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艺术文化灵动的对外传播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编写的法租界老房子调查档案.这本手写档案几乎是上海最早调查登记历史建筑的一手资料之一,老建筑的照片还是文普工作人员自己拍摄后一张张粘贴上去的.但正是这本质朴粗糙的档案启发我在《上海日报》开设专栏,开始用英文向外国读者讲述散落在城市角落里弄里的老房子的故事.

意料之外的外宣效果

专栏刊出后在外籍读者中反响强烈.报社外籍专家说上海的外国人聚会中经常谈论这个专栏,不少读者会仔细每期刊登专栏的报纸,有的还了两套,一套自留,一套寄给国外的朋友.

上海欧洲建筑师论坛PechaKucha Night的创办者德国建筑师维克多Viktor OKdiges就是这个专栏的粉丝.在他的邀请下我参加论坛并做了介绍专栏和上海历史建筑的演讲.论坛的演讲者和大多数听众都是旅居上海的外籍人士,以设计界和文化界居多.

时任匈牙利驻沪总领事的海博先生也是从我的专栏中首次了解到匈籍建筑师邬达克的传奇故事.邬达克毕业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皇家约瑟夫技术大学建筑系,参军后曾被俄军俘虏流放至西伯利亚,并于1918年成功逃跑辗转流落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和今天一样生气勃勃,是冒险家和建筑师的天堂.他从绘图员做起,不久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在上海设计了60多座包括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在内的著名建筑.不过由于作品多在上海,他在匈牙利本国却并不知名.海博先生读到这位传奇老乡的故事后很受触动,在我协助下创办了上海邬达克年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匈牙利也派包括普利策奖获得者著名主持人Tamas Frei在内的多名记者摄制组到上海进行专题报道,并多次采访我.节目后在欧洲播出,取得了积极的外宣效果.后来部分专栏文章还集结成书在海外出版并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一次只写一座房子

我从小在南京一座民国建筑里长大,所以对老房子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拿到这份手写档案后,我意识到其珍贵的价值,考虑如何把这些内容转化为适合上海日报这样一份英文日报的文化外宣专栏.

当时国内媒体也有不少写城市或者历史片区的文章专栏.考虑到地方英文报纸特点和外国读者阅读习惯,我决定把波澜壮阔的上海近代建筑历史进行聚焦和浓缩,每次只写一座老房子.经过反复思考和与外国专家探讨,我采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写作手法.每次挑选一座历史建筑作为报道主体,以实地采访为主,结合建筑历史和近代史专家的采访,深入介绍每个房子的建筑风格、历史故事和现状命运等.与一些枯燥的建筑史学术文章不同,我特别融入了自己实地采访的观察感受,把一座建筑当成一个人来采访和描写.建筑如人生,漫长的一生往往有辉煌有低谷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命运转折点.

每次采访都有奇遇

该专栏吸引读者的灵魂在于实地采访与考察.每个历史建筑我都坚持实地走访,当然实际操作起来也有难度.建筑的命运各不相同,无论作为机关办公场所,富商宅邸还是被72家房客共用,采访起来特别是要进入拍照都不容易,事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有时还要见机行事灵活采访.选题也有讲究,我总是挑选设计有特色,保护较好,有历史故事和便于进入采访的建筑来作为报道主题.

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建筑往往变化很大,不实地走访无法了解现状.而实地走访能够发现有趣的痕迹,就是一段楼梯也能透露历史.上海市作家协会是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洋房,其楼梯栏杆上的铁艺图案是原主人刘吉生的英文名字缩写字母.这个小细节透露了主持修建的刘夫人Rose对丈夫绵密的心思.时年40岁左右的玫瑰夫人还在二楼卧室大量运用了玫瑰图案,也许为了巩固在富商丈夫心中的地位吧.

历史故事的挖掘常常一环套一环,几乎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奇遇.采写黄兴故居前,我的构思是结合诗人革命家短暂人生和房子现今作为老房子艺术中心的功能来写.但调查中我发现一段更有意思的历史,黄兴去世以后该建筑曾作为世界社的办公地点使用,举办过国际展览,还接待过大文豪萧伯纳.世界社于1906年由李石曾等知识分子在巴黎创办,宣传革命和科学文化.他们还发起勤工俭学运动鼓励大批青年学生到法留学,其中包括周恩来、和钱三强等.就在这座砖木结构的别墅中,世界社还办过一所世界学校从小培养留法预备生.这所学校虽然搬到几百米之外了,但年轻的校长表示要恢复传统,从下学期开始开设法语课和法国文化课,甚至还有关于法租界老房子的兴趣课.

实地走访中让我深深着迷的就是这些房子和人的有趣关联.原先的主人,主人的后代,建筑师,现在的居住者甚至我这个探访者,都因为一幢有历史的房子而联系在了一起,并互相影响着,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酿出许许多多的故事.

世博新专栏新写法

由于出国培训和工作调整,我的专栏曾中断过一段时间.今年是世博年,而城市历史和文化遗存是本届世城市主题的重要一环,上海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又新发现了2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值此契机我重新开始写这个深受欢迎的专栏.

与以前报道著名建筑不同,这一次我侧重发掘一些为大众了解较少但又富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可以算是找寻一颗颗“蒙尘的珍珠”.栏目在2010年5月5日隆重推出,随《上海日报》世刊在世博园区内发行.

这一次还是每次聚焦写一座房子,但在写法上又有创新,我采取了一种被报社美籍专家戏称为“Detective Style”(侦探风格)的写法.我喜欢看悬疑推理小说,觉得采访一座老房子也像一次侦探调查工作.外国专家说非常喜欢这种如何慢慢走近并体验一幢老房子的经历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

为了写好专栏我在知识和资料积累上下了不少功夫,收集了相关领域的几十本书籍,并自学了建筑历史专业教科书,还向专家和包括《城记》作者王军在内的杰出同行多请教和交流.

总结以前的经验,这次专栏每期都增加一段“迷你前言,”介绍开设专栏的来龙去脉,并简述上海百年建筑史.我还增添了关于该建筑基本档案资料的附栏,包括一张迷你照片,详细地址和参观信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剪下这个附栏放在钱包里或记事本里,随身携带便于参观.

在“迷你前言”里我也鼓励外国读者像我一样,挑个阳光好的下午去实地感受这些历史建筑,或者至少在路过它们时放慢脚步多看两眼.它们是我们城市珍贵的一部分,散落在街角巷尾和我们一起呼吸,静静地讲述着上海如何用不到200年的时间,从一个街道狭窄的普通封建城市迅速发展成今天这个模样.

客观报道的公信力

写这个专栏,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专栏介绍的大部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我还是坚持新闻客观性原则,报道了一些让人深思的案例,比如租用给餐厅搞圣诞活动而被不幸烧掉半边的一座英式乡村建筑,还有张爱玲母校圣玛利亚女中被半折半留的情况.

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是世界性问题,目前不少发达国家也做得不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快速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难题.一味粉饰太平的外宣报道无法取得外国读者的信任.坚持客观均衡的报道原则才能增加公信力和吸引力,从而真正赢得读者的心.


一点设想一点总结

该专栏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初步设想是以后成立老房子爱好者俱乐部,举办论坛、展览,评奖鼓励保护历史遗产杰出人士,开展历史建筑知识普及活动等.

同济大学著名建筑历史

学家罗小未先生说过,上海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海是研究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作为凝固艺术的历史建筑也是一把向外国读者介绍城市历史文化的钥匙,这些实实在在的历史建筑承载的是一部生动多彩的城市发展史.

好的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外宣更切忌空洞.而历史建筑和外籍人士的生活非常贴近,能加深他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而这些建于上世纪初的建筑多以西班牙式、英式乡村和装饰艺术风格为主,无论建筑风格还是其历史渊源都和西方文化贴近,这也是专栏得到他们关注和喜爱的原因.

历史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但是通过灵活运用多种采访手法和写作技巧,凝固的艺术就转化为一篇篇打动外国读者的灵动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增进相互间的理解,达到理想的外宣效果.

类似论文

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

【摘 要】敦煌文化既是继往开来的典范,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的先声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宣传敦煌文化,可使敦煌在国。
更新日期:2024-5-19 浏览量:68183 点赞量:15030

开创档案文化对外传播新局面

近些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政府外办、市友协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市档案局馆积极配合上海市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档案为。
更新日期:2024-10-15 浏览量:130749 点赞量:28208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胡适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绝大。
更新日期:2024-2-18 浏览量:32363 点赞量:8105

民族文化产业与对外传播

[摘 要 ]文化与传播是内生互动的,文化亲缘关系和跨界民族存在是边疆民族地区对外传播的独特优势 民族文化产业既是边疆民。
更新日期:2024-9-7 浏览量:17079 点赞量:4880

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以唱红歌、看红色影视剧、游红色之旅、发红色短信、读红色经典为主要形式的红色文。
更新日期:2024-5-28 浏览量:69428 点赞量: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