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之哲学方式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哲学方式课是有效教育的十大主流课型之一,在有效教育的教学方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孟照彬教授称之为培养思想家的“秘密武器”.该课型倡导的是不依附任何学科,不解决学科问题,不下结论,只注重思维的开发和训练的理念.它以相应的教学素材为载体,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个人、小组、团队)的优势进行梯度思维扩张,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多重性、逆向性、独创性思维.哲学方式课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创设问题、筛选问题、群体答辩、目标演化四个环节.该课型既可以上成单独的思维训练课,也可以将其中的一些环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下面,本人就哲学方式课的基本流程及操作要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环节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素材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或观察素材,展开联想.老师指定两位听写能力好的学生到黑板前,将同学们想到说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为了赢得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教师需要事先告诉全体学生,按座位顺序“开火车”,一人说一个,不再一一点名,而且要求后面的同学不得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负责记录的两位学生,一人记录单数同学的发言,一人记录双数同学的发言,待所有学生发言完毕,两位学生再快速交换一下意见,把词意重复的内容划掉.这一轮火车“开”下来,起码能收集到四五十个向度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孟教授把这叫做“大脑风暴”.第二步,就是让学生从黑板上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向度来提1—2个问题写到小卡上,然后就近挂到教室两边的绳子上.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因担心课堂时间不足而宁愿省去第一步,让学生读完素材马上奔第二步:每人根据素材提1—2个问题写到小卡上.我个人认为,这第一步的操作是不能省的.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思路并不足够畅通,经常需要由同伴提供的素材帮忙“开路”.而事实上,前面学生的发言一定会对后面的发言有所帮助的,如果能配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效果会更好.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手机”为素材展开联想,结果前面十几个学生都只是想到了“什么牌子”“哪里产”“多少钱”“有没有照相功能”“能上网吗”这一类的“问题”,然后有一个学生说到了“温暖”.我抓住机会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他说:天气转冷了,妈妈打叫我记得加衣服,这让我感到温暖.我说:手机能让你想到温暖,很好!正是这么一个师生间的简单交互,让接下来发言的学生想到了“关爱”“母爱”“友谊”“沟通”等等许多词汇.可见,第一步的操作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思考,做最大限度的思维扩张.如果不经历第一步就直奔第二步,学生自己想到的内容总是有限的;思路打不开,课堂上呈现的向度就不够丰富,问题探究的深度也就难以实现.

二、筛选问题环节

这个环节也叫筛选环节,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每一位学生在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小卡上挂出来以后,再拿上纸和笔就近浏览4个不同的问题,并选定一个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选定的问题可以是别人提的,也可以是自己提的.第二步,学生全部回到4人小组内交流,在小组内再选定一个问题写到中卡上,挂到教室的两边.第三步,8人小组的组长浏览中卡后,再筛选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并把选定的中卡取下来挂到黑板前的绳子上.第四步,8人小组组长决定群体探究的问题,一般以票数多的为准.经过这四步筛选,得出的问题基本就是全班学生想探讨也是有话可说的问题了.这个环节的完整性对下一步的群体探究至关重要.

三、群体答辩环节

这一环节也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群体探究的问题,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步,就是群体答辩了.群体答辩可以是自由发表见解的沙龙式,直接由学生发言;也可以是正反方辩论式,此时需要让学生先选好辩友再进行辩论.群体答辩可以锻炼学生快速敏捷的思维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高速高效的学习能力等.经常接受这样的思辩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听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接受批判时的承受力、自信心、世界观、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都会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群体答辩环节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要驾驭好这一环节,必须知识结构全面,并具有足够的教育机智,能够迅速收集、处理信息,以便对思辩活动作出快速、精准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进发.这种要求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是当探究的问题确定以后,群体答辩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哲学方式课上到“群体答辩”这一环节,就要进行正反方辩论了.其实,上不上成正反方辩论式,完全取决于学生筛选出来的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的两方面意见非此即彼,就可采用辩论式,比如“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中学生成长”“中学生用手机利大还是弊大”“内在美重要还是外表美重要”等等.如果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矛盾关系,就不能搞成辩论式;倘若一味要把这样的问题上成辩论式,双方辩来辩去极易辩出错误的结论.曾经听一位老师上公开课,群体答辩确定的问题是“你喜欢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本来这个问题中的“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人们可以既喜欢古典音乐又喜欢现代音乐,这位老师却错误地引导学生分成了正反两方搞起了辩论.结果,学生辩着辩着就辩成了“古典音乐好、现代音乐不好”“古典音乐不好、现代音乐好”这样的片面结论.倘若当初老师能果断地采用沙龙式答辩,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你知道哪些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在学生充分发言之后再提问:“那么,你都喜欢哪些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的曲目?”“你为什么喜欢它们?”通过这样的师生交互,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了解和理解,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达到思维扩张的教学目标.

二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还应体现在,善于捕捉学生思辩中有价值的发言,并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调控,使思辩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位老师执教一节比赛课,学生辩论的题目是“男女生交往好不好”.学生辩了7、8分钟,双方仅在“好”“不好”上面打转,又没能说出好在哪、不好在哪.正当老师不知所措时,有个女生说:“我认为正常的交往就好.”老师却依然一脸茫然,并没有认真留意这个女生的发言.如果老师能机智地抓住这个女生的发言来追问:“那么同学,你认为什么样的交往算是正常的呢?大家都来想一想,谈一谈,好吗?”这样一来,课堂的生成必然大不相同,思辩一定会热烈地进行下去.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教育机智,最后只能让思辩草草收场了.课后,这位老师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农村学生基础差,无话可说,哲学方式课不适宜在农村学校进行.是学生不行,还是我们的老师不行,我想,我们做老师的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毋庸置疑,课后深刻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四、目标演化环节

这个环节可视为群体答辩的延伸.一方面,当教师发现学生在答辩活动中出现冷场或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下去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扩充或变换.例如,当学生对“如果将来发生世界性的战争,地球会不会毁灭”辩不下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问题转移到“如何解决我们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上,再进行辩论.另一方面,当思辩水到渠成后,教师有必要在这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强化,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留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的时间,使学生在这一环节里获得个人能力的螺旋式的发展和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思维特色和鲜明个性.如果有需要渗透学科知识的,也可以在这一环节进入到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了.

作为培养思想家的“秘密武器”,哲学方式课不仅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还需要我们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教育情怀,更需要我们对该课型有深刻的理解并对该课型的各个教学环节能够灵活掌控,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养,是我们上好哲学方式课、成长自我和成就学生的必然选择.

(责编 白聪敏)

类似论文

英文歌曲赏析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 要:本文分析了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以SayYou,SayMe为例,探讨了歌曲赏析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1735 点赞量:6261

财务会计同课异构教学实践和反思

【摘 要】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专业教师不断的探索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希望达成让学生ഫ。
更新日期:2024-10-22 浏览量:132335 点赞量:28747

有关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体会和反思

【摘 要】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教育机构对高中的课本进行新课标的改革 本文就针对生物新课标改革后对教学的方式进行。
更新日期:2024-3-12 浏览量:45567 点赞量:11274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 要:结合本世纪经济时代背景观察,涉及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不管在专业技能或是后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要保留一定介入实力,至此。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3900 点赞量: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