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思想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构成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哲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46-02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根本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它是我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哲学之中.

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注重思维的逻辑推演,而是注重社会现实,考究人的处世态度、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中国哲学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主体、客体在对立中的相互统一,讲求通过人的内心体验和道德实践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把对天人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隶属于对于人际关系或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构成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不是科学哲学,也不是宗教哲学,而是人生哲学.因而中国人总是能够面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积极改造自己的人格,进而改造社会.中国哲学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价值诉求和评判标准.在这种积极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创造了优秀的东方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传统哲学价值观念的总结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原则和基础精神.

一、中国传统哲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

一个民族的哲学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习惯、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哲学建构起中国人的精神支撑和人格理想.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表现在每个普通人的行为方式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种价值观是在以中国哲学推崇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升华的.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和谐共生.

《易传系辞》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一个“生”字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有风格.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他们高扬乐观主义精神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事求是是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家把“求是”即探求知识同“实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在知行观上,要求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实事求是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比之西方哲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中国人的价值向往和精神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对于和谐的追求,中国哲学古已有之.

中国传统哲学就提出了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的观点.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这种和的思想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探讨天人关系的思想中也闪耀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的观点.诚意、正心、修身等观点侧重人的修养和精神的塑造,也就是要达到人自身的和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契合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人类思维现代取向的主流.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或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蓬勃生机,造成深远影响并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巨大作用.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在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因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是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但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容性.马克思提出人类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失,社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治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国家权力的社会公共权力即自行消亡,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亦不复存在.在儒家经典中的大同社会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共通之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马克思主义为这种大同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了进入大同社会的必然性,因而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

同时,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实际上就内在地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本性,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彰显其生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是中国走向复兴的内在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勾画了中国从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中国哲学注重现实,希望造就国富民强的社会.孔子在鲁国当政时期就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孟子提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主张.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国人民自古希望安居乐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努力缩小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使广大人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提高.

中国传统哲学蕴含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没有达到以民权为核心的主义的高度,但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表现出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旬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旬子直接说明了人民和政权的关系.我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仁爱的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儒家仁爱的哲学体系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主张,把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作为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热爱自己的国家,提出家、国、天下的层次.

爱国主义的精神并非停留在爱的基础上,而是要为国家作出贡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做到治国平天下才是个人人格的最终完善.很多读书人都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可谓“达者兼济天下”.在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鼓舞下,历代中国人为祖国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伺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趋加深的严峻形势,仁人志士战斗不止、百折不挠,最终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我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革命.经济、科持、文化等领域的创新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关键.中国哲学也不乏改革创新精神.中国有许多富有具大勇气的改革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造社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先秦时期伟大的改革家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总之,中国哲学崇尚变,“穷则变,变则通”.也正是因为变,才会有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种创新精神应用在科技文化领域,才会有科技文化的繁荣昌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德范畴.中国哲学要求一个人要有最基本的道德就是知荣辱明礼义.《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传统哲学的荣辱观的目的是要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和修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传统道德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崇尚科学的精神,遵纪守法的精神.这些都是时代变化的需要,是时代对公民提出的新的道德要求.“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结语

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才能凝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哲学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和哲学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必然能够为普通群众所接受,在这种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不再遥远.

注释:

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宋志明.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类似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 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更新日期:2024-12-27 浏览量:157246 点赞量:33725

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现代价值

[提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
更新日期:2024-6-4 浏览量:13750 点赞量:4428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社会思潮的涵义及其表现,分析了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提出了。
更新日期:2024-6-24 浏览量:84096 点赞量: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