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摘 要:从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指出了改进该门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路径.

关 键 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06-02

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292所,在校生人数约350万人,承担了20%以上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规定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规律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研究.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作者对多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并查阅了各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各校教务系统的网站,发现我国独立学院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且都是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的.也发现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不稳定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聘请母体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或是聘请相关的离退休教师进行教学,很少有独立学院专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稳定的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作者查阅了一百多所独立学院的网站,只有若干所独立学院建立了政治理论课程教研部门,这说明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教学改革难以推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办学模式不够完善,办学经验不够成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照搬母体高校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的接收.缺乏讨论教学、体验性教学,更是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气氛呆板,教学手段单一.

(三)课程内容选择缺少特色

目前独立学院都是按照国家统编教材和一些示范性课程教学方案(PPT)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分布、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特殊性.由于沿袭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方式,导致课程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较少,如视频影视内容少、道德两难情景设计少、法律案例设计过少,等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其他院校一样,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没有制度化,没有列入课程计划,有的院校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缺乏知识应用的环节等等.实际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法律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在知识与素质、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迫切需要加强.

(五)考试评价方式不科学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一般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际上,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形成科学结论的.书面考试只能考核到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法律认识,并不能很好地考核到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法律素质与行为能力.而知识与素质、能力并不一定能建立一致的关系.

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

独立学院要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定位,这种人才的具体规格是: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1].另外,独立学院具有与其他类型高校不同的学生特质,其优势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习十分刻苦,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学习,这是独立学院学生的主流和根本性特质所在,(2)大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3)部分学生基于家庭背景等原因使得信息接收渠道比较多,见识比较广,(4)很多学生知识面比较宽,(5)小部分学生特长比较突出.其不足之处表现在:(1)整体的知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2)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3)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4)极少数学生缺乏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内心世界比较空虚,对自己的认识、定位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比较迷茫,(5)少数学生缺乏刻苦精神,没有很强的进取意识[2].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定位和学生特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要利用灵活高效的民营办学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支高效精干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以适应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而且要经常性地通过教学比武、教学研讨等形式,引导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定位和特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破除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构建师生互动性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增加讨论课程环节,就一些“道”与“法”严重冲突的问题开展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二是要构建案例教学模式,重点引入典型案例教学,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带领学生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便于学生学习、效仿和运用.三是构建主题教学模式.主题教学可以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是针对某一敏感问题开展专门论述,或是针对某一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教育,或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层次剖析,等等.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回避现实矛盾,要紧紧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既能明理,又能动情,还能应用.(三)精选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涵盖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非常庞大,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成为改进教学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全面兼顾(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三观”、“三德”、法律基础),又要重点突出.如在职业道德知识模块的讲授中,要重点突出大学生求职心理、求职技能.在法律基础知识模块中,要突出劳动法律法规.作者在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就专门用两节课时间讲授《劳动合同法》,让学生掌握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本领.如何统筹全面性和重点性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细小的知识点推及到大道理、大主题、大方向.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要格外注意突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素质的完美结合.在这方面,必须要充分突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及区别.如在讲授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关系时,作者经常运用“大义灭亲̶ 1;(违反法律关系)和“见死不救”(违法道德关系)的案例来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区别,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实践教学

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一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时的分布方面设置实践课时.设置这种实践课时不是放任学生随意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参观监狱,组织模拟法庭,等等.教师在这些实践课时中要认真设计,精心组织,细致总结.二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课程中穿插情境性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因为该课程课时有限,不可能设计过多的专门实践课时.所以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需要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情境式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实际上也是在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教学形式.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内容庞大,而且教学效果难以通过常规的考试与测量手段掌握.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不仅是要科学评价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还要评价是否契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改革,必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改革评价的主体.即不仅要让教师评价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甚至引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参与评价,以考察这门课程是否真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二是改革评价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建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知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评价,形成基本性的结论,而且要通过日常教学、平常的接触中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变化情况.最后将两种评价方式的结论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三是改革课程考试内容.要改变传统的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转变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课程考试时,要结合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和学生特质,设计较多的应用性、操作性的考试内容.特别是多设计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触及到的道德法律知识内容,如考查学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时,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民事诉讼法中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问题.再如在考查学生道德知识应用能力时,可以设计一些道德冲突的案例,让学生根据道德情境和道德体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类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