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的个人自由与共同体建设

【摘 要 】马克思将个人自由的真谛与现实领域分为经济、政治、私域三个层面.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看来,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真正的共同体的建立,而真正的共同体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货币的虚幻性或抽象性是格格不入的,需要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体系下拥有个人选择及个性自由的个体之间的相互联合.

【关 键 词 】马克思 政治哲学 个人自由 共同体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的个人自由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个人自由在纯理论层面是抽象概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个人自由与自我意识二者密不可分,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人类之外的对象世界来够证明意识的存在,从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根据意识进行自由选择,即自由选择的前提是自我意识.因此,自由与意识密不可分,那些无知的不以意识的选择追求理性活动的人不具备真正的自由.对于拥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来说,个人自由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经济、政治和私域.

马克思指出,经济自由是指人在以依赖物质为基础的阶段仍具有个人独立性,并在市场经济领域享有自由.①在市场经济中,人拥有经济自由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自由有利于人们在市场规律引导下依法最大限度地寻求物质利益.这一过程刺激人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满足自身对物质的需求,使人们从听天由命、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彻底解脱,在主动竞争中不断寻求冒险开辟新生活,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但以经济自由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模式滋生了人的拜金主义,使人的意识超出自身范围转移到自我的对立物上,导致人的意识被物质金钱所支配,使人类社会陷入对财富的贪婪追求中无法自拔.因此,马克思倡导共产主义经济模式,即人类联合进行社会生产,将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归属生产者共同所有,从而合理调配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这样就避免了人类意识被物质所控制,也将人的生产消耗降至最低,实现最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平物质分配交换方式.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人类必须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实现自由.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人类自由的前提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关键在于尊重生命自由.即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也拥有不被外部力量剥夺生命的权利.同时,人也拥有自由思想和探索自由的权利.由于人的思想和生命都需要吸收外界能量才得以持续,因此人都有权利寻求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文化自由.这些权利是人类拥有的基本人权,不可被侵犯和剥夺.因此,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赋予国民经济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等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政治自由度.马克思认为,政治自由对于个人而言主要在于处理好个人权利与国家法律、社会责任三者间的辩证关系.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以其个人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人们只有在拥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去行动,才能对其自身行为完全负责.如果人丧失自由意志和个人基本权利,必然不产生行为责任.因此,完全拥有个人权利是人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必要前提.以否定个人权利为前提的社会责任是外部社会的强加物,丧失了自由、个性和权利的人只能被称为僵死的木偶.②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向本真和社会复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自由.

马克思提出,人的政治、经济自由都属于公共范畴的自由,都是在人与其他社会事物发生联系时产生的自由,是使人自觉遵循公共社会规则,保障自身和他人权益的自由.事实上,人除了公共自由外还有私域自由,这种自由仅存在于个人领域,与自身之外的事物毫无关联,不受好坏对错等一切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法制的约束.私域自由的出发点是人自身,而非外界事物.对于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言,面对的最直接问题是自我存在,如果连自我存在这一最基本的条件都无法满足,就绝对不存在其他领域的自由.抛弃自我存在的个体不过是行尸走肉,人类社会也就荡然无存.因此,私域自由完全由个人的不同经历和心境产生,除自身之外的任何人和物都无法真实体验,私域自由是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内在要求.然而,这种自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个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变化.③对私域自由的追求贯穿人的一生,只要个体生命存在,人就能无限突破自身局限性,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共同体

对于共同体的概念,马克思赋予其政治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即将国家视为一种虚幻共同体.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这种视距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国家与市民社会由于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对立而相互剥离.马克思在他的《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剥离让人无论在理想中还是在现实中都以双重身份生活着.一个是天国中的人,一个是尘世中的人.在天国的生活就是市民视自己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员,将国家视为依托其普遍生活的本质.在尘世的生活就是市民视自己为社会中孤立的一员,虽然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与其他人发生或这或那的联系,然而每个人的眼中只将他人视为一种工具,甚至将自己也视为工具.因此,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特殊性与普遍性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中是对立和相互剥离的.

另一方面,市民社会本身也存在分裂的本性,所以它需要一个形式上的共同体来调节市民社会中众多利益间的矛盾冲突,而这个形式上的,或者可被称为“虚幻的”共同体即是国家.每一个人在市民社会中都有追逐自身利益的本能,而每一个人都会反对其他人为实现自己利益所做的努力,进而造成了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尽管不同个人之间也存在一致共享的共同利益,但这种利益绝不会超越个人利益之上而存在.正是由于这种利益矛盾关系,普遍的、虚幻的利益才能以国家形式来干涉或约束现实.

尽管利益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存在关联,但它们在马克思变革了存在论之后分别具有了不同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国家原本要作为一种普遍存在成为现实个人实现的基础,但现实却是,国家与个人特殊利益对立而成为异己关系.由此下去,对于个人而言,国家的普遍性必然不是纯粹的,而只能是虚幻的.国家纯粹的普遍性在马克思眼中是个人的社会性,即以社会生活形式实现的个人.他指出,国家的作用只有以个人为途径才能发挥,但这种个人不是肉体意义上的个人,而是国家意义上的个人,即具有国家特质的个人.马克思视国家为个人内在特质的一部分,弥补了因国家与个人相互剥离造成的缺陷.他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应避免将社会抽象化,从而与现实个体对立,毕竟个体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存在物.④所以,社会的生命力即便不是个人生命力的集合,但也一定是个人现实生活的确证与表现.换句话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谈的本质内容就是站在政治哲学的高度,肯定个人的普遍性. 既然个人的普遍性是肯定的,那么国家的普遍性就是马克思所认为“虚幻”的.在他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将国家发行货币的职能与国家本身相联系,将国家形容为“抽象共同体”.货币是实现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媒介,因为它是所有个人的共同产物,也是所有个人赖以生存的实体.马克思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货币的共同体职责的.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货币是人们依赖的一种共同体,它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体现.另一方面,货币是抽象的,对于个人而言它只是偶然的外在物,与个人是相互剥离的.只不过它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实体,所以它不像国家一样虚幻,也不具有国家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产物,是人的实践创造.人类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具有相对固定使用价值,当它们被拿出来进行交换时,必然先要忽略使用价值的差异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它们共同拥有的某种东西作为,而社会劳动时间即是最可取的一种.⑤货币是社会劳动时间的感性表现,正是由于货币的出现,使使用价值各不相同的商品只有量的差异,而不存在质的差异.商品以社会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的同质性与量的差异性,让它们可以相互交换.而衡量社会劳动时间的货币就正好成为了交换的,将不同商品背后的社会个体联系起来而形成抽象的共同体.

由上文可知,无论是虚幻的共同体还是抽象的共同体,它都天然具有狭隘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古希腊、古罗马、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就是要将产品赋予商品色彩,人是从属于商品生产的,这种从属地位越强化,共同体就越是没落.因为产品商品化,实现的是多个不同共同体的交换,而不是共同体内部各个成员的交换.无论是国家还是货币,共同体形式的多样化呈现恰恰反而是在共同体衰落的情况下出现的.在马克思看来,已有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有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基础.所谓自然形成的基础就是家庭与部落.马克思针对诸如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土地所有制指出,家庭与扩大了的家庭形式——部落是自然的共同体,他们的所有制形式是自然形成的,以共同的习惯、语言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个人与部落是完全统一的.这种同一性使个人的高尚品性易于外化,但也对个人意识的发挥、发展限制颇多.虽然是真正的共同体,但它并非理想社会.而虚幻的共同体的缺陷在于,个人生活要通过实现,结果反而具有了超越个人的优越性.离开这个依赖,个人就不能成为现实中的人.因此,共同体变成了个人不可违背的“神”,这也是它的天然狭隘性.⑥马克思认为,要克服共同体的天然狭隘性,就要摈弃,使人通过实践成为直接的社会人,但这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其历史终结点在于社会实现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自由个人联合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下的全面自由

马克思认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不可能满足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个人只能通过艰辛的努力为自己创造社会生活条件,而不能以现有条件去享受社会生活的自由.束缚个人自由的货币犹如幽灵一般地存在于个人之间,以的形式左右着个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不能预料或依靠对社会异己关系的控制,因为个人自由受到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的物的关系限制.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不断催生着偶然的变化,它将生产有序组织起来,排除了一切个体的独立人格,生产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取代其他人.如此,每一个生产者对与自己相关的一切社会关系就失去了控制权.他们都在用偶然得到的生产资料为实现交换进行生产.但他们谁都不可能知道,他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如何.

马克思于是用“偶然的个人”来指称上述偶然状态下的个人.⑦他们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偶然性生活中茫然而无助.尽管他们摆脱了氏族团体、血缘纽带等人身束缚,也拥有了进行选择的自由,但他们的人身要完全屈服于在物化社会关系之中,也彻底丧失了任何个人自由.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或者是卖者、或者是买者.资本与货币在这种差异所创造的空间内肆意控制所有人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失去了生活世界中的所有感性内容.即便是拥有资本、甚至是货币发行权的人,他们也只不过是资本人格化的表现,脸上无时无刻不戴着虚假面具.马克思指出,个人以及个人自由的偶然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者作为私有制体系下控制资源与财富并获利的人,对其他大多数人的生死是可以全然不顾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偶然的个人源于一种普遍幻象,即资本主义国家与个人之间貌似是相互独立的.资产者将国家塑造成一个虚假的政治共同体,再以这个共同体的名义掌握资本,一方面让个人获得脱离地域限制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将个人于共同体下一起活动所创造的物转化为压抑个体的力量.这种自由状况要改变,只能让人摆脱物的奴役,并成为驾驭物的新力量,这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所认定的后资本主义时代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个人自由以个人联合的方式获得.个人联合显示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而个人的主体性是独立的、不具有阶级性的.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共同体不再是虚幻共同体,而是成为个人情感依靠、个人未来幸福和个人自由发展的保证,这也是它作为共同体的价值体现.在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由个人联合而成的共同体所拥有并有计划使用,避免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将阶级对立彻底消灭,让所有人都有享受社会劳动成果的自由与权利,从而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消除资本主义体系下个体与虚假共同体的对立.

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共同体的“真实”与“虚幻”之间之所以有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否以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共同体身份存在的价值祈求.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针对这一问题的结论是:会有这样一个联合体来替代资产阶级的旧社会,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展是其他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这种联合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其中个人生产生活的偶然性由个人的联合来控制与支配,如果要有偶然性,那也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共同体中的偶然性只会是个人自由个性化实现的表象,而个人是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选择这种偶然性的.届时,社会生产由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整个社会需要由物质生产即可满足,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社会分工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转变成拥有个性自由的个人.

总之,在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野中,未来人类社会在消除资产阶级通过各种方式强加于社会的意识形态蒙蔽之后,特别是在铲除作为横亘于个人之间的货币之后,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才能建立起来,才能让现实中的个人实现个性自由,而个人自由与共同体将在互利互惠中长期和谐地存在下去.⑨


(作者为西昌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注释】

①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②白志刚:《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3~45页.

③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73~175页.

④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⑤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23页.

⑥[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43页.

⑦[英]休漠:《人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27页.

⑧[英]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5页.

⑨贾英健:《公共视域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责编/王坤娜

类似论文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选举

抽象的政治哲学9月6日,美国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在美国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鼓励美国年轻一代在11月6日参加 “2008年,18到24岁的合。
更新日期:2024-9-24 浏览量:118427 点赞量:25375

哲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摘 要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线”的地位不容质疑,但广泛存在“短路”现象。
更新日期:2024-5-11 浏览量:69209 点赞量:15839

两种马克思政治哲学概念

何为政治哲学(笔谈) 张文喜 罗骞 臧峰宇 摘 要 :“何为政治哲学”与“何为哲学”一样是没有终极答案。
更新日期:2024-1-24 浏览量:20313 点赞量: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