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革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小学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当前师范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的新要求,必须对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Abstract:Asthenewcurriculumreformstepbystep,thequalityofprimaryschoolteachershebeenmademoredemanding.Thecollegeofeducationcourseorprimaryeducationsysteminthestructure,content,andtherearemanyproblems.Basedonanewcurriculumreformofthenewrequirementortrainingteacherstoprimaryeducationcurriculumadjustmentsystem.

关 键 词:课程改革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KeyWords:CurriculumreformPrimaryeducationCourseSystem

作者简介:

夏小林(1973―),男,汉族,湖北浠水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初等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全面提升初等教育的质量需要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如何将新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承担培养小学教师任务的师范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调整上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当前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体现教育观念,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自初等教育专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不乏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设置方案.分析当前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从国内对这三类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重的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0%,教育专业课占9%.【1】这说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类的课程比例太小.而教育类课程恰恰是体现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之一,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比例与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是不适应的.

1.2课程内容单一空泛

根据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情况,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公共基础课程门类单一,主要是“两课”、大学英语等课程,缺乏教师职业教育的内容,特别是缺乏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使学生不能具备新时代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其二,学科专业课程在注重纵深发展时,忽视了学科间横向联合,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学科专业性太强,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强,与新课程改革极不适应.其三,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空洞,缺乏对教师专业技能教育的内容,忽视训练教育科研方法的内容,不能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的课程只能使学生在学完之后,获得一个学分和几条抽象的、呆板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旦遇到问题时,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1.3教育实践环节时间短,且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它必然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和内容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教学设计的技能、课程开发的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等等.但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目前,初等教育专业一般都在三年级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由于时间过短,在实习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步曲”,即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习总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学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技能.


1.4综合活动课程没有被有计划地加以利用

综合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综合活动课程,强调小学阶段要以综合课程为主.但非常遗憾的是,当前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这种课程的位置,这就放弃了一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课程总目标有更深的认识,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新课改要求培养学习型教师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2.2新课改要求培养创新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这要求教师要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2.3新课改要求培养合作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要求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彼此分享经验.同时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师灵感的重要来源,亦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2.4新课改要求培养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意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2.5新课改要求培养研究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前提条件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新课改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是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反思型和研究型教师,也为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明确了调整方向.

3.1建立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提出的必修课定基础,选修课定方向的课程设置思路是非常可取的.既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多门课程教学、学有专长的应用型小学教师,那么,如何体现学有所长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提出的以上思路,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作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首先是设置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基础素质平台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如“两课”,英语,体育等)和教师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素质模块课程,主要设置了语文、数学、艺术、信息技术等模块方向,学生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向,自由地选择模块方向,最后加上综合实践模块课程.

3.2拓宽公共基础课,加强文理渗透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这方面设置了广泛的课程,主要领域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外语、外国文化等,而且所占的比例大约是30%左右.从我国公共基础课的比例看(约为20-25%),略低于其他国家,但主要是社会科学(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却极低.而这些课程恰是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尤其是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课程更是被政治课所代替.所以,在初等教育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开设包括社会、人文及自然科学的课程,特别强调的是增设教师职业课和艺术概论课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提高学生对教育及教育事业的认识和艺术素养.

3.3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类课程是指为学生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等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不懂得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不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教育实践证明,优秀教师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善于运用教育和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2】

所以,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地开设教育类课程,而且开设时间早,跨度长,比重大,门类众多.比如美国教育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0-30%,俄罗斯是33%,我国台湾地区是18-20%.而我们国家初等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则不足10%.【3】为此,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上要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同时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发展水平,体现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并要增设有关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及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3.4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强化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教育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因此,在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上可以试行“2.5+0.5”的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两年半,实习半年,以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同时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除了进行常规的教学、班级管理之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通过教育实习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反思,形成一定的自觉反思能力,这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3.5重视社会实践课程,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另外一门实践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对若干社会现象的观察,了解社会现实,通过参与式的实践,扩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实践性课程.【4】主要包括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两方面.社区服务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性活动来了解社会,在了解社会的同时也为社区的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在各项社区服务的活动中培养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它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方式.【5】社会调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弄清社会事实、发现社会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而采取的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社会实践课程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

类似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的

【摘 要】随着我国开展新的一轮课程改革,高中课程教学标准与教学方式都在不断的创新与变化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
更新日期:2024-11-14 浏览量:142709 点赞量:30604

新形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9099 点赞量:5954

新课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

摘 要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作为这门学科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面对这一课程改革,。
更新日期:2024-7-5 浏览量:15737 点赞量:5040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改革已成为必要 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普及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为适。
更新日期:2024-9-26 浏览量:120834 点赞量:26526

新课改革背景下聋校课堂有效教学

摘 要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聋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那么,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
更新日期:2024-4-12 浏览量:57050 点赞量:1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