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欧洲债主对希腊受够了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重组政府仅仅一个月后,爱琴海边的希腊又陷入了新的危机.欧洲债主们暗示,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供养这个濒临破产的国家了.

在欧洲,西班牙等新增“麻烦”此起彼伏,然而希腊的老问题还远未解决.最棘手的是,这个国家—直无法遵守欧盟援助计划规定的财政紧缩条款,而是不断请求“宽大处理”.为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不得不亲自访问雅典,这可是2009年以来的第一次.

以德国为首的债主们说,如果希腊不能严格遵守紧缩计划,他们再也不想给这个国家钱了.然而许多专家指出,对于希腊而言这个计划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希腊已然被逼上悬崖,它的欧洲伙伴似乎失去了耐性.上个月23日,欧盟委员会重申,直到今年9月才有可能给希腊下一笔援助资金.德国人的同情心也越来越少,要求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呼声日益增强.甚至有人提出,干脆让希腊用德拉克马(前希腊货币)支付一半的薪金和养老金吧.

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奥说,他们这样做是在“杀鸡做猴”——债主们有必要警告其他陷入危机的国家,求援的“下场”是什么.他揣测债主们的心理是这样的:“我们不能给钱给得太容易了,要惩罚希腊,如果让它太容易得到救助,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干.”

希腊的官员们抱着必死之心.一位部长说,“我们需要时间来劝服民众,但我们没这个时间.如果你想重组一家小公司,两年或许可能,但你能在两年内重组国家吗?”

也许能,也许不能,但是希腊不得不勒紧裤腰带.2009年至令他们减少了超过10万名公务员.没办法,债主们已经忍够了啊.

英国人最擅长的“运动”是发牢骚

上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获得19块金牌,在金牌榜上排名第四.但是等一下,在美国人看来,英国人最擅长的可不是体育运动,而是发牢骚.上月《纽约时报》撰文指出:办个奥运会,英国人的牢骚好像更多了.

当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公园进行准备活动的时候,伦敦人正在进行他们最热爱的运动:抱怨、消极、骂政府.

在伦敦街头随便问—个什么人“你对奥运会有什么看法?”回答你的多半会是一个苦笑加“完败”、“灾难”、“极权国家”等河语,连同长篇累牍的详尽说明:他们平常是怎么上班的,为什么奥运使他们不能这样上班了,以及他们为此有多么的不开心.

伦敦一位工地经理斯蒂夫·罗杰斯说,奥运带来的改变“如芒刺在背”.他说,奥运地铁计划“一片混乱”,交通管制“完全是个噩梦”.最差的是,奥运不但没有为当地建筑业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反倒给立陶宛人、罗马尼亚人和捷克人创造了一大票工作.

英国人在推特上抱怨:这就像是有人把一个party丢进你家,收取来宾大笔门票钱,而你只能在地下室里呆着.

英国的媒体也加入了这场“牢骚狂欢”.《每日邮报》连日报道奥运会有多少票卖不出去——谁会想看女人踢足球?再说自行车比赛的赛道估计都不能准时修好,上月该报一个典型的头条是“伦敦的交通又瘫痪了”.

英国民众疑惑,为什么在60多年的和平岁月之后他们又迎来了“战备状态”:商家被告知囤积货品,人们被劝着少出门、呆在自己的沙发上——就好像街上有荷实弹的军队一样.

即使夸张是英国人的传统,这种程度的抱怨也着实令人瞠目.《纽约时报》就被这些牢骚吓得不轻,他们问,难道“噩梦怎么还不结束”就是英国式的奥林匹克精神?

以色列黑导游:豪购的破产

康夫

以色列旅游的购物提成由导游和司机平分.和我搭档的司机是一位大叔,日子久了就有了默契,每当他向着神圣的方向祷告时,我就知道,下—站是购物点.

这次接待的,是一个中国政府学习团,级别很不低.学习结束,只剩下—天时间.我的犹太老板沉思片刻,把桌上那张“一日游”揉成一团,瞪着我说:“带他们去城.”

城!当我颤抖着向司机大叔比画清楚,他的眼神从怀疑变成了不可思议,又变成了热泪盈眶.“城”是位于特拉维夫北端,一个著名的交易中心.要知道,这里绝没有万元以下的买卖,即使只给我们1%的提成,那也是一笔横财.

第二天一早我见到司机大叔的时候,他两眼充满了红血丝,可能是昨晚祷告太多的缘故,我想.当我带领导们进大楼时,他握着我的手叮嘱:“中国朋友,就靠你了口”

查护照、问话、存包、脱外套、脱鞋、摘眼镜、解围巾、摸领带、搜身、x光等领导们没有放弃、也没有一个领导抱怨.最后,我们终于站到了一扇十分高科技的大门前,安保人员指着触摸板说:“请把您的双手放上去,我们需要采集十个手指的指纹.”

什么?指纹?领导们发出一阵嗡嗡不满声,下意识地把两只手插进了口袋.“我们只是买东西,为什么要指纹?”、“安检你们已经检过了,我们很安全.”领导们说.

我试图跟城经理商量,免去这道手续.我十分诚恳地晓之以利,动之以财.当经理意识到眼前一群人是多么难得的大客户时,他带着哭腔对我说:“在以色列,安全是最大的利润.你快带他们走吧,神啊!”


3小时折腾后,我们两手空空走出城.我一度不知如何面对司机大叔,大叔叹了口气:“昨天祈祷前,加上斋戒就好了.”

作者曾在以色列留学.

用力过猛的印度

袁不悔

两年前,我在英国某购物网站了最流行的吉他英雄游戏配件.由于生产商的问题,其中某个批次都存在硬件设计缺陷.我的订单就不幸在残次品之列.我用整整一个月青春等待和期盼的,是无法使用的垃圾.

愤怒!特别是我那娇嫩欲滴的德国女同学,满心欢喜上门试玩却失望回家时,她似水的哀愁目光,点爆了我的愤怒.这简直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德友好的践踏.当夜,我便将青春的忿忿,将字符化作,通过电邮这种高科技,射向电商公司.

接下来的事简直不堪回首.

首先,我的收到了不下两位数的道歉邮件.写信人来自不同部门.字里行间,态度诚恳,遣词造句水平和思维各具特色,着实有趣,不过有趣也就到此为止.

我循邮件指导,致电售后服务部门,联系调换事宜.在翻越密密麻麻的按键选项,穿过层层复杂的语音菜单,聆听足够长的奏鸣曲,过关斩将总算接通人工后,我瞬间被远在印度的浓厚口音杀了,个措手不及,丢盔弃甲——为了控制成本,大多企业都把外包给了工资水平更低的印度.

虽然对方态度诚恳,免费上门取货退款,但是鉴于外国快递员就是不打,不约时间,坚信相见只靠缘分.大半月过去,东西还是没有退掉.倒是对方的印度,每两天便打一个来询问退货情况.我与远在亚洲另一端的屡次痛苦地隔空过招,到最后却升腾起征服印度英语的成就感.这是怎样一种苦中作乐的心情?

后来总算在一个深秋的清晨,我意外地遭遇了我命中注定千般挫折方能遇的快递小哥.我抓住他的手,泪眼相看,犹如见到亲人.

退款很顺利,而退款的后续却不顺利,对方的仍是不离不弃,不断表示他们已经改进了服务流程和质检体系,希望挽留我.其实我本无去意,并且很欣赏他们危机公关的态度和诚意,但是,其实用力过猛,谦卑和善意过了界,两方也会因此而受伤.

以后,我没再光顾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不久后,他们破产了.

作者曾在英国留学.

类似论文

频道推荐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