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正义》的解经体例其语言哲学思想

【摘 要】我国经学滥觞于先秦,而兴盛于两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合称为《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六经”的整理、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了对经书内容阐释研究的治经之学,形成“经学”.

【关 键 词 】解经体例;语言;哲学思想

在汉代儒生的推动与影响下,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诏令置五经博士.除《乐经》外,五经皆列于学官,经学正式成为汉代哲学,影响深远.至唐建国,孔颖达等人奉敕撰定《五经正义》,成为唐宋明经取士的定本.至此,经学进入“经学统一时代”(皮锡瑞语).之后,列为经书的典籍屡有增加,到宋明最终定型为《十三经》.经书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权威地位,历代学者对经文的注疏诠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涵丰富,姿态各异.经学里面包含了众多的考证阐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等属于语言学领域的内容和语言哲学的思想.在此,我们对汉唐经学中所反映出来的语言哲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唐代经学是在历经近三百年的政治分裂,而造成南北学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五经正义》是唐代经学的代表性著作,透过《五经正义》的解经体例、训诂成就可以发掘其中的语言哲学思想.

一、《五经正义》的解经体例及在解释学上的意义

《五经正义》采用的解经体例为义疏体,兼释经注,集诸家之说,有不同则断以己意.所谓义疏,就是疏通其义的意思.义疏体的来源,清人焦循认为来自郑玄,因为他创立了以笺体释毛传的先例.

义疏与笺体都是对经文的“再度诠释”.“再度诠释”的实质是语义实证,是对注释书中的字(词)的义训的再考据.这种再考据,既有解经的目的,包括对经文的义理的阐发,经文字句的补充说明等;也有解注的目的,阐发注文大意,考据注文文字,有时还要依经释注,甚至依经破注,但很少见.义疏体总的注释原则是“疏不破注”.《五经正义》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成为其重要的经学解释特色.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注与经一样成为义疏的释义对象,是义疏进行再度注释的前提,从而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义疏的功能.义疏的主要功能是疏通经注的意义,不是对经注进行批判的反思.既然疏不疑经,那么一般情况下也不能破注.而且权威的注与经之间往往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系,作为一个思想整体得到接受,如果义疏随意破注,会造成对经义本身的理解混乱.义疏对以往文化传统持整体继承的态度,其思想的独创性不强,但在很多方面,对经注还是有所补充发明.正如焦循用“言不尽意,郑氏笺之”来解释郑玄对《毛诗》“再度注释”的合理性,义疏对经注的“再度注释”也在一定程度弥补了经注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文义不备以及校勘失误的缺憾15’(第392页).而且经文、注文、经注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意见扦格和矛盾之处,对此《五经正义》都竭力弥缝,折中权衡,实际上也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对经注作出创造性的诠释.


二、《五经正义》的训诂成就

孔颖达等人撰的《五经正义》在训诂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就,其中较有思想史意义的是训诂学观念的初步形成.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雎》疏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等《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等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对训诂一词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首先,他用“注解”这一概念来概括传统的“诂训传”的本质特征,这是对训诂学学科认识的重要发展.

其次,在《毛传》中,诂、训、传是作为独立的单音词使用的.而孔颖达对“诂”、“训”、“传”三字的理解和使用上则有分用、合用两层.分用和《毛诗诂训传》略同,指的是三种解释故言的注释方式;合用,则是把诂训传作为一个抽象的、具有共同本质(即注解)的学科术语概括地提出来的.在这里,孔颖达将诂训作为一个复音词,一个学科术语使用,来概括包括《释亲》以下的解释学著作,认为“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再次,《毛诗正义》用“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概括训诂的对象,与之以前的语言学著作相比更加全面、准确,使训诂学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具备了语言哲学的意味.

此外,在《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首次提出了“语法”的术语;虚词理论在《五经正义》也得以完善(第190―194页);在《五经正义》中,通过语境分析释义的“观境为训”的训诂方法也得到大量运用(第122页),唐代经学的考据方法也因之完备起来.这些都是唐代经学家取得的重要训诂成果,它表明,唐代经师对古代汉语特别是书面语的机制的认识已经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自觉阶段,此时语文学(语言哲学的初步阶段,古典形式)研究有了重大的发展.

总之,唐代经学中的语言哲学问题,主要与训诂学的具体方法密切相连.这一时期经学在语言哲学方面表现为训诂学学科观念的形成.然而,“疏不破注”的语言解释学原则,从哲学创造方面来说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经典解释学观念,它“宁道周、孔错,讳言服、郑非”,暗含了一种复古主义的语言哲学思想倾向.

类似论文

姚际恒《诗经通》的解经原则

摘 要:《诗经通论》以“涵泳篇章”和“以人情解诗”的方法寻绎文义,以大胆的疑古态。
更新日期:2024-10-8 浏览量:19116 点赞量:5506

《七角楼》中霍桑的“光”之哲学

摘 要:霍桑在《七角楼》中继续展现他的“人性本恶”的悲观主义思想,但不同的是,霍桑为了使这篇小说有一个完。
更新日期:2024-2-6 浏览量:9763 点赞量:3823

孙?与《孟子正义》关系之刍议

【摘 要 】阮刻十三经之《孟子注疏》包括了东汉赵岐所做的《孟子章句》及北宋孙所做的《孟。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7881 点赞量:5324

《道德经》中老子为第一人的哲学思想

【摘 要】《道德经》作为道家的经典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整本著作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
更新日期:2024-6-11 浏览量:82543 点赞量:18859

由《理想国》看柏拉图的基本教育思想

【摘 要 】教育是当政者应该注意的大事,通过教育,当政者可以把人民培养成为事理通达的人 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成为一个国家。
更新日期:2024-4-1 浏览量:12364 点赞量: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