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摘 要  主体间性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强调主体间平等、理解、对话、交流的和谐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剖析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实现途径和遵循原则,重点分析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生活、注重语言交流的艺术性、发挥好价值引导作用.

关 键 词  主体间性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近年来已成为哲学、教育学、文学、德育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逐渐得到重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用“交往式”取代“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储备人才,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到鼓动和做出过激行为.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更应努力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主体间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主体间性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共主体性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主体之间是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所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间性研究的现有成果,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涵义,既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体间性转向、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内在需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在该交往中,辅导员和学生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与他人共在并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体.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以往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不足,学生也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不再是被驯服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平等对话,要通过相互理解、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获得价值认同,而不是通过“填鸭式”的灌输和道德品质简单的堆积讲述来实现.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和遵循原则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新的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交往是主体间性理论重点强调的部分,精神交往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客体—主体”为基本模式,以教育资料是共同的客体,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理解、互动,实现教育目的,达到两者思想品德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地位平等原则,即要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地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观念,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2)贴近生活原则,即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要脱离生活空洞说教.(3)双向互动原则,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交流,既要认真倾听也要充分倾诉,在思想的碰撞中达成共识.(4)实践巩固原则,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理论结合实践,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3 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下转第76页)(上接第72页)教育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全面负责,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班级和年级中营造奋发图强的氛围,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如今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每天都接触到很多的信息,这些也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新形势下,辅导员要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辅导员要放弃高高在上的说教,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拥有平等交流权利和机会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着重了解学生真正想要的,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辅导员与学生才有共同话题,才能避免简单的让人反感的说教.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一定的深度,达到真正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思想苗头,帮助他们认清一些事实,防范极端群体事件的发生.

其次,面向学生生活.现实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生活在其中都有酸甜苦辣的感受,都有是非对错好恶真假等观点,对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见解,这些都是对话和情感交流的思想基础.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要面向学生生活,走进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体育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关心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把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帮助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也容易建立良好亲切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注重语言交流的艺术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它的交往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心灵的对话,是主体间通过对话与交往达成意义共识、德性共进的活动过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所以辅导员应更加注重语言交流的艺术性,用自己诚挚的感情去感化学生,以免学生产生反感和防范的心理.对于比较敏感或者自卑的学生,要注意不要碰触其禁忌点;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注意不要冒犯其宗教信仰;对于学生不愿谈及的问题,要通过旁敲侧击来多方面了解.

第四,发挥好价值引导作用.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但两者在“质”上是有区别的: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辅导员相对来说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发挥好价值引导作用,要用自己切身的知识经验和感悟,教会学生如何成人和成才,如何做人和做事,如何区分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和错误的消极的价值观念.

类似论文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8036 点赞量:5397

文化趋众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

摘 要文化趋众改变了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闲暇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面对这一变化,思想。
更新日期:2024-4-20 浏览量:59561 点赞量:14330

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文章摘 要 】 改革开放33年来,高校思想进入了的新时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21276 点赞量:6430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性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3988 点赞量:18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