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新世纪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方面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技术型专业课和研究型专业课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既需要强调基础,又需要紧跟时展,有选择的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改革进行了总结.

【关 键 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验改革;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它是一门集数学、物理、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理论以及智能科学技术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既包括信息学科内部的交叉(如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又包括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物理学、数学、生物学、材料学等)[1],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机遇.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如何把新技术迅速体现在教材教学中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在实验手段上,如何使教学实验与崛起发展的IT企业的实际运作与技术需求相适应;(3)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上,如何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自发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2].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方针为指导,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3].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新世纪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方面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技术型专业课和研究型专业课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既需要强调基础,又需要紧跟时展,有选择的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后续部分主要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

一、整合专业课程,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专业基础课;(2)技术型专业课;(3)研究型专业课.创新教学模式需要研究相关课程的整合问题,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又要保持专业特色[2],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大柔性,给学生自我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例如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可以要求学生跨方向选修.

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优势,充分结合该方向的优秀师资以及多年来的项目研究积累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同时这些资源优势也能为打造特色课程平台和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本专业毕业生在电子、计算机、英语、实践和专业课等方面可以得到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胜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如果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夯实的专业基础亦将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技术型专业课基于专业基础课的同时需要结合实践实验课.专业实验依托实验基地,在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具有创新性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技术型专业课以课程设计为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有充分认识,加深理解.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要紧随学科发展,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方向,为学生创新和实践提供优越的开发环境.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的课程实践将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前沿讲座已成为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必设课程.本专业已经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的课程性质由“限选”调整为“必修”.由专业领域内从事前沿研究的教师讲述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安排专业教师对所授特色课程进行深入的启发和讨论.学科前沿讲座的意义,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感受大师的风采和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科研平台,促使师生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有机会、有兴趣直接参与授课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申请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任何教学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指导.实施电子信息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包括本、硕、博一体化设计,分步培养.从本科教学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全面一体设计每一个阶段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架构,最大限度消除各阶段知识结构的交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研究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教学方法出发,要围绕“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性的教与学模式.

本科低年级以知识理解为主,逐步的以开放式、引导式、自主学习为主,以“任务”驱动带动实验教学,提出任务,设计问题,通过观测、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学习的目的.欧美国家多采用观察物理世界,提出疑问,分析对象特征,总结归纳规律,发现存在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和创新提高这种适合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以结论为纲”,满堂灌输;重“渔”,而不只是“鱼”;重“林”,而不只是“木”.授课教师要以问题为纲,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方式[4].我们需要借鉴这种国际教学模式,用学生自我发现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替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本科高年级建立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小组的科研实践方法和方向,通过辅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吸取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独立科研能力,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打下基础[4].

二、基础与发展并重,发展实验体系建设

实验体系的建设既要重视基础又要紧随时代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时代性.实验课程的内容选择要体现当下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反映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增强实验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实验课程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更新.

(2)基础性.实验课程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的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电子信息技 术实验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科发展方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通过优化、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逐步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5].

三、传道与授业共进,升华教学思想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今后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服务于运营业还要服务于众多的设计、制造、服务、应用等行业,不仅要为信息产业服务,而且要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由少数院校培养电子信息人才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因此不断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向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时代要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形成电子信息类主流专业的办学特色,成为院系发展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就如何加强电子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院系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理清改革思路,谋求生存和更大发展.

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时代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IT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学校学院的自身定位,教学实践要有利于形成、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本科创新人才,需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特色与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总之,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立足IT,注重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培养包括IT产业在内的多方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

四、结论

本文针对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IT人才为目标,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并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和思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类似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机电工程学院课程简介2016年5月目录测试技术4计算机控制技术(测控)5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6精密检测技术7PLC课程设计8Protel电路设计10VB。
更新日期:2024-6-10 浏览量:81358 点赞量:18294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

摘 要: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比较对象,从教学体系、专业建设思路、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建筑节能与。
更新日期:2024-10-1 浏览量:21111 点赞量: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