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三种核心能力: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在五所高校中新设立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关注未来岗位所需的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国际传播能力、新媒体传播能力和宏观逻辑分析能力.本文将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长期建设有一定的帮助.【关 键 词】国际传播体系;国际传播能力;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新闻教育;核心能力【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自2009年开始,我国在五所知名高校开设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要培养“新一代的驻外记者”.从项目设立的背景、培养目标以及已得到的国家层面上的重视程度看,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具有相当的高端性和特殊性,因此项目建设需具有高度创新的和感想敢试的培养思路.目前,各校的具体培养方案都仍在不断探索中,因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目前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总体看来,目前围绕该项目的创新还不够,总体上有“特殊项目不特殊、高端项目不高端、硕士项目本科办、专业性教育‘学术化’”的倾向.具体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1.课程数量太多,硕士项目本科化.过度拘泥于全国统一的硕士培养制度,各校都为该项目开出了大量的课程,如人大共开了15-16门课,共34个学分;清华大学29门,共36个学分;北外20门,共34个学分;中国传媒大学22门,共35个学分;复旦大学12门,学分36分.而该项目总共只有两年时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年学制是个趋势),其中在校学习一年,实习一年.课程数量繁多,使得使学生忙于应付,对每门课都只能浮光掠影,一带而过,无法深入.该项目的培养目标并不要求教师通过独立开课让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历史、理论和方法都事无巨细地深入了解,而是要结合项目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传授各领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一门课程如果能做到深入,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以质取胜,以少胜多的效果.2.专业课程分得过细,浪费教学资源.这也是造成以上课程数量过多的原因之一.如各校关于“英语新闻写作报道”就分为《初级英语新闻采写》、《高级英语新闻采写》、《初级英语财经新闻采写》、《高级英语财经新闻写作》、《英语特稿写作》、《调查性新闻》等.而实际上一门高强度、高密度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完全可以囊括以上所有内容.将授课内容过于细分必然造成内容重复,教师浮于教、学生浮于学,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时间.3.纯语言类课程太多,降低了项目层次.如人大分别开出《第一外语》、《高级英语》;中国传媒大学开出《外语语言基础》、复旦大学开出《硕士生综合英语》和《硕士生高级英语》等.这些课程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将本应注重专业教学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降级为英语语言提高类项目.4.公共必修课设置缺乏新意.各校都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作为“公共必修课”开出,而实际上,这些课程在硕士生入学考试中都已经考过.我认为,如果在内容层次上无法与入学考试的内容相区分或提升,这些课程在硕士阶段可以免除,或并入其他课程,如《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课程中.由于存在以上问题,目前各校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给人感觉层次低、目标模糊、教者一头雾水,学者满脸困惑,教师与学生都感觉劳而无当、劳而无功,导致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二、培养三种核心能力: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我认为,目前五大高校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没能充分体现未来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课程设计模块都是基于传统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尽管有些课程从名称看似乎体现了一些针对性,但授课内容有些“绕圈子”,与项目“短、平、快”的实战性和应用性要求不符.因此,我认为该项目的课程设计思路首先应从“驻外记者”(或者说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一线的和高端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何种“核心能力”出发,然后针对这些能力开发出或整合出专门课程.我认为,该项目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三种核心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外语报道)、新媒体传播能力(技术)和由各科综合知识支撑的宏观逻辑分析能力.其中,前两种能力属于基础能力,处于微观的“术”,而第三种能力则为关键,属于中观乃至宏观的“道”.下面,我对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必要性分别做一分析论证,然后提出相应的课程设计,供各方参考.1.国际传播能力――外语报道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应该已经具备很高外语能力(目前以英语为主).而以英语为媒介传授的、高强度和高频率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和极为广泛的英语阅读可以进一步提升该能力.目前,对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存在着两种“极端”认识.其一,认为“语言不过是一门工具,其他知识更加重要”,因此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录取的语言要求放得过低,如大学英语“六级”.(还有学校在招生语言要求中,竟将六级与GRE并列,而后者对考生的语言和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远高于前者,这体现有关方面的外行和对高水平入学者的“不尊重”).我认为,要真正做好国际新闻传播,对语言能力如何严格要求都不为过.其二,过于强调入学者的语言能力,而没有看到纯语言专业背景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单一、视野过于狭窄和微观”的不足.我认为,以上两种极端观点都有失偏颇,但尤其要克服第一种观点.这是因为,首先,由于项目专业教学语言多为英语,而且今后的工作语言也大多为英语,所以绝不能降低入学者的语言要求;其次,具备了相当英语基础的学生,能较快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知识,而对于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该能力的大幅提高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第三,鉴于人类知识之间的互通性,语言学习得很深很好的学生,已经具备从容获得其他知识的基础能力和时间.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够高,往往是因为其英语语言和文化阅历不够,这也会导致课程整体水平下降,使得随后的英语新闻采访与报道、编辑、评论等课程很难开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要招收的既不是单一的语言人才,也不是其他单一专业人才,而是已经具有相当高(如英语专业八级或GRE成绩优秀)的英语(或其他语种)的外语语言和文化素养,并凭借语言获得了开阔的视野,愿意进一步学习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投身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外语已经相当优秀,但不一定是语言专业出身.对这样的学生而言,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阶段,英语(或其他语种)不过是教学和学习媒介,而不是学习的对象,他们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相关科目.2.新媒体传播能力――技术该能力主要通过高强度和高实践性的《新媒体辅助新闻报道》课程来培养.在2009年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我曾指出,“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深入以及互联网对国际舆论的承载、构建、引领和渗透的日益主流化,互联网上的国际传播战中将出现一个新的战场,即利用社会性媒体实现对目标国年轻网民群体的渗透和争夺,而胜利一定属于精通新媒体本质特征、战略明确和行动迅速的一方.”鉴于这种趋势仍在不断明显和深化,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获得新闻线索和数据、采访新闻人物、制作和传播新闻的能力至关重要.《人民日报》社已经对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增加新媒体课程的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乃大势所趋.让学生了解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并传授相关工作技能,为成为全媒体记者打下基础.我认为,新媒体课程不仅仅包括跨平台的报道技能,还应包括对各种网络社会性媒体的应用.在美国,各大新闻学院都已经开设相应课程,向学生传授如何利用Twitter,Facebook、博客和Skype等获得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人物、研究新闻主题 、发布和推广新闻等.因此,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中也应该开设这类课程.3.综合知识支撑下的逻辑分析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属于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智能之一,是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研究生入学考试GRE,GMAT和LSAT,以及我国的MBA联考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培养优秀的逻辑分析能力应该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终极目标.该能力可以指微观层面的,也可以指宏观层面的.微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指如“迅速判别西方涉华言论和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逻辑谬误并予以反驳”这样的能力.比如说,某些西方媒体和记者一方面批评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另一方面又宣扬“中国对世界资源的威胁”.而实际上,中国通过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数千万的人口,而这自然降低了中国对全球资源的需求,独生子女政策本身就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反驳;又如,西方某些媒体一方面指责中国不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另一方面当中国依法对违法中国法律的英国毒贩判处死刑时,却又指责中国“没有人性”.显然,被西方媒体和记者津津乐道的看似很有说服力的论据彼此间都充满了矛盾,违反了逻辑上的同一律.而宏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我认为是指经由多方位、系统的和长时间的训练后而具有的高超的,能调动自身具备的一切知识、技能、阅历和经验集中应对和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我认为可以具体到以下几门课程:《跨文化传播》(如中国文化源于农耕社会,因而重视collectivi,西方文化源于游牧社会,因而重视individuali等)、《新闻传播学概论》(拟态环境理论、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等)、《国情与国际关系》(包括中国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和中欧关系等)、《中外新闻》(中美当代新闻实践中的相关案例)、《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如制度、资本主义、纳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传播实践等)、《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如通过各种科学手段获得可靠数据)等、《英语分析写作》(对以上各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涉及对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这里我冒不谦之虞举一例子予以说明.例子中,【】内的内容是该回答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宴会接待几位来自《洛杉矶时报》的普利策奖获得者.席间,一位获奖者向我们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新闻业在中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的这一问题引起了同桌所有其他外国记者的兴趣,他们都停箸看着我们.对这个问题,提问者显然早已有他认为“正确”的答案,但他“愿意给中方一个说明自己的机会”.我方如果回答不好,很容易被对方不断追问,最后陷入被动.在座的老师们都将问题推给了我.我思考后几秒钟后,回答说:“我认为,中国的新闻业主要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这是西方新闻界常用的话语,提问者是熟悉的.但是,至于何为“公众利益”,我通过以下具体实例来说明.2009年初,我在美国时,美国新闻界以及奥巴马总统每天都会对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作实时报道,如美国今天有多少人失业、有多少工厂和商铺关闭等等,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当然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但无疑也放大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强化了人们对事态严重性的认知【传播学涵化理论】,有些美国人甚至失去了生的希望,采取极端行为,如在夫妻双方均失业后,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丈夫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杀后【对美国新闻时事的了解】.这种事件当时已经开始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之下已有扩散的趋势【美国媒介的copycat效应】.而众所周知,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实际上就是“信心经济”【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新闻媒体不加区别地广泛报道,由于“自我达成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效应的存在,实际上可能并非那么严重的经济结果真的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学知识】.对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你们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是有着深刻体味的.金融危机使得报业危机进一步加剧,更多的新闻编辑记者被裁员【美国报业的现状】.但实际上,这些新闻从业人员以及所在媒体对金融危机“无事不报”的做法,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恶化,同时也加速了自己的失业.而在中国,配合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关于金融危机影响的报道,中国媒体有意识地减少了报道量【对中国媒体制度的了解】,从而提振了公众信心,遏制了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后来,在一片低迷的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却能基本向好,为引领世界走出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后总结道,“中国的新闻媒体报道事实和真相,但更关注长期的和更大范围的公众利益,因而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我回答完后,在座的同事、同行都点头表示同意,而那位提问的记者和其他美国记者们在这一富于逻辑、理性并富有现实意义的回答面前,都无话可说.而这种“有理有礼有节”的应对能力的背后实则是一种在“知己知彼”的丰富知识支撑下的逻辑分析能力.总结而言,以上所列的三种能力互相区别,但也相互渗透,其相应课程可列表如右: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鉴于外教对中国国情和立场普遍缺乏了解,以及本项目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是传授实质知识与技能,以上课程,除《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之外,都应该由富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中国教师用中英双语教授;课程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教材,辅以大量的英文阅读材料;授课方式以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突出课程内容传授的目的性和实战性.三、结语2010年3月,在《六家重点媒体对五所试点高效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中,新华社指出:“可以参照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社80年代跟社科院合办研究生教育的办法,那些当时看起来很前沿,甚至“出格”的思路和方法,为我国新闻战线培养了一大批实干家,多已成为各个媒体的中坚力量.这也说明当年的那一套教育培养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诚哉斯言.今天的中国,其国际地位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新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生态,中国更面临着建设和传播其软实力的艰巨任务,这意味着当今国际新闻与传播,我们既需要实干家,更需要手中有技能,胸中有韬略的复合型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我认为,成功需要创新、需要打破常规,而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无疑是关键的一步.


类似论文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自2009年开始,我国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4343 点赞量:21129

新闻与传播,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

通教职称〔2016〕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南通滨海园区社会管理局,市直各学校(单位): 根据国家,省,市职称工作。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20975 点赞量:6161

会计理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主管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学校等在积极探索和推动如何培养学生核心。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1257 点赞量:6124

新闻与传播,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

通教职称〔2016〕号各县(市,区)教育局,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南通滨海园区社会管理局,市直各学校(单位):根据国家,省,市职称工作部门及省教。
更新日期:2024-9-21 浏览量:119875 点赞量: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