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 】 目的 探讨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治疗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次/d,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LVESV为(185.6±27.9)ml,治疗后为(162.1±23.8)ml,LVEDV治疗前为(128.5±25.8)ml,治疗后为(99.8±24.9)ml,LVEF治疗前为(31.1±8.9)%,治疗后为(40.1±10.1)%,对照组治疗前LVESV为(183.6±29.3)ml,治疗后为(32.6±8.8)ml,LVEDV治疗前为(127.2±29.9)ml,治疗后为(101.8±27.9)ml,LVEF治疗前为(31.1±8.9)%,治疗后为(38.1±11.1)%,两组治疗前后LVESV、LVEF、LVED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 键 词 】 益气温阳;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科常见的一种疾病[1],属于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逐步升高,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逐步升高,近年来,我们采用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治疗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其中男75例,占62.5%,女45例,占37.5%,男女之比为1.67:1,年龄55-91岁,平均年龄67.8岁,心功能Ⅱ级69例,Ⅲ级51例,病程3-12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次/d,给予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方药组成:赤小豆30g,柴胡20g,丹参30g,黄芪30g,党参25g,白术12g,汉防己12g,赤芍10g,车前子20g,牛膝20g,茯苓g,桂枝9g,肉桂9g,附子6g,葶苈子6g.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心力衰竭当属于中医学“心悸”、“痰饮”、“喘证”、“水肿”等范畴.临床证候学研究已经证实,心气虚是心衰最普遍和最早出现的证候[2],几乎所有的心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动则尤甚等一系列心气虚症状.心气是心脏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心气充足、旺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血液才能循脉正常地运行于周身,充分发挥血液的营养作用[3].心气足,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则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读医随笔》提出了气虚致瘀的观点:“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灵枢·经脉篇》中提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

本病中医证型治疗当中应注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等原则,谨守病机,重在气、血、水同治.黄芪大补元气,益气升阳,善补胸中大气,大气旺盛,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此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理[4].葶苈子、车前子利水消肿,葶苈子又可“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栝楼、薤白温阳宣痹、宽胸散结;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麦门冬、五味子、党参益气养阴、养血复脉[5];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全方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证属心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者的有效方剂.

类似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所接收的荨麻疹患者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
更新日期:2024-3-17 浏览量:46320 点赞量:11479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
更新日期:2024-2-17 浏览量:34089 点赞量:9012