好调适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数百万高校特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金融改革的一项举措,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做好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特困学生的情况,深入细致地分析特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会他们善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塑造健康人格.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对特困大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动态,通过观察他们外部的言语、表情和行为的变化,掌握其思想脉搏,善于捕捉异常行为之前的一些异常情绪.(2)建立特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特困大学生实行个性跟踪,有利于因材施教.(3)针对特困大学生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4)对特困大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特困大学生的“爱心之家”,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使其产生信任感,消除心理屏障,在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5)给特困大学生创造条件并指导他们加强心理完善的训练,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实践、完善自己.(6)要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保证咨询的质量和效果.(7)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特困大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党的温暖,师生的关心和呵护.(8)因势利导地发挥人的自尊心的积极因素,在工作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9)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应有意识地将社会以及学校对特困大学生的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0)要充分看到特困大学生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较一般学生强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教育特困大学生勇于面对自身的困难,在克服困难中成长起来.(11)在学校帮困体系中,应注意引导每个特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找准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升华.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12)要营造关心爱护特困大学生的良好氛围,广大教师、学生要充分地理解特困大学生所处的处境,给特困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充满亲情、友情和关爱的大家庭.(13)教育非特困家庭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以心换心.(14)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特困大学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大部分特困大学生经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心理素质提高很快,随着思想上的不断成熟,心理上的成熟也大大加快.有不少的特困大学生经过自己几年的奋斗,成为一个心理正常、自立自强的人.他们不仅能吃苦,而且表现出较高的责任心和奋斗精神.他们是大学生活中的成功者.我们就是要通过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确有成效的工作,使更多的困难学生,从暂时的困境中走出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4.用关爱为学生撑起一片天

用师爱为夜行的孩子导航.脆弱的心灵需要抚慰,受伤的孩子需要关爱,迷路的学生需要用师爱为他们指点迷津.特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探索,细心的关爱和辛勤的浇灌.掌握特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做好调试工作,这是一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特困大学生,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使之成为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0):63-64.

[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赵泽祥,赵军,谢军,等.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5,2(6):86.

(收稿日期:2008-03-21)

类似论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
更新日期:2024-9-1 浏览量:18300 点赞量:5708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信息快速发展,在节奏快、竞争机制强的环境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
更新日期:2024-3-22 浏览量:45842 点赞量:11050

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摘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31623 点赞量:2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