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摘 要:以《聊斋志异》为切入点,探讨蒲松林的人生哲学,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参考价值,还具备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人生哲学 现实意义

1.绪言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简称为《聊斋》,民间又有人俗称之为《鬼狐传》.整部小说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聊斋志异》所涉及到的题材非常的广泛,它的内容也很丰富,艺术成就极高.该作品成功的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典型,很多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富有活力,其故事情节也非常的离奇和曲折,故事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洁,描写却非常的细腻,可以说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通过对鬼狐的描写,以鬼喻人,也表现出了坐着高尚的、深刻的、透彻的人生哲学.

2.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从小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虽然是书香世家,但是功名却并不显赫,其父蒲盘弃学经商,逛读经史,学识非常渊博,年幼的蒲松龄也相应的耳濡目染,这也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在他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秀才,但从此以后却屡试不中,中年时期受好友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这段经历也对其以后创作《聊斋志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方的自然风光与风俗人情让他流连忘返,但是官场的腐败与人民的痛苦,他也深有体验.由于他一生热衷科举,但却不得志,直到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这种对现实不合理的反思也较为突出的呈现在了他的小说中.蒲松龄自幼就喜欢民间文学,喜欢广泛的搜集精怪鬼魅的故事,从而为自己吸收创作的营养,从而创作出在古典文学上拥有崇高地位的《聊斋志异》,以幻妖狐媚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也寄托着作者本人的理想.作者常常讲自己的经历融入小说,他的书中常常出现的“故大家子”、“故家子”,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聊斋志异》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价值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大多数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来谈论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但是他的绝大多数内容却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曲折的反应出了作者所生活年代的的社会矛盾以及人民渴望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当然也融进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认识.作者在《聊斋自志》中曾经说过:“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段话较为精准的体现了《聊斋志异》虽然写的是鬼怪,但反映的却是现实.当代著名的文学大家郭沫若也评价《聊斋志异》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句话的原本意思就是指该小说运用了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了志怪式的题材或者内容,这个观点从另一种角度上说明了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因此,鲁迅将聊斋志异列入了“拟晋唐小说”,第一次较为正确的指出了它的渊源所在.[1]

3.从《聊斋志异》来探求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蒲松龄拥有非常卓越的学识以及艺术才能,他凭借这些才能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色彩斑斓的《聊斋志异》.小说虽然描写的是妖魔鬼怪的故事,但是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我们后人欣赏《聊斋志异》,不能单单只是看出它反映的当时的现实意义,而应该看出它所具有的超越时代,超越现实,超越民族的艺术魅力.因此,从《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评论.事实上,我们也发现,《聊斋志异》中,作者大量的描写鬼怪,在其中也多多少少融入了自身的一些哲学观和人生观,以笔者来看,《聊斋志异》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慷慨、正直、纯朴、冷静、有勇有谋的品性和人格;其二则是以孝为核心的家庭道德;其三是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这些人生观和哲学观贯穿在作者笔下的每一个故事之中,包裹在狐怪故事的外皮之下,呈献给读者,也影响着读者.下面,笔者也以这三个层次为切入点,来仔细的探讨《聊斋志异》中所包含的蒲松龄人生哲学.

3.1 慷慨、正直、纯朴、冷静、有勇有谋的品性和人格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特别注重修身养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能在日常的历练之中不断的形成崇高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也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通过对聊斋志异的认真解读,我们也可以发现蒲松龄也正是以这样的观念来要求自己,并希望通过小说来影响读者:

纯朴.作者在自己的小说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淳朴的品格,不但会得到世人的尊重,而且连邪魔都侵犯不得.在《庙鬼》一文中,作者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便可用一句概括,那就是:对朴诚者,邪魔不侵.因此,有人在评价这篇小说的时候,说:“朴诚者偏多致其扰,偏不能禁其扰.而冥冥中乃有使之不敢扰者.几见朴诚者为恶人扰害到底?”作者在褒扬纯朴真诚的同时,对于一些轻佻的行为也给于了无情的斥责.在《瞳人语》一篇中,轻佻者的最后结局是“ 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疑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作者也评价说“ 轻薄者往往自侮,良可笑也.”

慷慨.在《宫梦弼》一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名为柳芳华的慷慨人士,蒲松龄在篇中评价这位热情好客之人:“然良朋葬骨,化石成金,不可谓非慷慨好客之报也.”当然,作者对于吝啬也是给予了非常辛辣的讽刺.在《种梨》篇中,道士惩治了一个吝啬的小人,蒲松龄对与这段的描写,非常的酣畅淋漓、生动形象,足以看出作者对于吝啬者的鄙视.

3.2 以孝、悌、爱为核心的家庭道德

孝.《水灾》一文中,作者非常明晰的表达了“孝可以感天动地”的思想.该篇描述了康熙二十一年,某个孝子由于孝心感动天地免遭一劫的故事,而在《孝子》中,作者继续高度推崇了周顺亭事母至孝,割股肉为母治病的感人之举.《陈锡九》则描写了陈锡九在万难之中,受尽了万般屈辱,与父母在冥中相见. 悌.作者认为兄弟之间的情感也是家庭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兄弟之间应该同心协力,这样才能是人间的正理.作者在《斫蟒》一文中就对胡氏兄弟之间的弟悌兄之情表现出由衷的赞颂,作者感叹:“ 噫!农人中,乃有弟弟如此者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除了《斫蟒》一文,《张诚》一文描写了年仅十岁的张诚和张讷兄弟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故事最后大团圆的结局,也同时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兄弟之情的深深向往之情.反之,对于一些违背兄友弟悌这一道德的行为,作者也毫不留情的辛辣的批评,在《二商》一文中,大商听从妇人之言,没有救弟弟于危难之中,没有念及兄弟手足之情,导致弟弟最终被盗贼所杀,但是二商没有听从妇人所言,在大商遇难时挺身而出,即使大商死后,也常常救济嫂侄,以贫始,以素封终,作者也通过这种描写,告诫人们应该珍重兄弟之间的深沉情感.[2]

夫妻之爱.众所周知的是,《聊斋志异》中,关于对爱情以及婚姻的描写是占据很大的比重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的深深向往,这种朴素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婴宁》、《胡四娘》、《陈锡九》、《青梅》等很多篇章中可以得出,作者所追求的是爱情婚姻的美满幸福,对于夫妻之间,作者也是提倡能够忠贞专一,反对喜新厌旧.《姚安》一文中,姚安喜新厌旧,将其妻堕入井,最终姚安贫无立锥,忿恚而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观.

3.3 以善待人的处世哲学

仁爱.以仁爱待人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致力褒扬的.《王六郎》一篇中王六郎作为一个溺鬼,原本可以以溺死者代替自己,再转为生人,但是他看到将要溺死的人是一位妇人,而且还怀抱婴儿,很自然的动了恻隐之心,宁愿自己继续做鬼,也不愿意残害母子二人.作者崇尚仁义,对于残忍嗜杀者,作者则深恶痛绝,在《九山王》一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居于曹州的李姓人士,心地非常残忍,以以奇惨手段诛灭狐族,有一只老狐幸免于难,在很多年后,老狐化作了南山翁,来到李生身边,为其推命,说他是真主,煽动蛊惑他聚众闹事,并自立为“九山王”,最终李生兵败,遭到了灭族之灾,这也表明了作者蒲松龄对于残忍之人的深恶痛绝.

爱民、廉洁.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官场非常黑暗、腐败,对于这种状况作者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由于作者心中有着深沉的“民本”思想,因此,他的笔下,为官者多廉政、爱民.譬如《一员官》就非常直接的赞赏了吴同知为官刚正且清廉爱民的形象.在《冤狱》一文中作者则表露出了对于为官者的期望,他认为,为官者掌握了生杀大权,必须明察秋毫,体恤民情,不应该滥受词讼,这也是围观者最为基本的品行.[3]


《聊斋志异》中还表现出了作者乐善好施、公平公正、知恩图报、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侠义之心的处世哲学,分别在《蛇人》、《侠女》、《红玉》、《丐仙》、《向杲》、《农妇》、《崔猛》、《聂政》、《褚生》等篇目中有着较为直接的体现.

类似论文

《聊斋志异》叙事性结尾的艺术

摘 要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艺术,受到历来赏评家的赞叹,结尾作为小说结构艺术的。
更新日期:2024-10-28 浏览量:132723 点赞量:28728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

摘 要:《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体现为它在这一领域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2468 点赞量:30497

《聊斋志异》儿童文学方向述评

摘 要:《聊斋志异》自它问世三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
更新日期:2024-10-14 浏览量:131070 点赞量:28411

蒲松龄的文化心态

摘 要 :蒲松龄一生潦倒,但依然对清代的政治、科举、社会等方面寄寓了深切的关怀 虽然他青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
更新日期:2024-5-19 浏览量:67756 点赞量:14825

蒲松龄的养生之道

有人说:“有大成就者,必有坚定信念;但有坚定信念者,未必获得高寿 ”似乎两难相悖:成就与高寿不可兼。
更新日期:2024-2-18 浏览量:30825 点赞量: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