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诗词国际学术会综述

2007年8月21―23日,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诗词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协办的第三届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向会议发来贺信.逢先知、陈昊苏、李捷、黄浩涛等领导,竹内实、顾达寿、杨义、陈晋、朱向前、何火任、吴正裕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亲属毛新宇等70余人出席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和诗作140余篇.入选大会的有54篇论文.在研讨会上,2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一、关于井冈山和革命根据地时期诗词的历史蕴涵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井冈山和革命根据地的诗词,是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再现,是井冈山斗争和开辟中同革命道路的史诗.这个时期创作的11首词作,真实地记述了从发动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进军赣南闽西、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形成革命根据地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前夕,长达八年的斗争史、创业史、探索史.在这些诗篇中,始终有一个大我,那就是中国领导下的英勇红军;始终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人民支持的正义事业必胜.

学者们认为,这一时期的诗词,从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前期取得的思想成果.同教条主义作斗争,成功地也是极其艰难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这11首词作,正是工农武装割据、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的礼赞.它还以“战地黄花分外香”,表达了正义的革命的战争观;以“同心干,不周等下红旗乱”,表达了人民战争、依靠群众的观点;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表达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等等.诗词特有的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意境,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有的学者指出,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不仅需要基于实践创新的理论创新,而且需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来表达.诗词正是开创了这样一个新局面,使得马克思主义原理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词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诗化载体.

二、关于这一时期诗词的艺术特征

在研讨会上,大家概括了这一时期诗词的艺术特征,主要有:“马背上哼成的诗”、“破围突围”和“开进开辟”、“诗词凸显了一种文化气象”.

关于“破围突围”和“开进开辟”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这一时期词作的历史主题和审美主题,以及延伸到后来的创作和政治实践中的精神气象.正如逄先知在开幕词中讲到的:从创作的缘起,描述的对象,到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词作“都生动地记录了从1927年的秋收起义到1934年长征前夕这7年中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真切地反映了中国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创造崭新历史的斗争风貌”;“如果再结合在此前后的诗词创作,更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和中国人艰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进程.”这个时期词作的史诗性聚焦在“寻路”和“护路”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寻路”还是“护路”,总是体现在受包围、遭“围剿”和不断地反包围、破“围剿”、突重围的过程当中,体现在不断地向新路开进和开辟,以创建和巩固根据地的过程当中.这一时期的词作,是这一实践过程的历史呈现、思想传达和美学描述,具体地说,破围突围和开进开辟,既是这一时期词作的历史主题,又是毛泽尔这一时期词作的美学主题:

陈晋认为,破围突围和开进开辟这一历史和美学主题,拓展了传统军旅诗词的创作空间,即把传统的体裁形式同现实的崭新内容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词作,既是他自己的创作生涯的一次重大飞跃和发展,也是中周诗词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关于诗词的文化气象,杨义认为,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但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的文化现象.如果说它们是诗词,乃是大写的诗词,是拥抱着现代中国史的大事件、大智慧的诗词,是现代历史的创作者对正在创造中的历史,进行巨人般的关照、领悟和审美把握的结果.所谓诗词的精神气象,“乃是一个巨人的心灵回响,回响在现代和未来的历史回音壁之上.由此可以走近他的诗词世界的本质.”

杨义认为,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由于这些数字出白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中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而不拘泥于数字的准确刻度,使数字无数,从而进入了宇宙和历史的诗意化自由空间.

陈晋、杨义的发言,受到与会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认为是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在研讨会上,有的学者还从军旅诗的角度,探讨了这11首诗词的艺术特色.有的学者则从战争诗与战争观的关系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诗词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并提出构建战争诗学的构想.

三、关于这一时期诗词的精神境界和时代价值

李捷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诗词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首先,就是《国歌》里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及由这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唤起的责任意识、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复兴不止,奋斗不息.诗词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时代的发展更加需要用这样的诗作激励人、熏陶人、教育人.这正是我们今天汇聚井冈山,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方式,来纪念建国80周年、秋收起义80周年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的高度统一.这种意境,就是常说的一句话: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正如有的学者将诗词反映出来的这种心态称之为“痛快与郁闷”的交织.更放大一些看,整个红军时期的艰苦斗争,何尝不是一部悲壮的斗争史.随处都有艰苦,随时都有牺牲,就是要有以小搏大的精神,就是要有为真理和理想献身的气概.痛快与郁闷,这本是“小我”的情感便升华成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的“大我”情怀,使“小我”融入了“大我”.因此,这一时期的诗词,既有悲壮之感,又有万丈豪情;既有对战争的讴歌,又有对自然的赞美;既有行军疾进中的紧迫,又有远眺抒怀的畅快.

对于诗词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精神价值,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井冈山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词作,凝聚了他和工农红军、人民群众在当时拥有和进发的革命情感、坚定意志和豪迈的理想情怀,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在致研讨会的信中说:“作为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的功勋彪炳千秋.他的思想、著作(包括他的诗词),是中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华.”“以天下为己任,从创立到创立和建设新中国,他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中国和中国人民.这种精神反映在他的诗词里,成为他诗词独具的神韵和风采.这是普通文人雅士难以企及的境界.读他的诗词,百读、千读而不厌,越是认真地读,就越觉得受教益、受激励、受熏陶.”“离去已经三十年了,愿他开创的伟大事业,他的光辉思想,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永不失传.”

类似论文

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会综述

2010年10月17至20日,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和宜昌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
更新日期:2024-9-4 浏览量:18761 点赞量:5860

第七届全国因明学术会综述

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4日至15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北京、上海。
更新日期:2024-10-16 浏览量:130254 点赞量:27954

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会综述

2011年9月24日至25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科举文。
更新日期:2024-6-18 浏览量:83167 点赞量:1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