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3年国内学术不端行为综述

[摘 要]综述近十年(2000―2009年)国内学者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观点,以期对国内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内容盘点和观点梳理.主要从概念界定、表现形式描述、危害及影响分析、原因分析、防范措施分析5方面归纳整理国内学者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内容,并结合已有研究提出对后继研究的建议.

[关 键 词]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不端行为 综述

[分类号]G301

1 引言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学术交流对科技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科研学者籍此获取同行的评价和认可,观点对撞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学科发展等.科学界普遍认为,没有学术交流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学术不端行为是不正当的学术行为,随着科学研究的异化出现于学术交流过程之中.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背离了学术交流的初衷,而且严重损害了学术交流的正常进行,长此以往将会危害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分析其产生机理,可以从源头上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净化学术交流过程,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一系列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在美国,引发了学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陆续开展.近10年来,国内不时出现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有为求得一纸学位的学子,有在学术领域奋斗多年的学者,更不乏在业界有一定地位和声誉的知名学者.随着案例的增多,这一现象引发了多方的重视和反思.

本文以“学术不端行为”和“科学不端行为”为检索词,以2000―2009年10年时间为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获得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本文以核心期刊论文为主进行观点综述.

2 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研究

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过程中又被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腐败”、“学术越轨行为”、“科学诚信缺失”等,本文统称为学术不端行为.

2.1援引国内外权威机构定义

欧美国家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时间较早,研究成果比较成熟.我国学者在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概念时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1989年美国公共卫生局颁布第一个正式定义.2000年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颁布的定义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在建议、进行或报告研究时发生的捏造、篡改、剽窃行为,或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公认规则的其他行为,不包括解释或判断数据时的诚实错误或诚实差异.该定义在美国得到了普遍认可,我国学者对其认可度也较高,另有部分研究者在研究中借鉴、比较了美国其他机构给出的定义.王阳等人通过历史考察和梳理,详尽挖掘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的内涵在10余年时间内变化的主要趋向.

近年来我国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件有所增多,有关机构针对此情况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其涵盖范围相对全面.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中指出: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划为学术不端行为.

2.2归纳定义及设置研究定义

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目的,或归纳整合以期得到相对全面完善的定义,或设置研究定义以限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

汪俊等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科研机构和个人在从事科技活动时,未能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未能恪守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准则、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各类行为;何跃等人认为,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存在的一种与科研和学术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相悖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常亚平等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与评价过程中,为骗取科学共同体和社会承认而出现的违反学术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的行为;郑小玲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指某些学者著书立说时的着意、变相抄袭、废话连篇以及为了谋求发表、出版和获奖而采取的各种手段;赵延东认为,“抄袭剽窃和伪造数据材料是比较核心的不端行为”,因而以其为研究定义开展后续研究.

3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复杂性,难以仅凭定义区分.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列举出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明晰其限定范畴.

3.1一般表现形式

中国科协、中科院等机构明确列出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警醒约束成员的科研行为;科技部制定相关办法约束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2004年中国科协归纳出七大学术不端行为: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②伪造篡改实验数据;③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④重复发表论文;⑤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⑥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⑦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2007年中国科协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进一步以条文形式明确其表现形式.

中科院在《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学术不端行为的6种主要表现:①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②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③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④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⑤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⑥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

科技部在2007年施行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学术不端行为的5种主要表现:①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②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③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④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⑤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等.

3.2具体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研究及其相关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包括伪造、篡改和剽窃等行为.

争取研究经费和研究资源时的学术不端行为:①伪造前期研究成果,虚夸工作基础;②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人研究思想或创新观点;③伪造申请者信息.

科学研究及成果形成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①捏造、篡改、变造数据,伪造样品,编造、拼凑事实等.②剽窃、抄袭他人或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联手等.③不合理引用,包括歪曲证据材料或故意断章取义;继承他人研究成果不做说明;引用他人观点不注出处;伪引、伪注,转引却不说明.④署名不当,包括故意遗漏某位作者姓名;特意将声望高却未参与研究或撰写工作的人列为作者;署名次序不依据贡献大小而按职称或地位高低等;相互署名,增加研究成果.

成果发表时的学术不端行为:①将尚不成熟的成果提前发布以获取优先权;②因私利延迟已成熟学术成果的发布时间;③故意将同一研究成果的素材分割为多篇论文发表;④鼓动新闻界不实炒作研究成果,获得不当评价和奖励;⑤篡改职务发明创造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

申请科技奖励时的学术不端行为:①虚构或夸大研究成果;②报奖材料中数据作假、夸大研究成果价值;③剽窃他人成果或学术侵权;④拼凑关联度不大或不关联的项目、成果报奖,已获奖励成果重复申请奖励、重复获奖;⑤候选人(获奖人)排名不公.

借助检索系统、会议等进行研究成果:①因会议论文摘 要被知名检索系统收录而提交,却无故缺席以致影响会议议程;②科研成果评定时虚报不存在的信息.

4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性,影响极其恶劣.

败坏学术风气.杨辉认为,学术不端行为腐蚀我国以道德品格培养为基础的民族文化,败坏学风、文风.

败坏科学研究形象.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直接有损科研主体,即科研学者的声誉,也损害了科学机构的声誉,同时危害学术界的形象和声誉;甚至波及期刊界,严重损害其形象和声誉;最终,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神圣形象.

阻碍学术进步.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导致研究浅尝辄止,阻碍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学术不端行为遏制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 30340;提高,滞缓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导致国家在科技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

腐蚀学术科研队伍.郑小玲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会由最初的个体行为逐步演变成群体行为,腐蚀科研队伍.课题申报、资金支持、学术声誉等如果仅凭等不端行为即可获得,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阻碍学术研究的后继发展和科研队伍建设.

违反学术规范,破坏学术研究规则.学术规范和学术研究规则是保证科学研究正常进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学术不端行为会破坏学术生态,引发科研资源分配以及学术地位评定时的不正当竞争.

误导同行研究.在科研项目中实施伪造、篡改、剽窃等不端行为编造科研成果,在重复实验时会浪费大量科研资源;这不仅误导同行,严重者会误导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


损害公共利益.我国科研事业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曾天山认为,学术等不端行为浪费财政资金,直接损害公共利益,与经济腐败相勾结者则直接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5 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5.1客观环境滋生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有其固有的深层原因,但不可否认,客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社会因素诱发学术不端行为:①社会环境浮躁、急功近利,这是公认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②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例如,“官本位”思想侵蚀学术殿堂;“形式主义”盛行导致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科研单位因小团体利益夸大科研成果,有违诚信;“人情”风气渗透至学术界,影响科学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权威性.③科学研究资源匮乏,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弄虚作假.

科学系统所处的体制环境及自身的非科学运行制度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机制根源,而机制的建立或改变,主要依靠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变革.一方面,科研体制存在弊端,“单位体制”诱发了多种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学术制度有许多不健全甚至扭曲的地方:①科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科学评议制度不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存在弊端,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学术批评制度不健全,学术批评异化有损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与学术研究活动的正常运行;科技奖励中审查和评议机制、论文审查和评议机制不健全.科研评价体系过分依赖简单的量化指标,诱发以追求数量为目的的学术不端行为.②科学奖励系统失范.奖励失当诱发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奖励制度补充的学术违规惩戒制度还未建立.③科研管理制度不科学.科技管理政策重效率轻公正,功利化倾向明显;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戕害学术创新;政治干预科学,当二者价值标准发生冲突时,导致科学失范.④与科研相关的制度规范不健全.科学道德规范体系不健全导致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缺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处置学术不端行为的专门机构;法律制度薄弱,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和有效制止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法律.

信息技术的发展助长行为的滋生.计算机和互联网构成的数字环境下,海量信息的高速下载、复制十分容易,翻译软件、编辑软件的使用为文字编辑提供了便利,高技术手段增加了甄别行为的难度.

5.2主观因素诱发不端行为

最初的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满足个人兴趣而从事的一种活动;如今,科学研究成为科研学者谋生的手段.这使得科研工作与科研学者的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诱发科研学者对与名利相关的业绩不正当追求.

利益驱动.韩丽峰等认为,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其他如声誉、地位、人际关系以及征服他人的心理快感等;常亚平等认为,利益关系是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是诱发科学活动中不端行为的根源.

个人功利心理.黄怡胜认为,急于积累学术资本或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及为了取得学位等功利心理,致使科研学者故意或被迫或潜意识地在利益驱使下实施学术不端行为.

科研素养较低.常亚平等认为,科研学者对相关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准则缺乏了解,缺少学术自律意识,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6 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措施

国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已成体系,运作相对比较成熟,黄军英详细分析了美、德、日三国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方法.我国学者认为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处理经验.

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导向:营造并保护必要的学术批评环境,确立健全的学术批评制度.

严格科学研究的道德要求:加强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修养;增设学术道德管理常设机构.

完善各层次制度建设及相关政策,回归学术价值取向:①建立相关的制度和管理规范,如卢艳君Ⅲ’提出,规范学术出版制度要建立编辑责任追究制和作者责任追究制;②制定和完善严格且可操作的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①改进和完善学术评价指标、评价体系;②健全推荐评审机制,袁建湘提出,要推行面向背评审方式,建立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机制,完善评审专家回避制度等;③建立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学术资源.

设置仲裁机构,加强学术监督:①开设健全独立的仲裁处置机构(全国的及各单位的),及时公开学术诚信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揭发人同时支持合理辩护;②加强学术监督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将学术诚信纳入个人诚信体系,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①减少荣誉奖励的含金量;②推进科技奖励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誉档案,逐步建立与其他信誉体系的共享机制.

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①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建立必要的惩戒制度;②加强学术法制建设;③重视法律教育.

除上述措施外,杜瑛等人提出搭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网络平台共同抵制;赵延东提出建立完善的学术筛选和社会流动机制,保证科研队伍的质量;董建龙提出要建立信息公开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媒体的正面引导.

7 对后继研究的建议

国内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工作涉及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但仍有部分研究领域存在盲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工作需要随研究对象的变化而纵深发展.

建议加强学术不端行为归类、认定及惩处研究.现有研究鲜少将危害的严重性作为分类依据,而以此为依据的归类研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惩处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学术不端行为归类和认定之间、归类和惩处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基本缺失.

建议加强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学术交流过程的研究.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背离了学术交流的目的,甚至阻碍了学术交流的正常进行.目前的研究极少从学术交流的宏观视角看待学术不端行为,分析其对学术交流产生的负面影响.

建议加强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学术不端行为涉及的科研问题,难以单纯依靠制度规范杜绝,需要借助道德和法律规范进行约束.科研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时的作用与机理研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的道德和法律关系研究等还较少.

建议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国内外的科研环境、机制等存在诸多不同,需要对比研究二者在学术环境、科研机制、科研评价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扬弃国外经验服务于国内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

类似论文

硕士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综述

摘 要:本文基于CNKI的文献检索,对2002—2011年期间的有关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硕士。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19923 点赞量:5529

生学术不端行为综述

摘 要 :我国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1)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研究;2)研究生学。
更新日期:2024-12-19 浏览量:154135 点赞量:32484

基于教育质量观的生学术不端行为的

摘 要: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视角反思,单一学术化、过度追求量化和功利化是造成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į。
更新日期:2024-4-20 浏览量:58504 点赞量:13832

生学术不端行为综述

摘 要:我国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1)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研究;2)研究生学术不。
更新日期:2024-7-5 浏览量:13515 点赞量:3928

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德育

摘 要 :学术不端相伴学术行为而生 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被频繁披露,在一定范围内对大众心理和学术尊严产生了不。
更新日期:2024-9-26 浏览量:118566 点赞量:25392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路径探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化的倾向在学术界蔓延和发展,学术不端的现象屡见报端 通过对学。
更新日期:2024-2-19 浏览量:33334 点赞量:8585

加拿大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的大学里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加拿大。
更新日期:2024-4-22 浏览量:58326 点赞量:1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