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育反思中的“传播学”话语

【摘 要】从传播学引进中国之初到新闻教育三十年后的反思,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关系为名的争论一直持续着,但同一话题下,主题各异.当前的新闻教育反思以传播学为对立面,其中的传播学话语导致了对传播学的误读以及对新闻教育困境自身的误读.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学并不只是美国主流传播学,新闻教育的困境也并不是其他,而是新闻的理想、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教育反思中的传播学被符号化了.但是,新闻教育的反思也能够推动中国传播学的反思.

【关 键 词】新闻教育,新闻学,传播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

一、不同语境中的相同话题

“传播学”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义的新闻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话语.三十年来,传播学在中国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传统的“新闻学”平起平坐,甚至对新闻学有了“僭越”之嫌,于是,围绕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学科之争近三十年来一直不绝于耳.曾经作为“文学”附庸的“新闻学”成为“一级学科”时的名目已经不再是“新闻学”,而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从学科设置情况来看,由于传播学的存在,全国有数百所高校的原新闻系更名为“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与传播学院”.仅此已足以表明传播学对新闻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之大.

从传播学引进中国之初,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之争、地位之辨就已经开始.这一语境中的“新闻学”是指狭义的新闻学.而这一语境中的传播学则是中国学界彼时从西方拿来的传播学.

彼时的争论是站在建设传播学的立场来厘清学科边界.对于一门新兴学科来说,正本清源、明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等,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一书中就在题为《西方传播学的产生及其与新闻学的关系》的介绍性文章中开始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传播学与新闻学之间既有着血缘的关系,又有不同的地方.”[1]作为传播学引进中国的早期话题,这一讨论并未形成共识,而是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学与传播学是各自独立的学科.早在1988年,在国人编著的第一本国内传播学教材中,作者认为:“传播学既不是实践意义上的新闻学,也不是理论意义上的新闻学.”[2]“就像美学无法替代其他具体艺术部类的研究一样,传播学也不能代替新闻学的研究”.[3]在我国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学与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和传播学引入与探讨是可以并行不悖的.”[4]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存在着血缘关系,传播学是对新闻学的发展,是新闻学第三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报学、新闻学)[5].张国良教授在《传播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新闻学与传播学“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前者充其量只是后者的学科背景之一”,但由于大众传播学由新闻学演变而成,因此,又认为“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6].

在这些早期论争的焦点,即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之外,争论双方的共同之处在于,双方在探讨的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学科层面的传播学会否取代新闻学,但并没有进入到价值和内涵的层次,即传播学究竟对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内涵层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新闻学还是传播学在中国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却似乎成了新闻教育领域中绕不过去、至今也尚未跨越过去的话题.学界对新闻教育的反思,仍然倾向于“接着说”.近三十年来,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讨论可谓林林总总[7],当我们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教育时,也依然倾向于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说起.进入21世纪以来,以反思我国新闻教育的名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关系仍一再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

2001李希光教授题为《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的文章站在新闻教育的立场,提出我国的新闻教育“正在掉进传播学的理论陷阱中”,新闻学正在被传播学一统天下,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组合是“抽烟与肺病的重组”.[8]200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詹姆斯•,凯里的《新闻教育错在哪里》同样将美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委过于传播学的介入,就传播学对于新闻教育的意义提出质疑.[9]该文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客观上对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之争推波助澜,甚至使该话题的焦点演变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术权力之争.

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话题下,无论是提出问题的出发点还是问题讨论的深层目的、各种话语的言外之意,其实大相径庭.如果说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讨论中,曾经的焦点是传播学的引进将会对新闻学产生怎样的影响,那么,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之后,同一话语讨论的其实已经不是曾经的话题.在论争的出发点方面,曾经的论题出自对传播学定位的迷茫,晚近的论争则是站在新闻教育的立场,面对的是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困境,如果说早期的论争既有助学科“跑马圈地”之嫌,也是面对学科未来的展望,晚近的论争则是面对现实、回顾历史的反思,如果说早期的论争是为了证明“拿来”“西学”的名正言顺,那么,晚近的论争则是对“拿来”后效的一次评估,在论争的价值取向方面,早期的论争中对传播学的价值判断主要是正向的,但在晚近的论争语境中,传播学却成为伤害新闻学优良传统的罪魁.

如果认同这些实质上的差异,那么,当我们在狭义的新闻教育语境中论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时,就不应按照二十多年前的论争思路“接着说”,甚至对于曾经的言说方式也应作出重新审视.在反思中国新闻教育的成败得失时,首先需要追问的是站在中国新闻教育的立场,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究竟是什么造成困境的主因是什么是传播学的“入侵”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传播学具 377;怎样的面貌它又是如何“侵蚀”传统的新闻教育的

二、传播学话语与误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教育在取得了规模、数量的繁荣的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界的认识是多元的.

就新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李希光教授的观点是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离:“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是培养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塔里的传播理论家”[10]詹姆斯•,凯里认为,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是传播学对新闻教育的控制所导致的新闻学的、自由等基本原则的丧失:“新兴的传播学科至少看起来具有象征意义也充满希望地融入新闻教育中去,但是结果并不妙.科学统治和新闻自由很难结合到一起.”“传播来源于新闻并且控制了新闻,建造了新闻和社会控制艺术间的矛盾并生存其中.”[11]显然,中外学者对于新闻教育困境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前者担忧的是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忽视,后者担忧的是新闻的人文关怀的缺失.应该说,这些的确都是中外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如果能够深入到内涵的层面,或许对新闻教育的种种担忧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都值得警惕.

李希光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教育不仅正渐渐与现实脱节,更为糟糕的是,它正渐渐脱离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尽管公众仍然通过阅读记者的新闻报道了解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医学和教育的最新发展,但是新闻或传播学院远远没有使学生准备好理解世界的能力.在新闻或传播学院,学生被教授各种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技巧,而没有学会全面、真实、公正的报道、并保持其科学可信度.”[12]詹姆斯•,凯里相信,“新闻学的学术来源应该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生活和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13]无论是李希光教授对新闻教育脱离现实的挞伐,还是詹姆斯•,凯里对新闻教育理想的憧憬,都体现出某种深刻的片面性,其语言表层结构之下的深刻的所指均“与我心有戚戚焉”.

但他们的叙事话语却是值得深思的.两者均将矛头对准了传播学,至少是在字面上都使用了同样的叙述策略.值得反思的问题正在于,为什么种种讨论最后都指向了传播学造成中国新闻教育困境的主因是“传播学”吗在不同的语境中,“传播学”话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透过种种对传播学的诘难,不难发现,指说的对象并不一致.前者批判的是作为抽象理论的传播学,后者则将传播学视为伤害新闻自由的控制的科学.前者批判的是传播学作为抽象理论对新闻教育实践性的伤害,后者批判的是作为控制的科学对新闻学的等基本原则的伤害.作为靶子的传播学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只关注技巧而忽略价值内涵的、非人文的、服务于利益集团的、以操控为目标的理论.正是这样的一种传播学统治了新闻学并给新闻教育种下恶果.对于传播学是否统治了新闻学,黄旦教授指出,新闻学被传播学吃掉是一个伪命题.[14]再向上回溯,对传播学的种种诘难是真的命题吗

在学术论争中,为了彰显己方观点而树立一尊理论的稻草人作为对立面是常见的做法.在对新闻教育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传播学似乎正在成为这样一个象征化的理论稻草人.作为一个理论稻草人而存在的传播学的面目必然要么是模糊的,要么是变形的,甚至可能会是被抽空了内涵的空壳而已.试问,在反思新闻教育的特定语境下,种种有关传播学的话语讲述的是那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已成显学的“传播学”吗只要对中外学术思想史稍作研究便会对此作出否定的回答.一种既脱离社会现实又脱离新闻实践的抽象的理论、一门服务于利益集团、以控制为使命、与理想相背离的控制科学都不是“那一个”传播学.对传播学的武断显然未能体现学术的严谨.准确地说,“传播学”在反思新闻教育的语境中只是一个符号.作为新闻教育的批判话语而存在的“传播学”已经远离了传播学本身,而被异化为二元思维模式下的“新闻学”的对立面.

潘忠党教授认为詹姆斯•,凯里“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迫切需要讨论的.而在中国的场景下讨论这些问题,有必要了解他批评与反思美国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背后的思考脉络,否则难免取桔成枳”.[15]他认为,不能随意地给凯里扣上反对传播学的帽子,在凯里的视野中,存在着多个传播学.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凯里所特指的是“控制论及与其共享着某些概念的理论,如信息论”,凯里并没有采用在“在中文语境中所理解的‘传播学’”.他认为,通过对凯里思想脉络的解读可以发现,“如果我们从中得出凯里提倡新闻学,反对传播学的结论,恐怕至少似是而非.首先,凯里反对的是以控制论为代表、以社会控制为根本目的、以信号传递为基本观念、以实证主义自然科学为基本模式的传播学.他推崇的是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以人文价值取向为动因、以理解人及由人的活动所建构的社会关系并使之升华为目标的传播研究.也就是说,在凯里那里,有多个不同的传播学,他对不同的模式有偏好、有选择.”[16]由此看来,在凯里的观点中,此传播非彼传播.


但在中国的接受语境中,新闻教育反思中的传播学话语还是导致了误读,不仅对传播学造成了误读,也对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本身造成了误读.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新闻教育的反思反而止步于此,奇妙地转向了技术性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关系之争.这才是关于新闻教育的种种反思过程中真正值得反思的“真”问题.

“传播学”成为新闻学的对立面是对传播学的误读.历史地看,传播学最初是以拓展学术领域的姿态而不是以攻击或取而代之的姿态进入到现实的高等学院新闻教育领域的.拓展并不必然意味着取代.从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新闻学与传播学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彼此间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传播学本身是多元的、开放的、发展的,实际上,也许还没有一个边界清晰的传播学.即使勉强地称其为传播学,那么,也存在着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有理论传播学,也有应用传播学.公关、广告、组织传播等不能等同于传播学.芝加哥学派、哥伦比亚学派、伯明翰学派、政治经济学派,等等,都是传播学.这些传播理论有不同的渊源、目标、方向、路径.凯里所反对的美国主流传播学派是不能代表传播学的全部内涵的.按照潘忠党教授对凯里的解 读,凯里并没有误读传播学,而是我们误读了凯里.因为,凯里批评“传播学”是有特定的美式语境的.凯里的“传播学”并不是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学”.以中国视角看传播学,为什么看到的只是美国主流学派的“传播学”什么才是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学”的真实全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是指新闻学与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应用传播学的关系吗

实际上,对“传播学”的误读也必然导致对新闻学本身的误读.用被窄化和扭曲了的传播学去与新闻学的理想原则相对,新闻学能够获得的除了再次证明新闻学理想本来就拥有的崇高与伟大,还能有什么新的收获吗“新闻学科的内涵扩容,是保障与推动新闻学科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17]对传播学的误读,显然使得新闻学似乎变成了一个固定成型的、自我丰足的体系,即使对狭义的传统的新闻学来说,理论发展也是必由之路.

“传播学”成为新闻学的对立面,也造成了对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的的误读.詹姆斯•,凯里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提出的担忧之所以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响,无疑是由于美国新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中国新闻教育中也存在着.但是,国人更为关注的似乎是凯里话语中的新闻学与公共关系、广告等应用传播学科以及与媒体的关系,而不是新闻教育中轻视新闻理想、准则的现实困境.当我们热衷于争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关系的问题时,实际上选择性地忽略了问题提出者对新闻教育缺失内涵和价值教育的担忧,也就远离了新闻教育的真正困境.问题的提出方式也能反映出对问题核心的偏离.也许,在中国语境中,当务之急要问的不是新闻教育是要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施拉姆.埃德加•,斯诺或是施拉姆都是各自所属领域的一座高峰,在广义的新闻教育语境中,他们都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新闻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埃德加•,斯诺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指向了威尔伯•,施拉姆吗这样的看法显然是脱离中国新闻教育的实际的.将新闻教育的问题委过于传播学,其结果只是使得对新闻教育的反思停留在外延的领域,阻碍了对更深层次的内因的追寻.

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学”话语还可能会遮蔽新闻教育中的另一些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长期困扰新闻教育的“新闻无学”问题.传播学确曾提升新闻学的合法性,暂时缓解了学院派对“新闻无学”的指责.然而,中外新闻教育实践似乎已经从不同角度证明传播学,尤其是主流传播学并不是解决新闻学“无学”问题的灵丹妙药.那么,新闻学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新闻学未能从更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中汲取营养是传播学的错吗其内在原因是什么传播学不仅不与新闻学相互对立,也不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相对立.作为与新闻学有密切联系又区别于新闻学的另一门学科,传播学显然并不能解决新闻教育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三、需要反思的传播学

超越话语,作为一门已成显学的传播学自身也需要反思.反思和批判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站在传播学的立场,无论是误读还是切中肯綮的批评,遭遇批判对于传播学自身也许正是在反思中发展的机遇.

反思中国的新闻教育,传播学的确是影响了新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因素.目前站在新闻教育的立场对传播学提出的批评有些方面看似矛盾,例如有的将传播学看作是抽象的理论,有的又将传播学看作是执着于信息处理的技巧,不过,这些观点却都清晰地表明他们所指向的是最早引进中国的美国主流传播学.这一点,中国学者与詹姆斯•,凯里是相同的.这一点正是中国传播学发展中最值得反思之处.为什么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学”话语只意味着美国的主流传播学

传播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一直在拓展着研究的疆界,充实着自身的内涵.近几十年来,不同学派的观点在“传播学”的名下不断地碰撞和激荡着,使得传播学的学术园地日渐丰饶.以市场导向和行政导向为特征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与以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解放为终极关怀的欧洲批判学派共存于传播学的学术园地,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甚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传播学景观.然而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学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传播学的研究实践中,其形象仍然是单薄的,属于美国主流学派的.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主流传播学派被引进中国,其后并逐渐在中国成为传播学的主流.对于这一点,当然有历史的背景:美国主流传播学派“不但有很强的科学主义色彩,而且往往在分析传播现象与过程中忽视权力问题和淡化社会历史背景.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好符合‘’后的中国学者希望纠正学术研究过于政治化的趋势,迎合了他们希望建立学术独立性的要求.”[18]因此,尽管在1983年出版的《传播学》(简介)中就已经介绍了欧洲批判学派,但在其后传播学的引进实践中,久未得到响应.这种情况直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改变.作为发展的表征,“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经验――功能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普及,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19]由此可见,中国的传播学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并且,主流传播学的介绍和影响仍是主流.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这一特征在我们面对詹姆斯•,凯里时显出了其后果的严重性.当凯里批判以科学主义为信条、技术统计为手段、服务体制为导向的主流传播学时,我们骤然发现,中国学界二十多年来所学习的甚至亦步亦趋的不正是凯里所批判的东西吗尽管,我们早已知道,传播学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遗憾的是,将传播学仅仅视为一门控制科学的美国主流传播学却是中国语境中对传播学的主导性解读.因此,当我们指出凯里理论视野上的偏颇时,也只能低声嘀咕一句:“除了主流传播学,还有批判学派呢!”因为,在中国的传播学体系中,批判学派或者其他学派也都只不过是一个理论上的存在.本应对西方传播学采取的“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方针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贯彻.面对西学东渐,我们主动放弃了批判的立场,今天自然也就失去了批判的力量,人云亦云,结果就变成了邯郸学步.而批判精神的丧失使得我们面对凯里的当头棒喝时,也不愿直面问题的关键,进入到新闻教育的内涵领域,而是回避了问题的锋芒并将其化为一个无关痛痒的的学科关系问题.批判精神的缺失是新闻学和传播学共同的问题,因此,在新闻教育借“传播学”话语反思自身的同时,传播学自身也亟待反思.

注释:

[1]周致:《西方传播学的产生及其与新闻学的关系》,《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第131页.

[2]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3]芮必峰:《传播学•,新闻学•,新闻传播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88年第1期.

[4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5]沙莲香:《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6]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7]董天策:《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新闻记者》,2001年第期,第24页.

[9]詹姆斯•,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10]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新闻记者》,2001年第期,第24页.

[11]詹姆斯•,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第10页.

[12]李希光:《新闻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里》,《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5期,第31页.

[13]詹姆斯•,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第11页.

[14]李晓静、黄旦《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新浪传媒:http://cul.省略/s/2004202222/49648..

[15]潘忠党:《解读凯里•,跨文化嫁接•,新闻与传播之别》,《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转引自《紫金网》.

[16]同上.

[17]丁淦林:《新闻教育应该适应社会需要――回顾新闻教育从危机到繁荣的历程》,《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期,第67页.

[18]赵月枝、邓理峰:《中国的‘美国中心论’与中国新闻业和新闻学术的发展》,《新闻大学》2009年春季号,第41页.

[19]陈力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5期.

类似论文

传播学视角下的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摘 要: 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对思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研究的热点 基于传播学与思政教育的可通约性,我们。
更新日期:2024-10-11 浏览量:132553 点赞量:29262

自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路径探析

在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网民借助发帖与跟帖、上传视频与图片、参与群的讨论等各种手段,人人摇身变为“。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9894 点赞量:5784

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教育?

摘 要:《新闻教育改革论》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领域的开山之作 首先,书中认为新闻传播学是“文科中的。
更新日期:2024-12-14 浏览量:154486 点赞量:3282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

【摘 要】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闻教育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但是无论技术和其它媒介。
更新日期:2024-1-6 浏览量:7522 点赞量:3064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反思

摘 要: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音乐能渗入心灵,为寂寞者抚去心头的云翳,为有情者传递爱。
更新日期:2024-4-14 浏览量:55628 点赞量:12592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实践的重与轻

摘 要: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但是,在我国高校新闻学教育。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20893 点赞量:6025

汪道涵把新闻教育推向对外传播大舞台

2005年初冬,刚刚从主任任上退下来的赵启正来到上海瑞金医院看望90岁的汪道涵先生 在汪老的病榻之侧沿墙放着几个不及人高。
更新日期:2024-6-9 浏览量:15793 点赞量: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