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别观培育实践

[摘 要 ]尽管近年来缩小性别差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学科教学、学业成就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优秀者,将引领全社会女性的性别观,并对男性性别观的树立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意义,制定长远规划,构建实施体系,促进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关 键 词 ]女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 性别教育

[作者简介]李大勇(1963- ),男,河南唐河人,重庆交通大学学生慧园小区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0074)陈开明(1977- ),女,重庆人,四川省港航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综合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四川 成都 61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前重庆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和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命教育视角下重庆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3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67-02

科学性别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男性和女性共同发展、特色发展的观念.科学性别观作为自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能够有效引导和规范行为,深入开发人力资源潜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影响深远,现阶段提倡“男女平等”后又出现无视性别差异的极端倾向.同时,在公民中进行科学性别观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得到全面认可,其研究和实践更是相对滞后,大多借鉴国外理论和模式,总体偏于理论而非实践,关注数量、比例等显性差异而少有触及受重视程度、就业质量等隐性差异.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优秀者,其性别观将引领全社会女性的性别观,并对男性性别观的树立产生重大影响.科学性别观的培育和传播有赖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承担育人先导功能的高校应积极承担女大学生科学性别观培育的时代重任,认真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工作,推动科学性别观在全社会的普及与深化.

一、科学实施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意义

(一)系统传播科学性别观

高等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比社会和家庭更具备宣传现代性别意识、传播科学性别观、造就社会性别平等的条件和能力.高等教育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在开展社会性别基础知识教育、女性婚恋和家庭生活指导、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女性形象塑造礼仪训练等内容的过程中,系统传播科学性别观,促使男女大学生自觉运用科学性别观分析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大学生性别观念的改变及对相关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必将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效纠正或弥补社会和家庭在性别教育方面的错误或缺陷,促进平等.

(二)充分开发女大学生人力资源潜能

女大学生在接受科学的女性性别教育过程中,将形成正确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即在个体身上应同时具备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并以成为具备较高水平特质的双性化者作为个体的发展方向.在双性化的过程中,女大学生将体验到优势共享和互补,获得比单性化者(男性化水平高、女性化水平低,或女性化水平高、男性化水平低)和未分化者(男性化水平与女性化水平都较低)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发展出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女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力量的组成部分,其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势必带动民族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三)促进协调发展

关系是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男女发展的差距必然会导致社会发展整体不协调.女大学生是中国女性的优秀分子,其自身的顺利发展对中国女性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参照作用.因此,高校对女大学生开展性别教育,提高其素质和能力,能够极大缓解当前由于男女性别差异带来的矛盾,促进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高校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现状

欧盟最新一份关于性别与教育的独立研究报告显示,性别差异在教育领域长期存在.报告认为,尽管近年来缩小性别差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科教学、学业成就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改善.一是女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比例不断攀升,总数已基本和男大学生持平.2006年我国女大学生在校比例达到48.06%;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到2008年,男性是282万,而女性接近278万,女大学毕业生比例达到49.64%;2013年,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数据表明:全国女大学生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男生;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生;女博士的比例也每年在递增.二是专家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院校中,女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要比男生好.而在成绩较好的学生中,女生也占多数.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总体低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校担任主要学生干部职务的比例总体低于男生;女大学生就业总体难于男生;女大学生毕业后的持续发展总体落后于男生.


全国妇联2009年9月9日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而90.2%的被访企业的回应是,招聘“基本上无性别倾向”,却坦承招收女生有诸多困难.受访企业中,51.4%认为“有些工种不适合女大学生干”,40.5%认为“女生出差、加班要考虑安全等因素”.因此,尽管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学业成绩也不错,但面对现实问题,接受传统“男尊女卑”性别观念的女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女大学生甚至抛掉了“男人和女人一样”的观点,转向回归传统家庭妇女的角色,在自我逃避的同时也放弃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当前我国性别教育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强化性别差异,实施差别教育让女性更淑女,男性更绅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弱化性别差异,通过无差别教育使女性拥有男性的优点,达到“性别平等”.这两种观点都受到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的影响,将女性视为了第二性.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受主流观点的影响,对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内涵存在明显的认识偏差,加上社会也从这两个方面推波助澜,加深了女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降低了女大学生争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时代女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国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并没有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鲜有高校设立专门的性别教育研究和实施机构,专职、性(性别)教育教师匮乏,女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得到的针对性性别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高校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实践的思考

根据现代女性学的观点,科学的女性性别教育内涵是以女性为主体,承认性别差异和女性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劣势地位,注重女性的个体经验和感受,针对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不利状况和差异,通过教育手段改善或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改变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观念与现象.结合以上各种观点,笔者认为,科学的女性性别教育旨在树立科学性别观和正确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是一种承认差异但尊重差异,在发展女性自我优势的基础上吸收男性优点的针对性教育.笔者结合以往开展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对高校教育管理者、女大学生的访谈,认为科学的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应该基于教育对象的现状和社会现实,以改变认识为前提,以制定教育规划、构建实施体系发挥系统功效为保障,促进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一)转变认识

1.转变教育者和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当前女大学生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识和选择倾向,受到他人很大的影响,如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等.心理学研究成果表示,未分化和双性化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与家庭实行无差别性别教育密切相关,单性化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与家庭实行差别性别教育密切相关.作为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主导者,高校教育者要正视性别差异,反省自我社会性别角色意识,树立科学性别观,充分认识性别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女大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并通过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家校沟通、同伴教育等形式,帮助男女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

2.转变教育者和女大学生对性别教育的漠视态度.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教育对象是学生,家庭教育对象是孩子,社会教育对象是公民.目前,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受到普遍漠视和淡化,各个层面对教育对象进行的性别教育都存在认识偏差、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方法简单、教育途径单一等问题,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严重滞后.同时,部分女大学生受女权主义影响,认为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就是促进女大学生成为女性化者的教育,并基于“要男女平等,就要否认男女差异”的认识误区,消极对待女大学生性别教育,降低了现有性别教育的效果.因此,作为教育高地的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必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面引导,建立评价机制,注重制度建设等形式尽快改变教职工和女大学生对性别教育的漠视态度.

(二)制定教育规划

1.明确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目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优先发展“妇女与教育”的总体部署和“缩小男女受教育差距、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策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总目标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为:充分开发女大学生人力资源潜能.具体目标:一是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二是整体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培养女大学生在当前和未来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及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四是促进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五是关注女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提供后续支持.

2.确立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工作方针.根据当前我国性别教育的现状,高校应该在及时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性别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女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育重点.笔者建议高校确立“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全面普及”的工作方针来指导实践.其中,以人为本是性别教育的核心,提高认识和注重质量是性别教育的两大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和全面普及是实现重要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3.建立女大学生性别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制度建设是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制度建设包括性别平等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实施性别教育工作体系和建立性别教育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法律法规规定了高校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责任和权利,后两者则规定了高校内相关工作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和权利.

(三)构建实施体系

高校应构建由学校党委和行政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专门的性别研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各学院(系部)具体实施的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工作体系,并将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与课堂教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谐校园性别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多层次多渠道探索女大学生性别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

1.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一是开设性别教育专门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及讲座等形式,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采取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调查研究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正面宣传现代性别意识、系统传播科学性别观,增强男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强化男女大学生的性别平等观念;二是修正现有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修订教材、教师补充等方式,把女性的知识、经验、情感和贡献纳入学校的现有课程教学;加强性别平等意识,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自觉反思和批判带有性别歧视或性别歧视倾向的内容;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考核.把性别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课程,把平等对待不同性别学生作为对任课教师的考核内容,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女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任务分配、关注程度等方面突破性别差异的认识局限;促使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兼顾特点,减少课程竞争氛围,逐渐转向允许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讨论的参与式学习方式.通过树立所有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实现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度渗透.

2.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结合.一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在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具体要求;二是教育者通过自身讲解和行为示范传达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正确理念;三是在性别平等观念的指导下,在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违纪处理、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和推荐、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系等环节中消除性别歧视;积极帮助部分存在自卑心理或能力不足的女大学生正确归因,消除性别差异给女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或逃避心理;从情感、物质、技能三个方面切实帮助女大学生克服困难,为女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打下心理、经济、能力基础.

3.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与和谐校园性别文化建设结合.利用校园网、论坛、群、微博、广播、展板、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宣扬树立科学性别观念、正确选择社会性别角色的意义和价值,褒扬女大学生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以性别教育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朗诵、辩论等活动,吸引大学生关注性别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性别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播.常见形式有:性别教育宣传周、性别教育活动月(女大学生节),主题教育活动和品牌活动、固定场所等阵地建设,挖掘、树立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女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运作,学术讲座的引导,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功人士的良性互动等.

[参考文献]

[1](美)Claire A Etaugh,Judith S.Bridges.女性心理学[M].苏彦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姚文峰.走进女性主义的课程世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6).

[3]闫玉.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类似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摘 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引领着生活前进,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
更新日期:2024-2-11 浏览量:32212 点赞量:8286

“人为本”法治观的实践路径

摘 要 近期以来,城市管理部门暴力执法事件层出不穷,公众舆论又一次把公权力的合法运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更新日期:2024-3-26 浏览量:46117 点赞量:11038

对指导小学生做好科学记录的与实践

在小学科学课中,科学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有利于学生养成。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1275 点赞量:6319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培养学。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4180 点赞量:8686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对就业的影响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但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否就意味着女性自。
更新日期:2024-9-15 浏览量:119182 点赞量:26075

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实践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实践探究是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教师ও。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8902 点赞量: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