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农林高校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主要创新源和辐射源,肩负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0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坚持“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示范推广,为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来,学校系统总结过去的成功做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构想,得到了国家财政部和陕西省政府的专项支持.经过3年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构建了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显著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依据主导产业建立示范基地(站),构筑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直通车”

“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是我国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特点.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跟着学的典型样板让他们零距离地接触大学农业专家,零距离地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威力,近几年来,学校和杨凌示范区密切配合,依据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在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一批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构筑了“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新通道.

一是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学校科技推广力量进行整合,并以项目为纽带广泛吸纳地方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组建了一支由300多名大学科技专家和10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的推广队伍,按产业链为农村提供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农业科技服务.譬如,在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聚集了学校果树育种、栽培、植保、土肥,贮藏、加工,营销等相关学科20多名专家,并采取“1+4+4“模式(即1名大学专家,带领4名县级农技人员、4名乡镇农技骨干)与白水县56名苹果技术干部联合组成了推广团队,共同实施了”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

二是首先从陕西做起,结合区域农村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山阳核桃板栗、安康水产、清涧红枣,阎良蔬菜等8个农业试验示范站,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选择建设苹果试验站,是基于苹果是陕西省政府明确的第一农业主导产业,面积690万亩,关系着几百万人的致富问题;选择建设猕猴桃试验站,是基于秦岭北麓是我国最佳的猕猴桃适生区,栽培面积近乎占全国一半,产量占到全国的60%,是陕西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选择建设甜瓜试聆站,是基于甜爪产业是关中东部今年来发展起来的个新兴产业,已形成了8万多亩生产基地;选择建设茶叶试验站,是基于陕南山区有84.5万亩茶叶,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选择建设蔬菜、核桃板栗、水产、红枣等试验站,也是基于这些产业在关中、陕南、陕北农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学校还与宝鸡市政府合作建立了3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与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实施了“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建立了一批农村生态校园示范学校,形成了“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的农业科技推广新途径;与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合作建立了“薪火”扶贫示范基地,探索了”民间组织+大学+示范基地+农民”科技推广新途径;与全国20多个省区的6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建立了一批示范推广基地.

三是以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站)为联结点,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依托学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研究和集成组装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综合配套技术,为农民提供示范样板,为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农业科研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实现了大学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大学优势学科、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大学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学科技专家与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四个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各示范基地累计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50多个.培训指导农民200多万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60多项,累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科教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申报各类科技项目40余项,争取经费300多万元,联合和聚集校内多个学科近百名专家和2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并接纳实习,实践本科学生1200多名.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和纽带.

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培训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学校充分依托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站)的平台作用,构建了“大学一试验站一示范点”多层次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开展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中心,面向整个西北地区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集中系统培训.依托各示范基地(站)建立了区域性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结合生产实际和农时季节对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短期培训.同时还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联合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形成了多层次结合、全方位覆盖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譬如:2005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在学校开设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研修班”,”乡镇干部新农村建设研修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农村建设研修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多期,先后为各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4000余人.

二是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培训对象,灵活制定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并采取了专题讲授、分组讨论,经验介绍,参观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为了给农村培养一支不走不散的乡土人才队伍,担当农业技术推广的”二传手”,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选择了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科技意识较强的农村知识青年和农村能人,在学校进行较长时间的集中系统培’训.目前,已专题系统培训了870多名苹果、猕猴桃,蔬菜、葡萄,小麦等方面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村经纪人,并为1000多名通过系统培训I和考核的农民颁发了全国通行的技术职称证书.

据统计,近四年来共举办集中培训班240多期,培训l农村基层干部,农技骨干和科技示范户1.7万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会、现场会2400多期,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为地方政府培养了一批熟悉“三农“政策,懂新农村建设,善于组织发动农民的干部队伍,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其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构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体系,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为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与扩散速度,发挥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学校和示范区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借助电视,网络,电信、电台、报刊等媒体平台,建立了多渠道、全方位,高覆盖度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了陕西农林卫视频道.陕西农林卫视是以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建立的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农林科技推广的卫星电视频道.覆盖西北、华北等10个省(市、区)的城镇和农村地区.设有《天天农高会》、《科技大篷车》、《阳光大地》、《农民讲习所》、《致富故事会》、《村里村外》、《当代农民工》,《天天看法z 99;,《忙罢戏楼》,《邻里乡亲》等十档品牌栏目,涉及农民生产生活.创业致富、社会发展、文化娱乐等许多方面.2008年3月31日正式开播以来,以其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农民获取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二是建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农业高校科技联盟网等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及苹果、猕猴桃,小杂粮、蚕桑、红枣等一批专业网站,构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扩大了杨凌示范区和学校科技威果的辐射范围.其中,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平均每天的点击率在100次以上,开通两年多来累计点击率已超过8万次.

三是与陕西电信服务公司合作,建立了农林科技“168”专家咨询和“96889”农家乐信息台,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技术或信息.其中,“96889”农家乐信息台,农民每月只需花2元月租就可以随时享受各种农业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仅短短两年多用户就已超过100万.

此外,学校还借助《杨凌农业科技报》、杨凌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创办了农业科技专栏,与移动、联通等电讯公司合作建立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的迅速传播.

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教人员深入农村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为了鼓励科教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学校从管理体制.激励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特点的管理机制,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明确管理体制.为强化推广工作,学校在机构设置上单独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学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工作,并由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推广工作.下一步,学校还计划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为了鼓励科教人员安心推广工作,学校在职称晋升中单列了“推广系列”,设立了推广教授岗位,在“人才强校”战略中设立了“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对入选者每人资助15万元,专项用于示范基地建设.此外,学校每年都要专门评选表彰一批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并对做出重要贡献的推广人员给予特别奖励.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为保证对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除了积极争取国家部委、陕西省和各级地方政府推广项目资金支持外,学校每年还设立100万元推广专项,专门用于支持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推广工作.2007年,全校科技推广项目经费达到5200万元,为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学校对所有科技推广项目都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在全校公开招聘产生,各推广项目组成员实行双向选择招聘制:所有推广项目均实行目标合同制管理,并对首席专家实行责任追究制.

五是学校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转移中心、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对新农村建设开展集成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三年多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初步形成了以杨凌为中心,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络,聚集和建立了一支多层次结合,多专业协同的科技推广团队,实现了大学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村的快速转化,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类似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隶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垂直层级结构,。
更新日期:2024-9-4 浏览量:19849 点赞量:637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文写作指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一、封皮 二、封二封皮的英文格式(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不需要) 三、声明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553 点赞量:9092

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更新日期:2024-12-26 浏览量:155305 点赞量:3278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凌锋(《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凌锋,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介入放射诊疗中心主任。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2737 点赞量:7963

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隶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垂直层级结构,即称为垂直体系。
更新日期:2024-10-24 浏览量:134147 点赞量:2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