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百科全书的作者队伍建设

综合性百科全书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作为权威的工具书,综合性百科全书对作者队伍的建设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从选择作者、规范作者、与作者合作到完善作者队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为我们探索并积累了经验.

要发展出版事业,需要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如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等,其中,作者队伍作为精神产品的主要创造者,是出版社应重点开发和保护的对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以下简称《全书》二版)作为我国第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作者队伍十分庞大,在编纂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作者、如何培养百科型的作者队伍、如何在编纂的不同阶段中与众多的专家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何不断完善作者队伍,引发了思考.众多问题中,一些我们已经可以总结,一些尚需探索.以下我就结合《全书》二版的编纂过程,谈谈综合性百科全书作者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拙见,有总结,有展望,望能成为引玉之砖.

1. 对作者的选择

综合性百科全书不同于一般图书,也不同于辞书.作为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工具书,它学科众多、权威性强、编纂周期长.因而,在作者队伍的选择上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

学术的权威性.综合性百科全书应反映出国家科学文化的整体水平,能够为普通读者提供标准的知识、为研究者提供科学论证、理论创作的依据,因而权威性是百科全书必备的属性.没有学术的权威,百科全书就失去了自身的优势,而建立学术权威,必须牢牢依靠权威的作者队伍.为了能更好的吸引各个学科的精英骨干,首先应依托一个具有学科号召力的主编队伍,通过这支过硬的队伍,去吸纳、集合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从而形成一个具学科权威的作者团队,来共同描绘百科的宏伟画卷.《全书》二版的主编队伍可谓大家云集,贝时璋、季羡林、王绶g、吴阶平、吴良镛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成为一面面鲜明的旗帜,带领着学科的精英们,汇入了百科的海洋,成就了百科的伟业、铸就了文化的丰碑.没有权威的作者队伍,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对作者的选择上,其学术成就的权威性应成为首要的评判标准.

范围的全面性.综合性百科全书与其他出版物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全”.在学科的组成上要突出“全”,要涵盖人类古往今来的几乎所有知识;在具体学科中也要突出“全”,要体现学科的全貌,汇总学科的所有基础知识.“全”是综合性百科全书的重要特征,在作者队伍的的选择范围上,也要顾及“全”.从宏观的全书范围看,《全书》的作者包括了全国各行各业的顶级专家和学者,正是他们集思广益地为百科制定框架、选立条目、撰写内容、审改稿件,二版才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汇集百科的历史使命;从微观的学科范围看,二版从学科的分类甚至具体条目出发,选定合适的作者,贯彻着“最合适的人撰写最适合的条目”、“最合适的人修改最适合的条目”的撰稿原则.综合性百科全书中还存在着一些内容跨学科的条目,如体鸣乐器,即要从音乐角度介绍其种类,又应从轻工角度介绍其制作,此类条目虽只能在一个学科设条,但内容却要全面覆盖,因此在给此类条目选择作者时,就要充分考虑所选作者是否能全方位展现知识主题、作者观点是否具有不同学科的广泛认可性等问题.在确实没有某位作者能胜任全部工作时,也可选择将内容分头撰写,以主要学科负责合并的方式,以确保条目内容的全面.保证作者队伍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全面覆盖,是保证综合性百科全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年龄的多层次性.综合性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优秀的综合性百科全书是不会也不应一版而终的.作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全书》一版的出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第二版的出版则为中国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首开先河.一次次的辉煌中无不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勤与付出,而百科事业的继往开来,仍需要众多作者的支持与参与.为传好百科的接力棒,也为实现百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作者队伍的选择上兼顾了年龄上的多层次性,构建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作者队伍.形成了以资深的老专家为核心,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团队.这是一支既经验丰富又充满活力的作者团队.在这个团队中,老专家用他们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去影响并培养着中、青年的作者,而中、青年的作者在不断的成长中,也为百科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百科的接力棒在老、中、青三代人的手中一棒棒的传递着,延续了百科事业、传递了百科精神,培养出了一批批百科型的专家,也形成了百科全书随作者不断进步,作者随百科全书不断成长的优良传统.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正是百科强大生命力的写照.

二、对作者的培养

《全书》的作者既有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又有一流专家、资深学者,谈何培养?其实此培养非彼培养,此培养不指教育或训练,而指一种规范,即如何让众多的专家学者在百科的规范中创造经典、树立丰碑.

培养全书观念.全书观念讲求的是一种整体平衡的观念,大到学科框架、条目设置,小到条目内容,都讲求平衡与和谐,作者队伍也不例外.综合性百科全书中,所有的学科都首先是全书的组成部分,所有学科的工作也都首先要从全书的平衡出发.拿《全书》二版80多个学科的条目框架设计来说,每一个学科里长、中、短条的比例,参见条的数量,人物、机构、著作条的上条标准等,都要符合全书的总体规划;在条目设置上,各个学科都要贯彻全书的基础性原则(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检索性原则,力图突出全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条目内容上,也讲求简明、客观.正是在统一标准的指引下,二版的所有的学科才能向着统一的方向行进.但全书观念在作者队伍中的贯彻却并非一件易事,综合性、实用性、检索率这些综合性百科全书的基本原则也常常会遭到作者的质疑.明明有万语千言却只能言简意赅,敝帚尚且自珍,何况各个学科的权威专家之于自己钟爱的事业,这是应该也完全可以理解的.因而,对作者队伍全书观念的培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分层面、分阶段的进行.要形成以主编―分支主编―作者的逐层灌输,同时在设立框架、撰写样条、全面组稿、专家审读的过程中分阶段进行强化.对作者全书观念的培养,是综合性百科全书整体平衡的重要保障. 培养百科创造性.百科的条目是对已有知识的客观叙述,要博采众长,不应是一家之言、个人创见;要观点客观、态度中立,不能带个人倾向.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百科条目的撰写似乎成了一种简单的提炼工作,其实不然,细究起来,撰写百科条目是颇需一番创造力的.首先,百科的条目需要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将条目内容表述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对于作者来说,不仅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也需要高超的浓缩知识的技巧.其次,综合性百科面对的是非专业性的普通读者,因此语言又要深入浅出,要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专深的内容,这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反复锤炼语言的耐心.从组稿到成书,百科条目经常需要作者的反复推敲,很多一流专家也常常要数易其稿,在一次次的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深化了作者对百科全书的认识,培养了作者的百科创造性,也创造出了既有经典等级精确性又有普及等级可读性的百科条目.

培养百科意识.综合性百科全书是成千上万名作者共同描绘的壮美画卷,庞大的作者队伍来自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爱好,也有着相互迥异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因此,要编好百科,对于百科作者来说不仅需要有全书观念、创造性,同时还要了解百科的特点,有明确的百科意识.百科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百科体例、百科文体、百科语言和百科标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上.在二版的编写体例中,明确的规定了长、中、短条的字数,定性叙述的要求,层次标题的设定方法,数字、计量单位的运用标准等;二版要求用说明文,要开宗明义、言尽即止,对知识和概念的说明要准确、科学、系统等;二版要求语言精练,文字流畅易懂、减少专业术语,回避过专过细内容等.百科意识对于作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约束力,但正是这种约束力为众多条目间的默契创造了条件,使全书80多个学科步调一致、平衡有序.

三、与作者的合作

《全书》一版开创了中国的百科事业,它留下的不仅是一座知识的宝库,还有宝贵的编纂经验和耐人寻味的百科精神.在一版的编纂过程中,有两万多名作者参与其中,谱写了百科的辉煌,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友谊故事.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种卓有成效的合作依然成功的延续到了二版的工作之中,并正在形成一种百科的优良传统.

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作者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综合性百科全书的作者众多,一个千条规模的中等学科,作者就常常以百计数.因此,在百科全书中任何一个作者都是一个小螺钉,不显眼、不耀目.但正是他们的付出,成就了百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我们也应该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作者.谈到尊重作者的传统,姜椿芳先生是不得不提的.姜老在近70岁高龄时,仍坚持亲自为作者送聘书,并恭敬地鞠躬致谢.姜老对作者的尊重为百科历史留下了一段佳话,也为百科事业留下了一个传统.对于作者,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们的学问及学术成就,这样才能充分唤起专家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对作者的稿件改必有据,尤其是在一些涉及观点或结构方面的修改要征求作者同意,不强加于人;对稿件中不合规范的地方,也应依据体例进行修改,不能随意妄改.对作者的尊重,不仅能换来作者的理解,更多的是能得到作者对百科事业的支持.


服务精神.综合性百科全书的编辑在与作者的合作中,尤其需要服务精神.百科的作者虽是某一学科或领域的行家里手,但不是辞书的专家,他们对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法、体例要求、工艺流程往往并不熟悉,因而就需要编辑要有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做好相关的辅助工作.在组建作者队伍时,要详细介绍百科全书的定位和特点,认真解释百科体例和标准,帮助作者树立百科意识;在组稿阶段,要就创作要求作细致的解释和分析,帮助作者掌握标准,提高成稿率;作者提交的提纲和样条,编辑也应认真对待,真诚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审稿阶段,编辑还要积极地查对资料、核对引文、校订译文,帮助作者消灭错误,提高稿件质量.编辑的服务精神换来的是作者对编辑工作的认可,也能促使全书的顺利成书.

相互学习.编纂百科的过程是一个编辑与作者相互学习的过程.编辑与作者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知,不仅有工作中的交流,还应有思想与智慧的碰撞,这样才能进入良好的合作状态,提高工作境界.但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也需要一定的基础,即作者应有明确的百科意识,而学科编辑则须有全面的学科知识.在二版之前,中国没有真正符合国际惯例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因此,多数专家对综合性百科全书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为了全面认识百科,也为写出合格的百科条目,加入百科队伍的作者就需要有向学科编辑学习的态度,学习百科规范、掌握百科标准、统一百科认识,从而提高成稿效率.而对于学科编辑,要想将编书的宗旨、编写体例等的精神实质准确无误的传达给作者,也需要在与作者的交流中,积极地学习,关注学科发展、积累学科知识.作者与编辑间的相互学习是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利于百科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培养百科型的专家和专家型的编辑,为百科事业的未来积蓄力量.

四、作者队伍的完善

综合性百科全书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不断进行的事业.因而,每一版的编后工作也就包含了下一版的准备工作.做好编后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包括作者队伍的完善,这也是现阶段二版要进行的工作.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完善机制,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

及时建立作者数据库,保持现有精锐力量.目前参与二版的作者累计达3万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第四届400位学部委员中,有336位参加过编纂工作;目前的“两院院士”中有数百人参加了编纂工作;社会科学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及各学科带头人多数参加了编纂工作.可以说这支强大的作者队伍集合了全国各界的精锐力量,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资源.同时,现有的作者因为参与过百科全书的编纂,熟悉百科的标准和体例,会大大提高百科的编纂效率,缩短编纂周期.因此,在二版编纂完成后,要及时地建立作者数据库,将作者的相关资料整理入库,一方面为出版社储蓄了创造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为下一版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二版作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补充优秀作者.完善的作者数据库,应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做支撑.百科全书的作者数据库应是一个开放的数据库,一个能够积极储备后备力量的数据库.在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常常会黑发人送白发人,为百科作出过贡献的作者,我们会永远铭记,而作为薪火相传的事业,百科全书又要不断的继往开来.与此同时,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需要百科不断地与时偕行.因此,百科全书的学科编辑不仅要关注现有的作者,也要关注学科内有潜力的新人.在与专家学者的讨论中、在学术会议的交流中、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学科编辑要处处做有心人,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并积极收集潜在作者的信息,不断补充和丰富作者数据库,完善作者队伍.

《全书》二版的工作是一个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在艰难中不断进步的漫长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始终有支一流的作者队伍与我们风雨同舟,共同创造了百科的辉煌.在未来的日子,我们依然需要这一坚实的后盾,而《全书》所积累的相关宝贵经验,也会成为中国百科事业的加速器,推动我们与作者共同携手,不断续写文化的丰碑.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收)13681564644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A2304,百科全书编辑部?

北京 100037

类似论文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升政工干部素质

改革以来,我国一直都很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将其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认为企业和国家只有做好了政工队伍建设,提高了政工队伍及。
更新日期:2024-6-14 浏览量:82506 点赞量:18725

油田基层政工队伍建设

摘 要:油田基层政工队伍建设是油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层政工的形象和素质以及工作的质量、效率等。
更新日期:2024-9-15 浏览量:117261 点赞量:25116

施工企业加强财会队伍建设的

摘 要:一个企业财会队伍的整体实力决定了这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本文就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财会队伍建设谈谈&。
更新日期:2024-8-15 浏览量:106118 点赞量:23194

有关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5-0165-01摘 要:作者针对乡镇畜牧兽医。
更新日期:2024-11-25 浏览量:144294 点赞量:30966

软件工程专业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1-0019-04中图分类号:G642摘 要: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软件。
更新日期:2024-10-17 浏览量:132167 点赞量:28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