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本文对中学地理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两者的契合点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和指导生态文明行为等三个方面论述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关 键 词】班主中学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个新命题,也给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和指导生态文明行为.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并影响到社会中的其他公民,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目的.

1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

1.1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见解.叶谦吉将其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1.2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含义的界定,陈丽鸿,孙大勇在《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出发,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重在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针对全社会各领域、各群体开展的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

2我国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我国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锐减,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全世界十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六个在中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2.2当代中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堪忧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态道德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现状十分堪忧.表现如下:

2.2.1正确生态文明观的缺乏.在我国当代教育中,分数、升学率等是关注的焦点.学生普遍有繁重的课业,生态道德教育被忽略.此外,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是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忽视了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2.2.2生态道德情感的缺失.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态度.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有不断自我体验的机会,并将这些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并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但是在当代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停留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教育上,往往只是以生态道德知识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

2.2.3生态道德责任意志的薄弱.生态道德责任是指人们具有从整个自然体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自觉地担负起恢复、重建生态平衡和促进自然整体价值提高的责任.而要做到担负起这个责任,必须具有自觉、坚强的意志力.

2.2.4生态道德的行为的缺乏.生态道德行为是人们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基础,一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为驱动力,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反应行动的社会实践,它是衡量人们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重要标志.它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节约用水,杜绝用一次性筷子等都是生态道德行为的体现.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生态教育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具有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生态情感的功能,使人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国面临严峻生态问题,加上中学生令人担忧的生态道德现状,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

3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教学的契合点

现代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了生态道德教育所必需的背景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特别是对于环境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大了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找到许多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契合的地方.

3.1中学地理教材蕴涵的生态道德

3.1.1初中地理教材.我国现行的初中地理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的内容.如《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水旱灾害》等章节,揭露了人类的活动违背自然环境客观规律的后果.《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南方地区的治水与治土》等着重强调各自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围绕生态环境展开,与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合.

3.1.2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重点,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来构建生态环境知识.其主要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自然地理从大的宇宙观来介绍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客观性.人文地理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来讲述两者的具体联系.3.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地理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积极开展地理研究和实践活动,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

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出发,树立一种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现展观和价值观,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地理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内在要求.

4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4.1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生态文明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4.1.1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因素.中学地理教材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其主要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方面进行分解知识.自然地理阐述了人类所处自然环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它是培养学生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人文地理着重论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问题,突出了人类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因此人文地理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念;区域地理强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结合点.在保持原有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要适度拓宽,加深生态思想和生态观点的渗透,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4.1.2乡土地理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整合.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利用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寓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乡土地理真实情境中.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如家乡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现状及环境问题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地水文、地质的观测以及环境现状调查等,并就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提升环保意识.

4.1.3抓住生态时政热点,唤醒生态忧患意识.地理教学中抓住生态时政热点,适时地渗透进生态文明教育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醒其生态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如联系到北京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探寻解决方法.从而使其意识到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4.2在地理教学中树立生态道德观

树立生态道德观,就是使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特殊的环保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提升其环保意识.还可宣传植树造林的作用,有效地培养生态是非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义务感、生态参与感,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使生态道德深入人心.

4.3在地理教学中指导生态文明行为

在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自觉爱护生态系统的生态道德观后,应该把理论知识放到具体实践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并及时予以指导,形成师生共建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污水处理厂、开展废旧电池收集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生态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创建文明生态环境.如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投放等.同时批评指正学生平时不好的生活行为,如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不良道德行为,要从社会公德和生态的角度予以教育,使学生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生态行为习惯的价值.

总之,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就需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因子,联系学生身边的环境,结合乡土地理,注重时政热点中的环保问题,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的观念,在地理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生态文明道德观,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9:28.

[2]陈军,成金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经纬理论月刊,2012(10).

[3]潘岳.生态文明延续人类生存的新文明[N].中国新闻周刊,2006(9).

类似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5·12”汶川特大。
更新日期:2024-7-2 浏览量:14443 点赞量:4474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摘 要: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思想观念与价值信仰正在形成期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4878 点赞量:33043

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方法

摘 要:在中学的各个学科中,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
更新日期:2024-9-5 浏览量:18761 点赞量:5794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策略

(大名县大街中学河北大名056900)【摘 要】知识经济已经叩响新世纪的门环,创新成为通向富裕文明社会的金钥匙 &。
更新日期:2024-11-21 浏览量:144696 点赞量:31310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途径

摘 要: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 而环境问题无。
更新日期:2024-3-1 浏览量:10202 点赞量:3849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是创设富有生机课堂的必备因。
更新日期:2024-7-1 浏览量:14205 点赞量: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