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视角下城市居住空间重构

摘 要:本文从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城市变迁与居住空间变化的整体特征,并分析了社会转型中正在进行的居住空间的再生产与重构.文章认为,现在中国大城市居住格局可以分为5个层级,并对应相应的居住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社会分层状况.

关 键 词:空间;空间生产;居住空间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经历了一次“空间”导向的理论转型.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初期对“时间”的热情,纷纷被对“空间”的关注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也逐渐走入后现代都市的发展阶段.空间文化理论正是对这一“后现代”转向的回应.西方传统理论认为空间是物质概念,将空间视为物质的容器,静止的平台,关注的是“空间内的生产”,而空间文化理论开始关注空间自身,将其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动态建构过程,强调空间本身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生活的建构力量之一.在众多空间文化理论中,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个不断超越地理空间限制而实现空间“自我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通过占有生成新的空间和空间整合来不断延续资本主义的框架体制.他提出以“空间生产”作为城市研究的新起点.在列斐伏尔的影响下,新城市社会学将城市空间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循环与积累等社会过程结合起来,成功的解释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为认识现代城市社会变迁与城市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而有力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体现为城市空间的扩张和资本的积累与增值.城郊的村落与农田不断被纳入城市的新版图,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而传统老城区则被不断的改造与拆迁.在我国城市空间的变迁与生产中,居住空间的变化无疑是显著的,最近10年房地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居住状况.大城市的居住环境发生了一些普遍性的转变.本文以沈阳为例,试从新城市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沈阳城市和居住空间变迁的分析,来理解和揭示社会转型中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的逐渐生成与重构.

二、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城市变迁的几个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城市体系.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演变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由工业化为主向多种产业齐头并进

我国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渐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整体上已经完成初步工业化,正在向中高程度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过渡.沈阳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在进入90年代后陷入了较明显的发展低潮,大量工厂、企业倒闭破产.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出台,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显著好转.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趋势明显,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2.城市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唯一主导力量是政府,城市的各项政策安排与规划均由政府控制承担.改革开放唤起了社会与市场的巨大能量与活力,国家资本不再是城市投资的唯一主导力量.从80年代起,沈阳市先后吸纳了各种新兴力量以发展改造新老城区.随着浑南新区、铁西新区和沈北新区等各种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金融开发区等新区的陆续诞生,一个多元的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3.由生产功能向消费功能转变

在工业化初期,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消费.城市就本质来说更是一个生产单元.但随着工业化初步完成,我国经济由产品短缺迈向了物质极大丰富.刺激消费日益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建设理念之一.发展各类生产生活服务业成为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近年来沈阳工业生产区域陆续向城市边缘迁移,主城区逐渐被第三产业占据,在全市几个中心区域,大型商业综合体、步行街替代了原来的工厂与住宅.

4.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至2012年末,沈阳市常住人口达到822.8万人,流动人口显著增加.同时,全市投入大量城建资金,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正由十年前的二环向现在的四环推进,一个连接城乡、辐射周边、便捷快速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沈阳已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达到90%.在此基础上,以沈阳为中心、覆盖周边七个城市的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有极大进步,带动了大沈阳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也发生了转变,新型市民阶层逐步壮大,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也在提升,各种社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介入城市的发展.

三、居住空间的演变与重构

在这种情况下,沈阳市的居住空间开始发生重大变迁.原有居住格局被打破,一个新的结构正在重构中.主要特点为:

1.居住范围随城区面积扩大而扩张

作为辽宁省省会和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市城区面积在最近十年间有了长足扩展.10年前大部分市民都居住在一环周边,二环已是城市边缘地带,只有少量低密度商品房小区.10年后,二环内外楼盘遍布,人口稠密,且多为高层建筑.沈阳市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各建立了新区,开发商正随着城市规划者的雄心将商品房小区盖向三环、四环.

2.城市中心区居住空间被大幅压缩,人口向城郊迁移

城市日益呈现多中心分化,无论是传统中心区还是近年来形成的新中心区域,都逐渐由生产和居住空间被置换成商业空间.以铁西区为例,为了提高土地交换价值,当年在铁西区的西边建立新的工业开发区,实现老城区企业用地和工人村的整体搬迁.而原有地块被用于大规模的商业和房地产业开发,中心区域已被各种大型商业物业和中高档住宅区占领.生产和居住不断让位于消费.3.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隔离趋势加强


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产品细分,目前沈阳市居住空间主要分化为这样几个层次:

(1)上层社会居住的豪华社区.主要是别墅区、城市豪宅、花园洋房等高端社区.如二环内清昭陵附近的龙玺壹号楼盘、金廊景观路沿线的少量高端大户型豪宅,浑河景观带最前沿的河景住宅,以及清东陵与棋盘山风景区之间主干道旁的别墅洋房区.这类住宅数量不多,单套房价在300万至500之间,为城市顶层群体拥有.

(2)中产阶层居住的高尚社区.主要是品牌开发商的中高档社区或少部分实力较强的单位开发的单位型社区.其特点是地段优越,占据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临近城市中心,周边市政建设良好,配套设施齐全,园区建设优美,物业管理规范,人文环境较好.如皇姑区环昭陵区域的多个社区和浑河南岸沿河居住带.

(3)普通收入者居住的经济型社区.主要是各开发商建设的大量经济适用型社区,以及年头较远不能经常维修的老住宅区.其共同特点是,房屋建筑质量、园区环境与管理水平、配套设施服务一般,位置离主城区中心点或交通干道较远.这里的居要是城市新老居民中的中低收入者.

(4)低收入者居住的远郊社区.在城市远郊区,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以小户型、单身公寓为主的低端楼盘,与城郊拆迁农民的回迁房混在一起.比如沈北新区北部、浑南新区南部、铁西区西部的住宅,这里距主城区通常车程一个小时以上,周边配套设施不足,大部分居民均视此地为城市生活的起点或中转站,并为有朝一日搬进二环附近而努力奋斗.

(5)城中村.目前沈阳市主城区还有个别城中村残留,居住条件恶劣,环境糟糕,成为城市的 ;伤疤.留在这里的少部分是无力搬迁的最贫困群体,大部分是低收入外来打工者.这里因低廉的生活成本而成为城市最底层的容身之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化资本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城市的原有面貌,生产并重构了新的居住空间.在城市的高速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中,城市居民原有居住空间整体被不断压缩,剥夺,向城市和远郊迁移的事实却是不应忽视的.此外,资本主导形成了居住空间不断的分化、隔离,居住分化强化了不同阶层居民在社会资源拥有上的差异,而居住的隔离带来了社会交往的隔离,社会各阶层之间疏离趋势日增.因此,政府应从城市整体规划管理与住房政策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遏制因市场化改革造成的不平等的扩大趋势,真正提高城市化质量与人民生活水平,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融合.

类似论文

法社会学视角探究城市问题解决路径

摘 要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城市满意度和人们幸福感相应地增加,城市问题。
更新日期:2024-2-25 浏览量:34643 点赞量:8994

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学

【摘 要】以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为个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法调查,发现大部分南京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1599 点赞量:30060

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配套的优化

【摘 要】我国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普遍不足,针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规范相对陈旧,指导性不强 文章指出了当前。
更新日期:2024-2-6 浏览量:9949 点赞量:3907

城市广场空间设施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摘 要:广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影响到居民户外文化。
更新日期:2024-10-14 浏览量:131805 点赞量:28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