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与实践的互释与交融:科学观之哲学再检视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深度蕴涵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的紧密契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释与交融中,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深化了执政能力意识,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难题.

关 键 词 :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哲学检视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58-02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思想.”[1]表明了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跃升到了新高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时代际遇下的创生——使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得以更进一步的创新与提升——达致该理论在其自身的更加自洽圆融与臻于完善,“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也就是历史辩证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或辩证法.”[2]科学发展观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互释和交融.

一、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言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逻辑的内在的统一.我们当下所论及的“和谐”,可以从古圣先哲所倡导的:“和,相应也,从口,禾声”① 、“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② 、“礼之用,和为贵” ③等言说中找寻一定的有益的思想渊源.在科学发展观的论域中,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在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发生“颜色革命”社会严重动荡的当下,我们着意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来化解矛盾,强调全社会各个阶层都要和谐相处,”[3]更具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原有的片面、单一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4]15

二、深化了执政能力的认识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4]5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党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按照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进一步秉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在党的执政行动中,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三、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表明中国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理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地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执政党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必须遵循的执政规律,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毕竟,人的“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与人自身.”[5]以“以人为本”为价值皈依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也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①、“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②、“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③等的智慧余晖.在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15“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优秀品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1中国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并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从时代变迁的实际出发,团结各种力量,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惟其如此,才能凝聚当代中国各阶层的智慧和力量,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4]9-10

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难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在曲折中进行,前进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7]因此,解决矛盾,发展中的难题,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和谐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科学发展观在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在“应该强调政治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8]的过程中,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就是针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难题.”[4]15当前,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发展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把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内容,是符合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科学发展观既是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路径和政策选择的解读.”[9]6当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也是当今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难题,科学发展观以“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4]15为当今世界摆脱发展困境,为人类社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思想激荡和文化交融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将在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放光芒.同时,气势雄浑、高歌猛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陈出新、薪火相传提供日益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在理论关照现实和现实推进理论出新的共生博弈中,达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生不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会终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11]在“创新”及其涵括的相关语意日益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中频频提及、耳熟能详的强势主流话语时,与之相伴生的“理论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种“创新”语意衍生品中的中流砥柱——因为“理论创新”是其他各种“创新”语义的前导.当然,理论创新,也是一个“苟日新,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理论与时俱进的过程,亦是理论自身获致契合、圆融、完善的过程,更是理论在自己的场域中达致外延扩展、层级提升、功能跃迁的过程.

类似论文

学习实践科学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摘 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平稳发展 关 键 词 : 学习 实践 科学发。
更新日期:2024-7-23 浏览量:95673 点赞量:21327

科学观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实践

摘 要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高校的行政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20319 点赞量:5880

坚持科学观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模式

[摘 要 ]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创建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
更新日期:2024-7-23 浏览量:96406 点赞量:21694

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 要】科技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
更新日期:2024-5-16 浏览量:70991 点赞量:16541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摘 要:本课题以指定领域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科学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
更新日期:2024-3-11 浏览量:46200 点赞量: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