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与尝试

摘 要:

本文以同行评议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所面临的种种冲击以及业内作出的各种探索与尝试,探索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模式.

关 键 词: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互联网模式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HenryOldenburg创办了《哲学会刊》(The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实现了其“由第三方出版的周期性的独立的出版物可以忠实地记录科学家的成果和发现”的初衷,并将同行评议(peerreview)第一次引入论文的审查中.同行评议实指“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机制”,它的建立开启了科学家对同行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的制度化进程,建立起科学家内部有组织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质量控制的有效制度.而今,互联网时代的更迭也为其带来了种种冲击,从静态的web1.0时代,到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的2.0时代,再到全新的人机互动的3.0时代,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是适应还是变革,值得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一、审稿专家遴选制度――完善同行评议团队构建

科技期刊的成长,离不开身后庞大的审稿专家队伍的支持.要对论文的新颖性、前沿性、科学性、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审稿专家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判断力,良好的资信和严谨的作风,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始终处在科学前沿.而能发现论文中的学术或技术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就需要对论文采用“小同行”审稿.

借助网络平台,科学地设计与有效地使用学科专业预置分类表就显得尤为重要.[1]科技期刊编辑部、资深科学编辑对本领域的专家较为熟悉,所以通常采取检索科技文献和引文数据库以及学术信息网站的方法,来发现审稿专家近期活跃的学科分支,从而进行审稿专家学科专业的初步设置.而实行“小同行”审稿需要将稿件送给专业在二级以上是同行的专家审阅,这就要求对审稿专家的专业细分到二级以上,当编辑无法完成对某位专家的专业细分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学科专业预置分类表,当审稿专家实名登录后,打开预置分类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保存,并定期对自己的和专业分类进行维护.审稿专家之所以愿意参与专家库的建设,主要是它能提高期刊送审稿件对口的准确性,既节省了审稿时间,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学术动态,并为学术交流作出贡献,得到业界对自己学术水平的肯定,何乐而不为呢.而当作者实名登录进行投稿时,也要求其根据专业分类表为自己的论文选择研究方向,实现可能的自动匹配审稿专家;如若超出分类表列举的范围,可以手工填写研究方向,并可推荐至少两位审稿专家,待编辑核实验证审稿专家的资质后,可将其添加到专家库中,并向其发出审稿邀请,从而扩充了审稿队伍的力量.这种借助审稿专家、作者个人的力量“协同建库”的方式,意味着已从较为传统的编辑自己建立专家库的静态的单向思维模式,向编辑、专家、作者之间交互、动态的思维模式进行转变.国内的《数学物理学报》即与玛格泰克合作,尝试应用美国《数学评论》的分类体系《数学主题分类表》(MRClassification)对专家的学科专业实行分类.而《中国科学》杂志社系列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均采用了多学科共享的审稿专家数据库,将审稿资源优化整合,发挥有限资源的无尽可能,同时为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审稿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发表前后开放评议――突破传统评议操作模式

最早的开放评议始于1996年的JOURNALOFINTERACTIVEMEDIAINEDUCATION,作者和评议专家彼此知晓,它的初衷是增加评议过程的透明度,增强评议结果的公正性,但评议专家可能会有所顾忌,所以并不为所有学者推崇和支持,一直以来争议颇多.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新模式――在线开放评议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新希望,其试图突破传统评议模式的禁锢,力求使审稿专家作出实质性的评价、使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以实现提高文章质量的美好愿景,可能会使同行评议真正对科学研究过程有所贡献.

(一)发表前开放评议.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过去的20年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习惯于在预印服务器arXiv.中保存他们的草稿,当博客(blog)开始流行于千禧年交接之际时,他们即很快以这种形式讨论交流研究内容.

而生物学家们最初却抱以保守的心态,担心自己的工作公开后,会遭遇到竞争者的挖角行为以及恶意评议者的中伤.但科学家们的研究,无非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更大进步,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研究尽快取得成果的坚实后盾.于是在1999年,《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BMJ)作出了谨慎尝试,作者虽然可以通过评审报告上审稿专家的签名知晓对方的身份,但不可以和审稿专家有任何的直接联系,编辑作为桥梁起到传递的作用.而在当时,BMJ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整个评议过程的在线呈现,不仅使作者、评议专家、读者可以同步获取评议动态,还要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者们参与到开放评议中来.此举一出,《自然》(Nature)的子刊《自然神经科学》(NatureNeuroscience)首先跳出来发表了批评的言论,焦点集中在开放评议是否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评议质量的作用.虽然NATURE、《澳大利亚医学杂志》(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eMJA)[2]、出版研究协会(PublishingResearchConsortium,PRC)等也先后作出了各种尝试,试图激发学者们对各种开放评议形式的兴趣,但均无疾而终,主要问题为作者即使能接受开放评议,得到的评议却也寥寥无几;审稿专家也会因为公开身份而失去对论文的审稿意愿,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在线评议的工具,编辑不知如何权衡评议争论.种种失落并未能阻挡住出版界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实践中来.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BioMedCentral,BMC)为一家开放存取出版机构,旗下的医学系列期刊在线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必须附有发表前记录(包括作者提交的原始版本、专家签名的评审报告和作者答复的反馈内容)的链接,即评议过程全程开放.BMC凭借其严谨的出版体系、良好的出版信誉,赢得了业界尤其是作者、评议专家们的信赖,开放评议也就变得从容起来.

爱斯唯尔出版集团在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尝试后,2010年迎来了开放同行评议系统PeerChoice的正式运营,评审专家可以根据自身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来选择待评审的稿件,充分赋予了评议专家们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促进他们的审稿意愿提升,另一方面似乎找到了实现“小同行”评议的有效途径.

而Faculty1000(F1000)是一个超过10000名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共同组成的群体,由他们通过分数6(推荐)、8(必读)或10(超棒)对论文进行选择、评估和定级.再经过公式复合,产生出该论文的F1000因子.这种系统模式或许可以帮助编辑权衡论文的科技创新与学术贡献水准,确定发表与否和发表先后.

(二)发表后开放评议.英国科学和技术成员会议的科学家卡麦隆奈仑曾说:“实际上,发表所有论文并且在事后进行过滤是更有意义的 .”当前体系以论文发表后被关注的程度、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其影响力,当然,这种被关注也许并不都是赞同,而被引用也可能是当做反例.

有些论文在发表后引发了广泛争议,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站好阵营、扬起大旗、擂起战鼓,当然,并不是哪个阵营的人数居多就占上风,拿出确凿的证据才是真谛.其实,创新的萌芽或许就隐藏其中,“早发表、慢评议”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值得推崇,这时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旦发现可能会对科学界产生触动的观点,应通过快速通道尽早发表出来,而评议的脚步却可以稍稍放缓,因为真理总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也有些论文在发表后便石沉大海,一直未能引起注意,与前面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可能与论文质量、价值有关,而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它们缺乏一个向公众展示的平台.目前还有一部分科技期刊停留在纸质时代,但大多数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显然,利用网络即时、交互的特点推动同行评议走向开放已是必然趋势.推特和微博就是不错的模式.那么,作者面对广泛的开放评议,是全面回应,还是选择性反馈,也值得探讨,因而选择计量学等也应运而生.

开放获取学术期刊Philica接收投稿后,立即在线发表,这一举措无疑将发表周期缩短到极致,最新的、创新的观点以最快速度面世,同时也给那些可能在传统期刊上不会被发表的论文以均等的机会,所以必然会吸引大量作者的投稿.而后的评议过程完全透明公开化,读者不仅可以发表自己对论文的观点,还可以看到其他读者对论文的评议,读者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作者针对大家对自己论文的评议,也可以在线进行反馈,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形成了讨论,由此发展为环环相扣的学术互动模式.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的开放获取期刊版本PLoSone也采用这种模式.而欧洲《大气化学与物理》将同行评议分为两段,接收投稿后首先进行快速同行评议,即对论文水平、质量进行初筛,通过这一环节审核的论文将在其刊物上发表,同行专家、读者、作者可以对其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讨论,期间作者可以根据建议意见不断完善原稿,以提升质量,经过这一轮审核的论文最终将发表在ACP上.ACP和ACPD拥有各自独立的ISSN号,将传统盲法审稿和在线开放审稿相结合,可以认为是一种取长补短的不错尝试.付印前的电子版发表(electronicpublishaheadofprint)目前也为很多期刊所采用.

三、期刊门户网站建设――媒质革新带来崭新曙光

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总数已达1050种,其中69.7%建立了门户网站,较2010年的64.0%(642/1003)增长了5.7个百分点,而通过“一刊单独上网”和“数刊联合上网”这两种方式自主申请独立域名、建设网站的期刊比例达到了82.8%,较2010年明显增长了7.7个百分点.科技期刊从传统的纸质出版时代,逐渐步入不断壮大的网络出版时代,媒质的革新如何更好地为同行评议服务,值得我们探讨.


门户网站搭载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可能是多数网站建设的初衷,科技期刊在经历这个转变时,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得到总会多于付出.经过在线系统整合,编辑可以更自如、更清晰、更规范地管理稿件往来,而实现审稿流程可视化既方便审稿专家处理稿件,又方便作者查阅稿件进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循证医学》和《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就先后启用了汤森路透旗下的ScholarOne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我们的同行评议专家大多工作事务繁忙,在线系统可以帮助他们使审稿工作轻松起来,他们只要身处网络环境,轻松打开,或是登录系统,需要他们审阅的稿件便一目了然,审阅后,系统会将稿件、意见自行归档,方便今后查阅,而作者根据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的反馈、修改以及最终是否被录用也会反馈给专家,使这项工作从一而终.为了使审稿专家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工作模式,BMJ就在其网站上设立了审稿专家培训模块,在审稿专家填写审稿意见处链接相关的审稿指南、期刊稿源情况、鼓励哪些稿件、期刊定位等,以解除专家们的困惑,使他们心中有数,发现更有价值、有潜力的论文,并提出建设性建议,进一步加大学术把关的力度.[3]

四、搭建科学社交网络――交互方式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说门户网站存在着权限的某种制约,那么开放的社交网络则显得无拘无束,如何搭建科学社交网络,使其为学术交流提供服务,人们也作出了尝试.

来自芬兰Jyvskyl大学的Janne-TuomasSeppnen、MikkoMnkknen和JanneKotiaho与Ecography杂志、美国JohnWiley出版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PeerageofScience系统,旨在改善目前的同行评议制度,使评审过程更加科学、公正、透明,现已有32个国家200余个机构的600余名科学家加入到了这一社交网络中.它服务于作者,作者上传稿件到系统中,系统将其匿名发布到对所有会员开放的平台,并根据稿件的关 键 词邀请专业与之匹配的审稿人,这就使“大同行”评议的范围缩小到“小同行”评议,给出的评价和提出的意见会更加中肯,作者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这些建议,进而对稿件进行修改,以提升稿件质量,增加刊出机会;它服(下转第48页)(上接第44页)务于审稿人,审稿人对稿件作出的评价和建议称为PeerageEssay,日后可在线发表,并且要求作者在修改稿件时引用PeerageEssay,同行专家还会对PeerageEssay进行质量评分1~5分,这些都激励着审稿人作出高质量的评议,为自己赢得信誉积分;它服务于编辑,与PeerageofScience系统合作的期刊编辑可以匿名追踪评审过程,当作者稿件修改完毕后,PeerageEssay的作者会对稿件质量进行评分1-5分,系统将综合上述两项评分对稿件质量作出综合评价,这就帮助期刊编辑识别审稿质量、去伪存真,使编辑能更主动、有效、节省时间地作出决策;它服务于出版商,PeerageofScience系统目前为合作期刊提供免费试用,待时机成熟必然会发展一部分的付费服务,但估计出版商为此支付的费用会远远低于目前用于安排和协调同行评议的花费.

同行评议制度延续至今,仍然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其说去适应这个时代,不如说借助这个平台继续大放光彩.

基金项目:精品科技期刊国际推广项目(QK2010002-B)

类似论文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与转型

[摘 要]网络时代环境下,科技期刊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了科。
更新日期:2024-8-15 浏览量:106432 点赞量:23359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职责与特点

【摘 要】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无线通讯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 先进的网络化技术使科技期刊编辑流程发。
更新日期:2024-6-22 浏览量:84389 点赞量:19378

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科技期刊承载着学术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的重任,在媒体融合时代更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中国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8655 点赞量:6079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走向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体正在从多媒体和跨媒体向全媒体时代大步迈进 综合运用报纸、期刊、广播、电。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58090 点赞量:13347

数字化时代科技纸质期刊在图书馆的和

摘 要:本文自从纸质面临的危机进行分析,探讨数字化时代科技纸质期刊在新时期图书馆经营体制下的生存与发。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4973 点赞量:31567

数字时代下科技期刊的品牌营销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1831 点赞量:6170

提高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基本素养

【摘 要】本文探讨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质的途径 分析了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 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关注学。
更新日期:2024-3-5 浏览量:11672 点赞量: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