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进程成果的文化哲学底蕴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哲学底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文化哲学底蕴的内在根据.在文化哲学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文化张力的显性化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哲学的渗透与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深厚底蕴,它集中体现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点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价值目标.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文化哲学底蕴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20-06

一、引言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1].文化自觉在文化哲学看来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的本质确证和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多元文化相依相斥、相生相克、相吸相长的和谐共振状态.文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2].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作为文化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个体存在与类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历时性存在与现时性存在、本土化存在与全球化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存在.哲学作为研究人、自然界和社会最一般的学问,必然源于且止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文化,哲学就其本性而言是文化哲学.文化哲学既不是哲学在文化领域的运用,也不是哲学下属的一个子学科,而是一种相对以往理性哲学而言的新的哲学形态,是以文化本体论、文化认识论、文化历史论作为元哲学研究范式的新的哲学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从文化视域研究人、自然界和社会最一般规律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追问人类终极关怀的人学哲学.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教授认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最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为重要的哲学理解范式,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解释模式.”[3]哲学发展到文化哲学是哲学回归哲学本真的表现,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必然.就这个意义说来,至少是一切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都要且都会打上文化哲学的烙印,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文化哲学底蕴.正如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所说: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的形成,构成一切思想和观念之隐隐的地平线等成为当代各种哲学形态所蕴含的潜流和底蕴”[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是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发展过程,还是作为我们党不断发展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必然越来越凸显文化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文化哲学底蕴也将越来越丰厚.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哲学底蕴,是学习贯彻我们党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思想,解读、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必然和应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具有文化哲学底蕴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否具有文化哲学底蕴.这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理论界虽然还未达到完全共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哲学底蕴.2009年在黑龙江大学举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暨全国第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它是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规格最高的一次专题论坛,哲学社科界1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与会者主要从3个层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内在关联: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刻的文化哲学内蕴;二是文化哲学范式研究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效途径;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5]此次论坛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文化哲学底蕴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专家的共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深厚文化哲学底蕴本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具有文化哲学底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伴随着文化哲学的渗透与追问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进路,常见路数是史论结合法,按历史逻辑,分阶段研究.笔者从文化哲学视域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中的文化哲学问题.在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中,理论进程实质是文化张力或矛盾运动的过程,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和问题都可归结为文化问题,都是文化张力的展开和表现.文化张力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得更集中、更普遍、更鲜明.正如上海财经大学倪稼民先生所言:“文化张力问题,是一个与全球化紧密相联并伴随全球化始终的问题.”[6]在文化哲学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当代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张力显性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的固有文化张力在不同领域、不同时空的展开和表现.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并保持其适度张力,是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科学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路径很多,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已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基础、实践基础、历史及时代背景等许多不同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笔者拟从文化哲学视角,运用矛盾论原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张力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何以必然伴随着文化哲学的渗透与追问.限于篇幅,只作略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域矛盾.马克思主义创立时面临的实际是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中国现代、当代的实际则是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资本主义实际与中国近现代的实际,毫无疑问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它们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们的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我们现在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思想理论和具体实践上创造条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域矛盾的统一.依文化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看来,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也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也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最大、最一般、最本质的实际,那就是人作为文化人本应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个体存在与类存在、主体化存在和对象化存在、历时性存在与现时性存在、本土化存在与全球化存在的统一.然而事实上却不统一,人的存在普遍呈现异化状态.人的异化状态并没有因为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自然消失,而且还广泛深刻地存在,有时有的地方还较严重.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资本主义实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作为一种人的已然存在状态,都还处在异化状态发展阶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两种实际的内在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张力在实际域能够统一的内在根据.

类似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学

摘 要:随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的发生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
更新日期:2024-9-24 浏览量:119262 点赞量:25818

出版发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验的“范本” 全国各级出版发行机构通过研究。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5319 点赞量:47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哲学基础

摘 要 :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
更新日期:2024-10-9 浏览量:19888 点赞量:5876

艾思奇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

〔摘 要 〕艾思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毕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延安时期,他积极参与和推动了马。
更新日期:2024-2-5 浏览量:11068 点赞量:4532

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蒙教育

【摘 要】青少年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赢得了他们就赢得了中国的未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老革命。
更新日期:2024-10-25 浏览量:132533 点赞量:2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