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非裔文学特点

摘 要 :本文以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对1999年以来国有关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进行了搜集、梳理、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现代美国非裔文学作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对象,研究势态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内容逐步扩展,触及非裔小说、诗歌、戏剧以及非裔文学理论.其中对非裔女作家如托尼莫里森、左拉尼尔赫斯顿、爱丽丝沃克的研究,成果较为集中.但目前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理论和文本分析相脱节;研究中重复国外学者的观点居多,缺乏反思性、争鸣性和本土视角等.

关 键 词 :美国非裔文学;国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0)03-0122-9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现代美国非裔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以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对1999年以来国内有关美国非裔的论文进行了收集、梳理、分析,发现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整体上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关注程度在上升,研究内容在扩展,研究视角在丰富.尤其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这样一支具有自身特点的分支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尽管我国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内容的广度还不够,选题存在局限性和重复性,研究视角还不够开阔,一些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不扎实等,这些不足给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关注程度的提升

近十年来,当代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论文的数量之多,涉及之广,前所未有.在中国知网(.省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有关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文章1014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有关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硕士论文486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博士论文共15篇.(见附表一)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十年来,国内当代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呈现逐年上升的平稳发展趋势,对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仍然是美国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表现尤为突出,她们是一支强有力的新生力量,对美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对非裔女性作家的研究又集中在托尼莫里森、爱丽丝沃克和左拉尼尔赫斯顿三人身上.3个数据库的1515篇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论文中,有1255篇是围绕这三位女作家展开的.(见附表二)

形成这股研究热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外部来讲,非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为美国非裔女性摆脱双重压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正如黑人文艺批评家巴巴拉史密斯所言,她们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这标志着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这自然也引起了中国研究者的关注.其次,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渐趋兴盛构织成一幅多元的当代西方文学研究图景,研究对象从经典文学或精英文学转向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第三世界文学.这些理论解构中心、解构权威、边缘化的特点与作为边缘文学的黑人女性文学也相吻合.此外,就内部而言,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热潮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密切相关.1990年代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有力推动了黑人女作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从统计数据上还可以看出,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是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关注最多的作家,相关论文数量超过沃克和赫斯顿研究论文数量总和的两倍,甚至连其他主流作家也无法相比.研究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情结”是莫里森研究热潮的一个重要原因.莫里森的《爱》、《柏油孩》、《宠儿》、《爵士乐》、《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都是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多的作品.

二、研究内容的扩展

十年来,国内对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呈现多维度的局面,涉及文本研究、批评与理论研究、整体研究,以及对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研究等.

(1)文本研究

研究者涉及最多的是对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进行的文本研究,并主要集中在小说这种体裁上,根据搜索结果,研究涉及到的小说文本有14部,且多以长篇小说为主.其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主要包括托尼《莫里森的《爱》、《柏油孩》、《宠儿》、《爵士乐》、《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等,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和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研究涉及的其他小说作品包括盖尔,琼斯的《考瑞基多拉》和《爱娃的男人》、爱德华P琼斯的《已知世界》、亚历克斯哈里的《根》、罗利维亚格赫伦的《永远的约翰尼》、欧内斯特盖恩斯的《阴沉沉的天》、托尼凯德班芭拉的《教训》和《吃盐的人》、詹姆斯鲍德温的《桑尼的布鲁斯曲》、兰斯顿,休斯的《谢谢你,太太》和《初秋》、玛雅安吉罗的《我知道囚鸟为何歌唱》、伊斯米尔里德的《芒博琼博》和《逃亡加拿大》、约翰格里森姆的《杀戮时刻》等.

除较多地关注小说之外,研究者也关注到戏剧、诗歌等体裁.戏剧方面,从3个数据库检索到有关美国非裔剧作家论文21篇,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关于美国当代最伟大的非裔剧作家古斯特.威尔逊.周英丽侧重其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及勇士精神(华东师范大学,2007),朱莉则侧重于其作品所反映的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山东大学,2005).此外,黑人戏剧家罗兰汉斯贝里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如刘晓燕(吉林大学,2009)和王巧丽(河南大学,2008),都以其最著名的舞台戏剧《太阳下的葡萄干》为研究对象,前者对作品中种族隔离主题进行了分析,后者则侧重作品“黑色美国梦”和黑人文化之探析.王安娜则对汉斯贝里不同作品中“家”的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家”表达了黑人对非洲既亲近又疏远的矛盾态度(苏州大学,2008).

就诗歌而言,研究重点集中在兰斯顿,休斯身上.学术期刊网中关于兰斯敦,休斯的论文达79篇,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罗良功的《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华中师范大学,2008)认为,休斯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表现出了持久而强烈的政治意识.其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两个层次,即种族要自由平等的理想和人类要友善和谐的道德理想.在这种持久的政治意识的驱动下,休斯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探寻实现理想的道路,丰富理想的内涵.韦乔钟的《撕裂并高歌于黑白种族之间》(四川大学,2004)论述了后殖义思想在休斯诗作中的体现.常小静探讨了休斯诗歌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山东大学,2008).程细权从细节人手,研究地名使用,认为地名和休斯的思想密切相 关,政治、民族、文化、宗教等均在地名使用中有所体现.地名使用中蕴含的政治观主要包括反对和进行社会改良两方面的内容(华中师范大学,2007).其他研究者涉及到的美国黑人诗人包括格温多琳,布鲁克斯(邱美英,四川大学,2005)、索妮娅,桑切斯(姜文泉,武汉理工大学,2008),塔莉多佛(王卓,《外国文学研究》2009,4)、玛雅,安吉罗(郭哲韬,《外国语文》2009,2)、阿米里巴拉卡(汪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6)和罗伯特#海顿(徐超,《宜春学院学报》2008,3)等.由此可见,研究者对美国非裔诗歌研究的视角也呈多元化趋势.

还有研究者在研究黑人自传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与小说叙事学相对照的自传叙事学,并希望以此框架为突破口,为自传研究开辟新的蹊径.赵白生的《美国文学的使命书》(《外国文学》2002,5)以《道格拉斯自述》为个案探讨黑人文学的使命书模式.并指出该自传的3个阐释策略:制度的系统定性、传记事实的类型归纳和象征性自我的打造.李鸿雁的《为詹姆斯,鲍德温辩护》(《当代外国文学》2006,3)解读了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利弗的自传性作品《冰上灵魂》,揭露美国黑人所遭受的歧视.

(2)批评与理论研究

在文本研究的同时,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美国非裔文学特殊的文学批评与理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盖茨的意指理论展开.研究者认为,该理论结合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语言学分析和文化分析方法,提供了探索美国非裔文学独特性的途径,具有开创性的艺术价值,如朱小琳的《视角的重构:论盖茨的喻指理论》(《外国文学研究》2004,5)和邓素芬的《喻指理论与非裔美国文学批评》(《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2).

还有一部分研究者对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尤其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如习传进的《走向人类学诗学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学术论坛》2006,9)、嵇敏的《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括》(《外国文学研究》2000,4)、修树新的《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学术交流》2003,6)、周春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四川大学,2006)和王淑琴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山东大学,2006).通过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史的梳理,这些研究者认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研究手法上推陈出新,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历史、社会、文化心理、人类学等立体交叉式研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成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整体研究

近十年来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份量的整体把握美国非裔文学的论文.

一些研究者对美国非裔文学的整体特征进行了研究,例如王玉括的<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及其文化表征》(《外国文学评论》2009,2),论文通过分析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黑人奴隶的自述》、《看不见的人》与《所罗门之歌》,指出地理空间在非裔美国文学中的隐喻作用及其文化表征.

另一些研究者对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如刘加媚的《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学术论坛》2006,4)认为,美国黑人作家虽然对美学传统不断进行修正与创新,但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实质不变.黑人文学的嬗变反映了黑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羽翼渐丰并逐步走向成熟.习传进的《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发展的三次》(《长江大学学报》2005,4)对美国非裔文学史上的3次,即哈莱姆文艺复兴阶段、的狂热和自我本质的反省阶段以及对生存问题的文化观照阶段进行了探讨.张军的《断代史框架下的美国黑人文学研究》(《河北学刊》2008,1)以断代史为观照点,重新审视美国黑人文学.张欲晓的《黑人文学的崛起及其对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影响》(《学习与探索》2009,4)一文就使用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认为该运动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堀起,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黑人文学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另有一些研究者侧重于白人文学与黑人文学之间的关系.张立新的《白色的国家 黑色的心灵》(《国外文学》2005,2)认为:生活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存有迷惘.在一定程度上,这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这样的研究从整体上分析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其矛盾冲突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黑人的生存状态.

(4)对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研究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成为热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对国内这些研究成果本身进行梳理和研究.杜志卿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2007,4),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所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国内莫里森研究的特色与态势.唐红梅的《美国黑人女性创作语境在国内沃克、莫里森研究中的缺失》(《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5),着重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原因在于对研究对象创作语境、研究语境重视不够,继而认为,黑人女性文学和黑人文学研究视野的纳入,可以为沃克、莫里森创作研究的深入发展搭建新的研究平台.

还有研究者对美国非裔文学的相关专著发表评论,朱刚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贝尔(Bernard w,Bell)撰写的《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一书进行介绍、分析与评价,认为贝尔笔下的美国黑人文学,表现出与占主导地位的白人社会既合作又斗争的文化特征,在白人当权者控制了历史书写的情况下,他力图再现黑人文本的种族背景,张扬受到排挤的主张修正历史的非裔美国学者(《外国文学研究》2005,6).黄卫峰(《外国文学》2007,2)和钱青(《译林》2006,6)则将王家湘教授的《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定位为我国黑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专著.这些对非裔文学研究的研究,清晰地呈现了研究的整体现状.无疑会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发和方向.

三、研究角度的多样化

近十年来,对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中,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依然占主导地位.但许多研究者也在努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他们突破了以往着重作品思想内容的单一研究视角,用各种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阐释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美国非裔文学作品进行多种解读,拓宽了文本的阐释空间.

邱美英的《后殖民视野下格温多琳,布鲁克斯的诗歌》(《名作欣赏》2009,9),运用后殖义的理论解读美国黑人女诗人格温多琳,布鲁克 斯的诗歌.刘白运用新历史主义学家蒙特罗斯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理论,分析美国非裔作家爱德华P琼斯的长篇小说《已知世界》(《复旦外国语言论丛》2008,2).吴宏宇和夏宏钟运用原型理论来读美国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谷红丽分析了《永远的约翰尼》中的叙事策略,着重剖析其对表现小说主题所起的作用(《当代外国文学》2008,3).胡明珠的《{宠儿)中前景化语言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作用》(《外国语文》2009,3),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如何借助前景化的语言手段,描写非裔美国黑人特殊的历史、文化、生活和命运,并有效地表达和深化了主题.张宏薇从文化学的角度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外语学刊》2008,5).同样是针对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张春英和何江胜却采用新精神分析学中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追求卓越学说,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童年创伤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李慧辉和孟东红则将文学研究和语言学分析结合在一起,对托妮,莫里森的《爱娃》中的人物独白及对话进行语言学分析和语篇分析,发现莫里森利用个体声音重构真相,表现奴隶制下黑人的经历,汇合单个的声音建构群体语言,重构奴隶史的群体意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这些不同角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同样,在焦点莫里森研究方面,视角也表现出多维度的趋势.杜志卿和张燕的《(秀拉):一种神话原型的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04,2)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从西方传统神话中追寻原型,考察秀拉这一人物形象.杜志卿在《(秀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外国文学》2004,5)一文中分析了该小说的“反情节”的后现代叙事技巧.马丽荣的《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双重意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运用杜波伊斯的双重意识理论,分析了美国黑人寻求自身文化独立时的困境及其与白人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严启刚、杨海燕的《解读(宠儿)蕴含的两种文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作品中的隐含文本和表面文本.焦小婷的《文本的召唤性》(《河南大学学报》2002,6)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述了《宠儿》中的空间形式、双重情节的巧妙整合、叙述语言的含蓄多义、艺术形象的丰富多变.张洪伟、蔡青的《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人名寓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分析了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多种方式和多重寓意.翁乐红的《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外国文学》1999,2)探讨了作品中的奴隶叙述手法以及背后的非洲黑人传统文化.王小刚、黄震的《人鬼情未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宠儿身份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王逢振的《文学中的后现代:后期的德里达、莫里森和他者》(《外国文学》2006,1)同样运用德里达的理论,但却从社群的概念人手,以莫里森的《爱娃》作为主要的文学实例,说明其在解释后现代美国叙事中的适用性,王维倩的《托尼,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性》(《当代外国文学》2009,3)认为,爵士乐不仅成为莫里森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

四、不 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对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研究内容的广度还不够,如选题存在重复性,研究局限于典型作家的典型作品较多.对美国非裔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作家作品以及文坛新秀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3个数据库中1515篇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论文有936篇是关于莫里森的.而这937篇研究论文中,217篇围绕《宠儿》展开,另有121篇关于《所罗门之歌》,113篇关于《最蓝的眼睛》.莫里森作品众多,但关于这3部作品的研究就占了全部研究论文的48%.另外,关于艾丽斯,沃克的研究涉及到她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但大多数论文集中在她的小说上,其中长篇小说《紫色》最受关注,以CNKI中优秀硕士论文为例,检索到的111篇优秀硕士论文中,有42篇的论述主题是《紫色》.所用视角和分析方法包括女性主义、叙事方法、象征主义、后殖义、文化解读等等.其中多数文章以女性主义为视点.再以左拉,尼尔,赫斯顿为例,在中国期刊网中检索到的118篇关于她的研究文章中,53篇都是关于《他们眼望上苍》.而对于赫斯顿其他的作品,很少涉及,仅有1篇是关于她的小说《摩西,山之人》(《国外文学》2004,3),1篇关于她的自传性作品《道路上的尘迹》(《外国文学》2004,4),l篇关于她早期的短篇小说《汗水》(《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研究内容的局限性还表现在针对小说的研究较多,其他体裁研究较少.如美国非裔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节奏韵律和深刻的主题在美国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但搜索到的美国非裔诗歌研究论文只涉及到8位诗人.

另一方面,研究视角方面也较狭窄.如在53篇针对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的论文中,有29篇是从女性主义或黑人女性主义出发,缺乏创新性.文本研究过多.缺乏一种整体和宏观的视角.如针对美国非裔诗歌的54篇论文中,只有2篇对黑人诗歌创作进行了整体分析,其它全部为文本分析.

此外,一些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不扎实,对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甚了解.还有一些研究者生硬套用某些文艺理论,对作品的分析浮于表面,没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独到之处.研究中的反思性、争鸣性有所欠缺.而且,国内的研究重复国外学者的观点居多,止步于译介、借用、或重新阐释国外研究视角,缺乏本土视角,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些不足给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指明了新的方向.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研究者要拓宽视野,将更多的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家和作品纳入研究范围之内;要进行多方位、有计划、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要了解相关研究发展动态;要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随着国外研究资料的引入和国内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成熟,相信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前景一定更加广阔.

类似论文

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从来不是本土的一种文艺思潮,而是外来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碰。
更新日期:2024-2-23 浏览量:33371 点赞量:8427

美国殖民时期文学中的主体精神

摘 要 :美国殖民时期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思想,主要有幽默乐观、开放包容、冒险创新、平等博爱和自由主义精神,这些精神交织。
更新日期:2024-3-11 浏览量:44573 点赞量:10816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摘 要]二十世纪后期美国文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虽然受到和压迫,但她们以独特的视角,探索并挖掘美国黑人。
更新日期:2024-1-10 浏览量:19140 点赞量:5435

中国,美国的外交依靠?

“中国,中国,中国等” “中国,中国,中国 从朝鲜开始,然后扩展到达尔富尔 现在在缅甸,我们又需要中国 下一个有可能是刚果。
更新日期:2024-3-20 浏览量:44088 点赞量:10244

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和文学教育

内容摘 要:青少年文学作品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中影响巨大,本文通过简述美国青少年文学作品的现状和影响,探寻如何发。
更新日期:2024-9-20 浏览量:119033 点赞量:2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