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装饰艺术探析

摘 要:19世纪末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建筑装饰也不例外,民国建筑装饰艺术在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型制和风格.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南京民国时期中外建筑装饰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总结民国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与创作手法,阐明其对当今中国现代建筑装饰发展的启示.

关 键 词:民国建筑;建筑装饰艺术;碰撞;融合

中图分类号:J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77-2

一、民国时期中外建筑发展背景

(一)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发展背景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建筑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序幕.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民国在38年的长期战乱中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的影响下民国建筑历经产生、转型、鼎盛、停滞和恢复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中民国建筑及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变化折射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理念:由“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思想,到西方文化传播深入后的维新思潮,再到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三义”思想,直至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民族觉醒,产生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文化理念的发展引发了建筑的发展轨迹由照搬西方到洋为中用,最后推陈出新.

(二)民国时期西方建筑发展背景

18世纪末到19世纪,西方工业化大生产促进了建筑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建筑类型的出现与旧的建筑形式产生矛盾,促使建筑形态产生变化,新建筑思潮和新艺术风格不断涌现.建筑师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从而产生了多种流派,如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和构成派等.另一方面,战后经济困难,房荒严重,市中心用地紧张,建筑师在改革时更加注重建筑的经济实惠.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巨大的历史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形成与传播.

(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进入民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从第一个阶段以器物为主的自然科学,第二个阶段以政治为主的社会科学,到五四运动后期以文学、艺术为代表的人文科学的传入,西学传播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五四运动浓郁的人文氛围也促使大量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为传播西方文化和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建筑艺术领域,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无论是注重艺术表现的美法体系,还是注重技术表现的日德体系,其建筑装饰艺术风格都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同一时期兴起于法、美、英等国的装饰艺术运动也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理念.这些因素使他们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作品,从民国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集权思想、阴阳和谐、风调雨顺等对建筑装饰风格的渗透,也可以感受到西方古典建筑、新古典建筑的建筑装饰风格在建筑整体造型和细部装饰上的体现及现代派建筑对民国时期先锋派中国建筑的影响.

二、南京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制和风格

(一)形式共生

形式的多样性共生,新古典主义对西方古典样式与结构的复兴;现代装饰美学思潮,以强调突出曲线和有机形态等自然主义特征的新艺术运动;崇尚现代简约美学与工业文明价值的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发展成熟的现代主义艺术,如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各流派众彩纷呈,在20世纪初的南京出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极大碰撞与交融.传承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交融是在外来因素影响下的融汇与共生,形式的共生正是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总体形态,其主要体现为:

1.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结构非科学性与繁琐美学的修正和对西式建筑理性的崇尚――基于对来自西方装饰美学功能性与科学理性的思考,吸收符合近现代建筑价值观与实用性的新兴装饰样式;对中国传统装饰手法进行了取舍、改良,对东方建筑构造形成的装饰形态简化重塑,并优化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装饰形态.

2.受到近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自身发展的影响,材料技术的革新成为南京民国时期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为更加复杂的装饰形态提供了必要条件,促成了民国建筑装饰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共生.

(二)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是西方19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思潮,结合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套路,其设计方式为任意模仿历史上出现过的一种或多种设计风格,对其做出一定的改观成为更加独特的样式,此类设计方式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成为建筑设计师们竞相采用的手法.

民国建筑装饰艺术中的折衷主义手法是将东西方历史上出现的多种装饰构件与样式独立出来后,交叉重叠使用的一种技法.从南京的民国建筑来看,如金陵大学建筑群、中山陵建筑群、民国政府的诸多楼堂馆舍等,其表现或是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构图与中国历史建筑装饰特征交叉融合,或是中国式建筑布局形制与西方古典主义或新艺术运动装饰要素结合并用.

(三)形式再生

民族固有形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典形式再生,既继承了本民族建筑装饰文化发展的脉络,不使其中断;又弘扬了民族固有文化之深厚底蕴,使一种民族文化更符合本民族特征.再生东方殿宇装饰传统的气韵与精华,是在传统宫殿式装饰由结构与功能走向美学与形式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官式建筑外在装饰要素的再现,并融入西方建筑结构功能之现代因素,溯民族之根源,体时代之精神的一种表现(如南京中山陵藏经楼、美龄宫、励志社、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馆、博物院等).


(四)理性创新

无论是对东方古典风格的沿用与革新,还是对西方现代性的解读,基于设计手法的理性追求始终为民国设计师们的初始动机与贯行准则.这种理性设计思路,一方面体现在对源头装饰形制的突破、改良、创造,对功能与装饰关系的整体吸收上;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西方建筑装饰功能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崇尚.以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材料技术替代已不合时宜的传统工艺,推动了民国建筑装饰设计渐入总体布局功能化,传统构件装饰化,室内装饰简洁化,材料使用多元化等理性创作阶段(如南京国民政府医院、交通部、外交部、国民大会堂等).三、南京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艺术特点与创作手法

(一)传统实用构件装饰化

民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摒弃了传统的建筑结构,对新型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的运用,使在古建筑中具有实际用途的构件都以原型或简化抽象后作为装饰,不再承担实际承重作用.

(二)装饰部件概括化

民国时期,由于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节奏的加快,在传统建筑中耗费过多人力、物力、财力的繁复装饰纹样逐渐被简洁的形式取代,在建筑装饰中多采用几何图形装饰,简练的线条和单纯的色彩代替了传统的曲线和斑斓的色彩,在室内陈设中也尽量简化装饰,墙面及天花仅用白灰抹面,不作多余的雕刻装饰.

(三)建筑立面装饰传统化

从传统建筑中提取出来的一些装饰符号被大量地运用于建筑的立面装饰上.留洋建筑师们广泛地将西方构图手法结合中国或西方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综合运用,为了更加符合民国时期的政府审美需求,建筑师在设计时将各类建筑的立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传统装饰,而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建筑立面都更加具有现代特征,传统化装饰极少出现.

(四)装饰主题与素材多元化

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建筑业面对来自外国的建筑风格首先采用了照搬的形式,由外国传教士到外国建筑师再到本国留洋建筑师,民国时期的中国建筑经历了盲目抄袭到吸收融合的过程,呈现出主题与素材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民国的建筑装饰主题几乎含盖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过程中的一切装饰元素,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建筑业已开始走向成熟,西方建筑师具有 ;独立思考、寻求创新的特质,形成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特征,主要为运用新材料创造出现代装饰艺术效果.

(五)装饰内容现代性与民族性兼容化

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深入传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接受西方传统建筑注重形式美的思想,又想保留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不想完全被外来文化替代的心理,造成了民国建筑装饰内容中兼具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建筑中装饰内容的复杂性也体现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心态的矛盾,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建筑主要呈现出现代性特征.

四、结语

通过对南京民国时期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碰撞与融合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建筑装饰是建筑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彰显建筑文化的显性标志与符号,同时也是时代风云变幻的反映.今天,人类文化进入了高度融合发展的时代,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层出不穷,面对千篇一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文化,我们应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并且勇于汲取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大胆扬弃和创新,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中国建筑文化,民国时期建筑及建筑装饰的理念、风格及创作手法可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类似论文

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探究

摘 要: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装饰艺术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文章首先阐述了传。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3149 点赞量:4167

建筑装饰设计探析

摘 要:建筑装饰设计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能体现文化内涵 它所传递的是一种附着空间实体之上的艺。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1402 点赞量:29786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色彩的应用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用双手缔造的艺术辉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是历史文明。
更新日期:2024-3-7 浏览量:11463 点赞量:4273

党氏庄园园林建筑装饰艺术文化美学意义

摘 要:党氏庄园作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其窑洞庄园布局规整、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尤其是整个建筑群的砖雕、。
更新日期:2024-9-7 浏览量:19714 点赞量:6206

西禅寺建筑屋脊装饰艺术

[摘 要]通过实地调查,对西禅寺建筑屋脊装饰(包括正脊装饰、垂脊、戗脊装饰、翼角装饰)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建筑屋脊。
更新日期:2024-8-7 浏览量:15769 点赞量: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