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 论述“中国哲学”进入中国高等学堂以来,学界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治学方法之对比.回顾百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果,同时,立基于本人所熟悉的台湾学界,针对当前台湾各大学之中文系和哲学系在中国哲学之教学和发展中所各具之优势和不足处提出交叉性的评比,对中国哲学研究发展之未来提出四项具体的建议.

[关 键 词 ]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概念范畴研究法;冯友兰;张岱年;方东美;罗光;机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2―0035―03

“哲学”一词系由日本学者西周氏于1874年在其《百新一论》一书中绍述西方哲学,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意指“百学之学”,后来流传至中国为中国学者所广泛采纳而沿用至今.《尔雅释言》对“哲”字释出二层含义,一指智,另一指贤智之人,例如:“先哲”、“学”字在古籍中较常见.《广雅释诂二》以“识也”、“觉悟也”释义.《广雅释诂三》以“效也”释字义.“哲学”作为中文的复合词,意谓着人之能有所识,有所觉悟且实践的明智之学.至于“哲学”在中国大学体制建立后,如何设立这一学科可回顾史脉.清代于19世纪初仿习西方建立现代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庭命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拟定“奏定学党章程”(于1904年颁行),将哲学排除在高等学堂的课程外,引起王国维之批评,他在1903年发表《哲学辨惑》一文,提出五项论点:(一)哲学非有害之学;(二)哲学非无益之学;(三)论中国现时研究哲学之必要;(四)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五)论研究西方哲学之必要理由.他主张将哲学纳入高等教育体制而成为一门学科,他在文中指出:“今如舍诸子不论,独就六经与宋儒之说言之,夫六经与宋儒之说,非著于功令而当时所奉为正学者乎?周子‘太极’之说、张子《正蒙》之论,邵子之《皇极经世》皆深入哲学之问题.”换言之,先秦诸子之学与经学和宋学家等人的论著皆为中国具有哲学性思想内涵的固有之学.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研究西方哲学有其必要性,他论述说:“然吾国古书大率繁散而无记,残缺而不完,虽有真理,不易寻绎,以视西洋哲学之系统灿然,步伐严整者,其形式上之孰优孰劣,固自不可掩也.等苟通西洋之哲学以治吾中国之哲学,则其所得当不止此.异日昌大吾国固有之哲学者,必在深通西洋哲学之人,无疑也.”中国自古所流传发展之具思想性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哲学资源,可是却呈现“繁散而无记,残缺而不完”的状态.哲学的旨趣在探索宇宙、人生与历史文化的普遍原理及普世精神价值,若我们要将中国哲学的原有状态,由繁散而重建出严密的系统性理论而成一家一派的完整自足之学说,则有必要虚心向西方学习其治哲学这一学门的严谨方法和系统化的理论论述架构.王国维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不但有助于中国哲学之重建为现代学术之骨干和风貌,且能在会通中有所超胜而昌大中国固有之哲学,进而丰富且深刻化地成为世界高度的人类哲学.

我们可在王国维既有的洞见下,更进一步细致地论述百年来中国哲学既有的研究成果,检视出当前应有的扎实工作之要项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愿景等三个维度.

一、百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之概略回顾

百年来的中国处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教育与文化急剧受冲击和变化的历程中.造成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挑战和回应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西方现代性突起的哲学、科技、资本主义思潮,随之而来的崛起之西方对中国各方面之挑战和中国内部务求思想、制度、器物等文化的自强革新运动.在中国哲学的开展上,冯友兰分别于1931年及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他以英美新实在论观点首创中国哲学全史的研究成果,梁漱溟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透过西方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对比,突出中国文化之特色,且身兼推动政治、社会改革运动的儒家实践者.他确认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主体,以为本位,其精神价值在道德理性早熟,重现情谊之感通和义务之践履,职业分殊而无阶级对立.他的乡村建设运动引进科学技术与团结组织,企求改良社会.他可说是位追求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朝向现代化的实践者.

大陆哲学界引进俄国日丹诺夫的哲学史研究,规制了一制式的框架.他说:“科学的哲学史,是从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对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于是,大陆哲学界在采取既定的历史唯物论、批判继承外,得套上唯心、唯物之辨的教条式框架,卷入唯物论对唯心论的斗争漩涡中.尽管如此,张岱年回归原典,针对中国哲学的内容做论题分类,从扎实的经典文献中爬梳,统整出《中国哲学大纲》,之后又提出以概念范畴研究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影响力至今不歇.

大陆在经过1966年至1976年的动乱后,逐步冲破框架时期.1986年至1989年为发生文化热时期.1990年至今则一方面继之以国学热,另方面中国哲学的研究则较开放、自由,吸取港台以及日本和西方汉学界的成果,在研究题材、方法、取向上有着丰富而多样化之可喜现象.

台湾方面,中国哲学的研究在中文系所、哲学系所以及后起之秀的汉学研究所分途进行.港台当代新儒家继承大陆学者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既有研究成果,在创辟心性价值根源,探索道德实践之形上根处,亦即天人性命贯通的道德形上学基础上,殊途进展且成果丰硕,影响深广.此外,方东美机体主义的融合体系以及罗光与吴经熊所拓展的中华新士林哲学的综合体系,共构成中国哲学研究分立自足的三系.二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之优势与

局限(以台湾学界为范围) 作为大学及研究院的现代学科之中国哲学,前者自1949年以来已有60年,后者已有20多年.其主要的基底系来自1949年以后大陆来台的中国哲学学者,分别在中文系以及哲学系所进行教学与研究.在儒、释、道、墨、法、名、阴阳家等七学派方面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及培养了一批批后学.在着力较深、成果较显著方面,以儒家哲学居首,再依次为道家、佛学和墨、法两家.就研究的特色而言,随学系课程结构及训练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分别,优点及不足之处互显.一般而言,哲学系学生经过西方哲学基本课程一套有系统化的训练,对后续性的西方哲学研究而言有连贯性,但是否能转轨于内容性质与西方哲学不同的中国哲学研究则成为问题.同时哲学系课程的规划既以西方哲学的基底为设计,自然排挤了培训中国哲学人才所应具备的相关文史之背景知识和中国哲学入门工夫的基础性、系统化的训练.如是,哲学系的学生对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文献之辨识及研读能力较薄弱,典籍材料的集筛选能力较不足,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素养和视域较窄.然而这些不足之处反而是在台湾中文系课程训练下的优点.然而,有趣的是中文系同学未修习过西方哲学的基本课程,对什么是哲学性的问题,如何在既有的传统学术资源上辨识具哲学性的精神遗产较不具辨识能力.再者,他们对具有思辨性和批判性的哲学概念之厘清、较严谨的论证能力,以及内具结构性的系统化理论之建构,没有长期磨炼的机会.不过台湾前辈学者如:方东美、牟宗三、罗光、劳思光以及较后辈的学者如:刘述先、成中英、傅伟勋、沈清松、傅佩荣、李明辉等等人受过西洋哲学训练,又钟情于中国哲学,他们将其西方哲学基本功力的学养转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上,卓然有成,可启引年轻学者见贤思齐.由于台湾的哲学界较能有自主性的独立研究机会,特别是化的进程中,政治对学术的干预愈来愈少.因此,台湾学界在中国哲学研究的论题、方法、形态上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就研究成果而言,以儒、道、佛等专家哲学,如:孔、孟、老、庄、程、朱、陆王、智岂 页、吉藏、僧肇等特定的哲人之著作最多,专题研究及比较哲学较少.在研究的性质上又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为热点,继往开来之原创性的成果较少.尽管如此,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方东美的价值哲学、罗光的生命哲学、傅伟勋的生死学仍较具代表性. 在此,我们可以较不像当代新儒家那般受人普遍注目的方东美和罗光的中国哲学之研究特色做一简介.方东美认为中、西哲学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不同的取向.西方哲学采“以物观物”的方式,故较侧重知识论,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因此,中国哲学智慧体现在人生哲学这一向度上.简言之,中国哲学采取“以我观物”的进路,照映出人的精神和生命力,他力陈中国哲学采机体论的形上学路向,系“综之而统,之而通”的旁通统贯之生态系统.因此,中国哲学在论述现实人生与价值理想的关系上,他认为中国形上学表现为一种“既超越又内在”、“即内在即超越”之独特形态,与流行于西方哲学传统中之“超自然或超绝形上学”,迥乎不同.西方哲学所以呈现超绝形上学形态,肇因于采取割裂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世俗生活领域与价值理想领域的二分法,形成二元论之困境.方东美以道家为例,他说老子崇尚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乃是一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更进一步而言,道家形上学有超越性,对其人生精神幸福之关注,道引人以“道”为出发点的终极目的,在于将理想境界贯注于现实人生中.他认为《庄子逍遥游》系以诗兼隐喻之象征性的比、兴语,表述北海之大鲲鱼化为大鹏鸟而层层提升人对世俗之超越性而臻于理想的人生境界,他注释其深层涵义说:“《逍遥游》其精神遗世独立,飘然远引,绝云气一负青天,翱翔太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御气培风而行,与造物者游.”“造物者”、“天地精神”皆指谓具无限属性的生生者或机体宇宙的生命根源所在.《逍遥游》寓意深远,将人的精神生活开拓出无限可能的丰富美好境界.辅仁大学的罗光对儒家用力最深,成就也很卓越,主要有《儒家形上学》、《儒家哲学的体系》、《儒家生命哲学的形上和精神意义》等专著.他对儒家哲学的研究方法系采取与西方的士林哲学相融合,致力于系统化、周备性的研究.他以“生命哲学”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核心,贯穿儒家形上学与学且予以体系化,融铸成其个人的生命哲学体系.简言之,他以儒家“生生”的形上学、“仁爱”的学,“诚之”的生命修养工夫,三合一地融会贯通成一系统化的儒家哲学体系,他扼要地指出:“人的生命为天地好生之德所化生,为天地之仁的表现.等(人)知道好生之德的意义,等乃以自己心中之仁,和一切的人物相通,自己一己的生活成为仁的发育,生命和仁相连,仁为生命的根基,为生命的意义.”三 对中国哲学研究之未来的展望


我们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由回顾过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可提出几个富愿景性的建言.

1.对中文系、汉学研究所长期累积出来的中国哲学典籍文献的研究成果应予以肯认和珍视,在这些既有研究成果指引下,对原典的研究才能厚实,对古典文字的解读能力才能较准确.此外,对前人辛苦整理编定的工具书,如中国哲学辞典、中国哲学史史料史或资料书,不但要持续做下去,且应充分利用.因此,哲学系、所治中国哲学的同学应自觉地修习这方面的课程,在这方面的研究才能承先启后的延续不息.

2.对西方哲学研究者的哲学性问题意识之营造,哲学性问题的提法、问题之属性分类(形上学、知识论、价值哲学)应认真学习.对其哲学概念之思辨、批判、分析和精确界说、命题的证成、概念之间、命题之间如何进行其间关系的推论,特别是分析的精巧性,理论严密建构的系统化,均应反复观摩和采取实做性的练习.

3.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既然是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以及关怀一切生灵,安顿群体生命的普世性生命哲学,则我们面对中国哲学的未来,不但要发展出其如西方哲学般地有学术架构的严密性、系统性,更应以开放的人文心灵珍惜自己和他者的生命,对生活有热忱,对一切生命有美好的愿景.换言之,中国哲学应以情理感通的心灵在生活世界中对一切生命有情境脉络的实存性体验.就其实质内涵而言,中国哲学应在自我的生命历程中,自觉性的有的工夫,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学习儒家的“民胞物与”、“一体之仁”的崇高情怀,道家“道法自然”、“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天地境界,以及佛学转识成智、发大慈悲心、悲体同运、普渡众生之生命情操.明末东林书院所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说是学习中国哲学者所应兼备的价值理想和人文生命素养.此外,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世界中涵养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韵味,深入中国心和中国情,密契文化传统中的各种心灵境界.

4.在资讯发达、无远弗届、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相互关联而一体化的当今世界,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不应墨守成规于传统既有的课题.中国哲学应走出传统,面对时代和世局,开拓出富时代性的好论题,如社会公义、环境、公共精神、公民社会与公民责任、民胞物与的兼爱等时代共同的人类精神性需求.此外,哲学与文化的交流交往是民族生命智慧的生长激素.若中国文化不接受和消化外来的印度佛学,则不会使中国哲学与文化酝酿成儒、释、道如此丰富多彩,深刻隽永的精神富源.因此,中国哲学的未来不但应与各种有价值的西方哲学相遇相知、双向沟通、互补交融,也应扩大视域与西方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交往,注入新血轮、活化生机,使中国哲学在未来能发展成有容乃大的,具世界性眼光和水平的人类共命慧.我们共同企盼中国哲学的研究发展对人类的精神生活能迈向理一分殊,共存共荣的圆融境界,且共同努力地为这一理想善尽一份职责和心意.

类似论文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从1949―1978年的近30年中,中国经济学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广泛深入研究,并运用其原理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改革开。
更新日期:2024-8-4 浏览量:17650 点赞量:5646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尽管作为新兴学科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已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完善而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其分。
更新日期:2024-7-18 浏览量:95002 点赞量:21181

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

摘 要 :中国哲学非常重视“诚”,在《中庸》中它居于核心地位,至宋明甚至被看作极顶字 &。
更新日期:2024-5-6 浏览量:13083 点赞量:4387

高校网络舆情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对2005~2011年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方兴未艾、短板尚存 近年来,。
更新日期:2024-2-13 浏览量:31776 点赞量:8000

工商恢复建制30年回顾与展望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建制30周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
更新日期:2024-6-19 浏览量:81989 点赞量: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